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增辉,谷婷,宋启劳
(1.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咸阳 712000)
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1],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行为冲动,是临床难治病、多发病[2-3]。有关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学龄期儿童多动症发病率为3%~10%[4],据估计目前中国大约有2 000万多动症患儿,且其发病率有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70%~85%的ADHD儿童部分症状会持续到青少年期,30%~50%的部分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5]。ADHD患儿发展到青春期及成人阶段,其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品行问题、人格障碍等问题突出,给家庭及社会均可造成沉重负担,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方面导致的不良后果远超出疾病本身[6],这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当被高度重视。
中医将其归属于“失聪”“躁动”“虚烦”“脏躁”“健忘”等范畴,即“神志病”。其主要由于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所致[7]。中医针灸对其有较好疗效,其中“孙思邈十三鬼穴”(以下简称“孙氏鬼穴”)具有协调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行气活血等功效,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治疗ADHD采用“孙氏鬼穴”对于缓解和矫正多动、冲动及注意力缺乏症状具有良好效果,在此作简要剖析。
孙氏鬼穴是13个治疗精神、情志类疾患的经验效穴。因古代对某些疾病认识有限,故将变幻莫测、阴险为害之类称为“神”“鬼”。对于起病突然、行为怪异的精神或神志病症就被认为鬼邪作祟,因此把能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穴冠以“鬼”字为名,又以其数为十三,故称十三鬼穴[8-9]。十三鬼穴源于春秋战国扁鹊,后经孙思邈整理遂成体系,首载于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四》:“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详细描述了具体的鬼穴名称及对应穴位,即后世“孙思邈十三鬼穴”。其后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改“鬼心”太渊为大陵,“鬼路”劳宫为间使[10-11]。则孙氏鬼穴组成为:鬼宫-人中,鬼信-少商,鬼垒-隐白,鬼心-大陵,鬼路-申脉,鬼枕-风府,鬼床-颊车,鬼市-承浆,鬼路-间使,鬼堂-上星,鬼藏-男为会阴、女为玉门头,鬼臣-曲池,鬼封-海泉。该组鬼穴在后世临床运用中最丰富、影响力最大。但其中第5针和第9针俱称为“鬼路”,后世医家为避免混淆和以示区别,将第2个“鬼路”即第9针改为“鬼窟”或“鬼营”[11]。对“十三鬼穴”穴位的定位、命名、施针次序、选穴数量等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尽相同的记载,但皆是在孙思邈基础上的完善、创新。
孙氏鬼穴分布广泛,涉及多条经络。其作用主治多与其分布位置的所属经脉及其络属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此十三穴随证搭配具有协调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行气活血之效,恰符合ADHD的论治规律。
2.1 协调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协调,动作相宜。若脏腑阴阳失调,阴失内守、阳躁于外,常导致各种情志和动作失常的疾患[7]。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容易出现心肝火旺,火旺阴伤,则阳亢阴虚,阴阳失衡[12];同时小儿之体又有“稚阴稚阳”“肾常不足”的特点,肾精、肾气尚未充足、旺盛,但其迅速的生长发育使阴精相对不足,亦可致阴阳失衡,阴不制阳,阳盛则出现多动之象[13]。阴静不足者表现为:注意力缺乏,自控制力差,情绪不稳,神思涣散;阳亢躁动者表现为:动作过多,冲动任性,急躁易怒。
孙氏鬼穴中会阴、承浆、人中、风府、上星均位于任督二脉之上,任督二脉分别为阴脉之海和阳脉之海,总督人体阴阳二气。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间使、曲池均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且大多为五输穴,此为阴阳二气交换之所。会阴位于任脉之始而通于督脉,承浆位于任脉之末端,临近督脉,此二穴呈现上下之势的纵向分布;分布在四肢远端的孙氏鬼穴多在人体呈现左右之势的横向分布;这些穴位便构成了平衡人体上下前后左右,一身之阴阳的对称立体结构,可起到交通任督、协调阴阳的作用[14-15]。故通过针刺上述诸穴,可补阴泻阳,从阳引阴,阳中求阴,达到协调阴阳,阴平阳秘之效,则小儿多动、冲动等症自止。
