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防止山区村庄返贫的路径探究

2021-12-05 11:19罗杰韬高春凤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发展

罗杰韬 高春凤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2616)

1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产业扶贫实施方式和帮扶政策由最初的“广泛救济性扶贫“逐渐发展至“区域开发性扶贫“最后一次发展至“精准扶贫“(杨燕,2020),截止到2021年初,我国脱贫目标顺利完成,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但这并不代表贫困问题已经在农村消失了,贫困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现在的脱贫只是现行标准下的脱贫。巩固脱贫成效,我们该从何做起?这又是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社会工作为解决问题而生,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其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强调提升服务对象的福祉,这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很强的契合性( 蔡莹莹,2020)。杨颖认为因为不利的政策制度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少,农民的能力不足,权力不均等导致出现了贫困这一现象,因此要想农村地区摆脱贫困,首先要通过政策制度提供发展机会,提升农民的能力(杨颖,2012)。振兴农村不仅是对贫困者实施救助,更要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来遏制贫困滋生的土壤(向荣、陆德泉、陈韦帆,2018)。 因此,本文将以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探索预防X村重返贫困的路径,在促进X村发展的同时丰富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践。

2 文献回顾

2.1 预防返贫的相关研究

目前,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国家正大力推进农村全面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预防农村地区重返贫困。徐自强和楚金凤从脆弱性理论视角出发,认为贫困农户在实现长久稳定的脱贫的过程中面临自然和生态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教育风险、健康风险,因此,应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徐自强、楚金凤,2021)。冯丹萌和高强认为巩固脱贫成果,应当构建多维一体的防返贫体系,我国目前的贫困标准线较低,想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好防返贫工作的“持久战”,建立一套预防返贫的机制(冯丹萌、高强,2021)。

2.2 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

一般认为,该理论模式起源于南半球、西非国家从殖民地独立前后的实践属于发展性社会工作范畴,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联合国推动的“社区发展”(陈涛、杨锡聪、陈锋,2018),八九十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米奇利等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杨宏让,2019.)。相较而言,国内的发展性社会工作在其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起步较晚,刘继彤1994年提出了“发展型社会工作教育“的概念(刘继同,1994)。陈涛、杨锡聪和陈锋概括了“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模式的基本假设,其中谈到社会工作专业应当且适合介入有关人与社区经济发展和整体发展的领域(陈涛、杨锡聪、陈锋,2018),“青红社工”团队在四川开展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和云南连心社区照顾中心在昆明等地开展的流动人口服务也运用了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

发展性社会工作遵从发展性社会福利及社会发展的理念。它是一种强调将促进人们的经济参与、发展与改善其社会功能问题相结合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其突出的特征是综合干预和大量使用社会投资策略(徐其龙,陈涛. 2020)。发展性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观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发展为导向,不仅强调微观的个人和家庭层面的成长和改变,还强调宏观的整体性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第二,在地发展,强调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去,注重邻里社区关系的建设和居民的参与与自决,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第三是投资策略,发展性社会工作看来,提升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投资策略的运用,主要的方式分为人力资本投资,岗位开发小微信贷、小微企业等,通过投资保障服务对象的生活,增加服务对象的经济收入(童敏,2019)。发展性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贾冰、邵淼,2020.),整合了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与方法,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实践,由此也证明了他的可行性。

3 调研社区经济社会现状

X社区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地形以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较高,当地以种植业为主,烤烟和核桃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行售卖。近年来,兴起了外出务工的狂潮,社区内的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人均年收入维持在12000元左右。社区内总人口1200人左右,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外出务工人数增加,产生了夫妻异地、亲子异地,老人照看难的问题,不利于社区的稳定;居民的文化水平总体较低,90后文化水平以高(中)职为主,80后则是初中、小学为主,70后中掺杂着少量了文盲。