2.2 醒脑开窍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且互相影响,后逐渐认识到“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与西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大脑掌控的思想较为接近[7]。现代有学者[15-17]认为ADHD与心、脑关系密切,多由“脑神”失调所致。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功能尚未成熟,所藏之神尚未灵通,易发生病变,为儿童多动症发生之因,治宜醒脑开窍,静脑安神。
孙氏鬼穴中上星、承浆、颊车、海泉、人中、风府均有较好的调阴阳、醒神窍之功。人中穴从古以来就是醒脑开窍醒神要穴,是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交会穴,泻人中可调督脉,有开窍健脑宁神之功,有关研究显示:强刺激该穴可使中枢神经兴奋,可改善呼吸、纠正缺氧、调节血压,具有促觉醒、抗休克的作用[18];风府可散风开窍、息风止痉,针刺亦能增加脑组织氧和血流的供应量,有利于损伤脑神经修复[19];上星穴上居于头顶,如星在天由此得名,有利窍明目之功;承浆为手足阳明经与任督二脉的交会穴,能开窍醒神、疏经活络,以上4穴均为任督二脉穴位,针刺之有启阳透脑、开窍醒神之功[14]。此外,头为神明之府,人的精神活动与脑关系最为密切,故头部腧穴都具有醒脑开窍安神的近治作用,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颊车属足阳明胃经,颊车穴不仅有调神之功,也具调节胃腑之能;舌为心之苗,海泉位于舌下系带处,可泻心经之火而开窍醒神。上述诸穴共奏醒脑开窍,静脑安神之功,刺之脑神安,脏腑和,阴阳调,则多动等症可平。
2.3 宁心安神 心主血脉而又调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志为喜,心热甚则多喜多动多狂多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心之功能失常,心神受扰,常是引起ADHD的重要原因。现有学者[20-23]认为:ADHD患儿多动不安、多言多语、情绪冲动,精神不专、反应迟钝、神形涣散、健忘等症状由心火内盛,心神受扰,心神不安,或心阴不足,虚阳外浮,神无所归所致。
孙氏鬼穴虽无手少阴心经腧穴,但心之外围为心包,有代心受邪之用。手厥阴心包经上原穴大陵和经穴间使,具有较好泻热宁心之功[24],针刺之邪热得泻,心神可养。有研究表明[25-26]电针大陵、间使穴可促使产生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而促进血管舒张和改善心脏缺血的功能,起到保护心肌作用。故大陵与间使相配,功专宁心安神[27]。心火亢盛,心神失养是引起ADHD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针刺孙氏鬼穴大陵和间使,能使亢盛之火得清,受扰心神可安则多动诸症自可缓解。
2.4 行气活血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脾胃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不通会导致气血阴阳的紊乱必然引发脏腑功能的失调,小儿可表现为行为异常的多动诸症。有学者认为[28]外伤、产伤等其他因素使儿童气血瘀滞,经脉不畅,或气血不足或气血逆乱,致使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是ADHD的发病原因之一。常克教授[29]认为小儿“行欲检而瘀不散”,“瘀”为ADHD发生重要的病理因素,提出上焦(心脑)蓄血,其人或多动,或狂。冯锴等[30]认为多动患儿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多言多动、冲动难安等症状乃是气血失和,产生有形、无形之瘀所致。故对于气血失和,瘀象明显的ADHD患儿治之宜行气活血、解郁安神。
孙氏鬼穴中少商、隐白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井穴,乃经气所发之处,可调节肺、脾、胃3脏的气机,促进气血运行和布散。少商与大肠经合穴曲池相配,可清泻肺气,主治节以调理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少商与心包经大陵、间使合用,可疏导肺气,气能行血,使脉道通利而活血化瘀[14]。颊车穴为多气多血的胃经腧穴,气血充盛;曲池、颊车同为阳明经穴,合用可疏导阳明经经气,可通腑泻热;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从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而阳跷脉始于跟中,沿外踝上行后入风池,两条经脉皆上通脑窍,故刺之可以疏通脑部气血,协调阴阳,且申脉是阳跷脉气所发之穴,调节一身之阳,阳气行则气血行,对全身的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故针刺颊车、申脉能通调气血和补益正气。故孙氏鬼穴具有行气活血之效,可使多动症患儿气血安和,脏腑可养,心神可安,其异常之态可祛。
患者男性,9岁。初诊日期:2017年5月28日。主诉:多动不安多年,伴注意力不能集中。患者幼年即出现多动不安,片刻难宁,常常乱翻、乱跑、乱爬,家长以为天性使然,故未在意。上学后常听老师反映:课堂上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爱做小动作,难以专心听讲,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日常生活中爱发脾气,性躁,话多,好争论,常常遗失物品,丢三落四。就诊时在诊室胡乱奔跑,抢医生的听诊器、手电筒等。家长甚为苦恼,曾在西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家长恐惧久服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而拒绝西药治疗,故转求中医诊治。现症见:情绪兴奋,动作、语言频繁,注意力难以集中,烦热多汗,夜寐多梦,胃纳不佳,大便燥结,数日一解,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儿童多动症(痰火内扰证),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考虑其服药困难,给予针灸治疗。针刺选取腧穴: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间使(鬼窟)、上星(鬼堂)、曲池(鬼臣)。除风府、上星外其余腧穴均取双侧,常规针刺操作,针刺手法用泻法,速进针、浅刺而不留针,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疗第1个疗程后,症状基本如前,夜间睡眠较前转佳,舌红、苔腻,脉滑数。申脉穴操作手法改为平补平泻,余治疗同前。
治疗第2个疗程后见患儿烦躁次数减少,饮食增加,但注意仍较难集中,继续施针治疗。
治疗第3个疗程后,夜间休眠好转如常,大便稍干、每日1行,将针刺频率更为1周2次。
治疗第4个疗程后患儿就诊时,家长诉其情绪较前稳定且较前听话,比以往安静。症见:舌红苔白,脉滑。嘱其家长平时注重饮食调理,低盐低脂,多食水果蔬菜,少吃零食;同时训练患儿规律生活作息,对其学习和行为应该耐心教导和帮助,循序渐进,少斥责、多鼓励表扬,使患儿心情放松,减轻心理压力。后门诊随访,该患儿病情稳定且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按语:患儿系家中独子,家长溺爱,若有所欲不得,易致肝气不舒,郁而生火;加之喂养不当,饮食无节,患儿又多喜荤辛之品,使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郁而化火,痰火交结,扰动心肝,心神受扰。临床表现为情绪兴奋,动作、语言频繁,注意力难以集中,烦热多汗,夜寐多梦,胃纳不佳,大便燥结,数日一解,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火内扰证。针刺治之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风府、上星同属督脉,调阴阳、醒神窍、补精髓、益气血;少商、隐白都位于四肢末端都为井穴,刺之可激发经气气机运行,亦可调节肺脾胃三脏的气机,具有醒神开窍、通调阴阳之功。大陵、间使俱为手厥阴经心包经穴,有清心除烦,宁心安神之效;少商、大陵、间使合用可疏导肺气,气行则血行,有行气活血化瘀之效;颊车、曲池疏导阳明经经气而通腑泻热,则痰热可清,合隐白可开窍调神,益气活血;申脉通阳跷脉为治失眠效穴,亦有疏利经气,醒脑开窍之用,以上腧穴共奏调阴阳化痰热、醒脑窍宁心神之功。针刺方法采用泻法,因鬼穴多位于身体痛觉极为敏感部位,针刺得气即出针且不留针;针刺过程中,在家长的陪伴下用适当的安抚手段以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同时,兼顾儿童心身特点,辅以心理辅导,使患儿坚持后续治疗。
ADHD是临床中儿童常见的行为方面的疾病,中医则认为其病多由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将其归属“神志病”范畴。孙氏鬼穴为治疗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神心被扰所致的精神及神志异常方面疾患的成套组穴,《备急千金要方》载其所治为:“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手乱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此套穴位随证搭配具有协调阴阳、醒脑开窍、宁心安神、行气活血之效,恰符合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之基本病机,笔者临床观察辨证选用孙氏鬼穴治疗ADHD每获良效。临床中符合孙氏鬼穴功用治法的疾病较多,而后世医家研究多集中于对癫狂痫、癔症、失眠以及急救等方面的研究,对运用于ADHD的关注较少可能与此有关。建议将孙氏鬼穴运用治疗ADHD以期扩大其治疗病症范围和拓宽临床治疗ADHD及相关病症的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