政策支持方面,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享受到了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但是扶贫过程过于强调“输血”,主要是提供经济和物质方面的援助,强调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忽视了贫困群体的主体地位。从问题视角出发看待贫困群体,缺乏对贫困户个体或者家庭资源的识别和评估,潜在资源未得到开发与利用。其次,社区内的资源未得到开发和利用,没有工作机会,社区内仍保留原来“靠山吃山”的模式。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家中的主要劳动外出,大量的农活压在了三留守人员身上,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事务中去,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也限制了居民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 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防止山区村庄重返贫困的策略

根据柏德尔提出的关于发展性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模式,预防X社区重返贫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政策倡导以完善社会政策并进行社会规划

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预防返贫的机制,从13年至今,国家从贫困人口筛查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政府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也充分了我国制度的优势,在巩固脱贫成效防止山村重返贫困的过程中要完善政策,提升社会的保护能力,进行社会规划,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序结合,提升脱贫地区的发展凝聚力。

4.2 在地发展,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发展的能力

以突出地方特色,挖掘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进驻社区内部,与社区居民同吃同住,体验社区居民的生活常态,识别社区内部的资源,包括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网络,居委会的角色和潜力、物质文化资源等与社区居民,建立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活动。村民参与社区发展的能力也包括了解社区政策的能力、表达诉求的能力以及开展社区教育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应从居民自身出发,基于村民对社区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塑造居民的参与精神,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提升居民的参与能力,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4.3 构建村庄减贫与可持续生计策略体系

首先是社会救助,对社区内因病致贫或者面对突发事件致贫的家庭进行社会救助,主要包括辅助其进行程序正当的政府救助和链接资源对他们进行社会救助。其次是社区资本建设,第一,文化建设;发扬传统文化,传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来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组建民族特色文艺队,社工链接资源来提升文艺队的水平,提高其影响力,将商演辐射至周边地区,实现有偿服务。第二,建立合作社;当地自然环境特殊,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社工可链接小额信贷等社会资本投入。最后开发村庄特色产业。目前主要通过售卖初产品实现收入,可创设核桃产业作坊,加工原材料,形成特色产品,此外,可以建设彝绣作坊,发挥少数民族妇女的优势,绣制民族特色产品,同时,发展养殖业,通过居民自治议事对产品进行定价、出售,同时对产品进行数字化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4.4 家庭为中心和社区为本的村庄社会服务系统建设

第一,朋辈或普通人陪伴辅导,如在社区内开设“四点半”课堂,对社区内的儿童提供作业辅导服务;第二,开展自助小组,对社区内的留守妇女开展小组活动,增进留守妇女的交往,帮助留守妇女建立支持系统;提供社区照顾服务,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进行定期的社区走访,实行个案跟踪管理。成立义工、志愿者组织,搭建平台,孵化社区内的各类社区组织,为社区内的组织提供教育培训,开创一些有利于社区发展的社区团体,服务社区。

4.5 社区层面的信息提供、教育与组织策略以提升人力资本

发展性社会工作既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支持,也重视人力资本的建设,立足与X社区,通过政策法规宣传、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等增长群体或个体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生计能力(王玉红,2018.)。首先,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举办医疗保险政策解读活动、法律知识宣讲活动和环保知识宣讲会。围绕《交通规则》和《劳动法》进行宣传解读,规范居民行为,进行预防性教育,培养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传播垃圾分类的知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助力环保。

5 结语

发展性社会工作与传统的社会工作不同,它能够弥补脱贫“短平快”的劣势,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它不是简单的依托政府部门的资金援助和物质帮助,它强调是社会内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制宜的发展社区特色产业,社会资本的投入后,社区居民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发展,即使社会工作者退出,他们也能继续经营。

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发展性社会工作主张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区居民的要求较高,如何有效的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胜任对社区组织的管理和经营是本文未涉及到的领域。其次,中国社会体制的特殊性,社会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政府推进的,政府帮扶力度的适度性,本文也未涉及。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发展
石器时代的居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社区大作战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教师发展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