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探讨哮喘的诊治*

2021-12-05 07:54袁琛朱振刚
天津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象中土气机

袁琛,朱振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天津 300193)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1]。中医认为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痰伏于肺为哮喘发病的宿根。清代医家黄元御首创“一气周流”理论阐释了脏腑气机运动的规律,对生理、病理、治则及临证遣方用药有深远影响。笔者不揣浅陋,试以“一气周流”学说探讨哮喘的诊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1 “一气周流”学说的理论思想和内涵

“一气周流”理论出自清代名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黄元御师古而不泥古,融汇历代医家阴阳、五行、六气、气化等学说之精髓融贯于一体,提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2]。

1.1 一气周流,回环无端 黄元御认为“阴阳肇基,爰有祖气”,“一气周流”理论中“一气”的根本是阴阳,强调阴阳两气上下环抱,互根互用,不可孤立而存。天地间万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是气的运动,“一气”推动人体脏腑生理活动,气血津液的流转。一身之气外至皮毛筋骨,内至五脏六腑,周行于全身,无所不至,不偏不倚,称为一气周流。其运行方式为“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灵枢·脉度》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1.2 中土斡旋,土枢四象 《四圣心源·阴阳变化》中云:“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中气为五脏气机运转、阴阳升降之枢轴,脏腑的生成运化全赖中气的正常运行。中土即为脾胃,土生四象。《四圣心源》曰:“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提出“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的生理模式[3]。

1.3 天地相参,天人相应 《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临证指南医案》云:“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黄元御继承前人整体观念及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强调天地万物的运转规律具有共通性,气机流转是天地及人体生、长、化的原始动力,一气周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处不在,这个规律遍布整个天地之间,万物莫逃[4]。

2 以“一气周流”理论阐释哮喘的病机

历代医家对于哮喘的病机多有阐发。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中气虚衰,升降失调,百病丛生”的病理模式,强调了中气在疾病的中核心作用,亦为探索哮喘的病机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2.1 中土虚衰,升降失职 脾为己土,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阳明而主降。中气为人身气机、阴阳升降之枢轴,脏腑气血之源,脾胃升降如常,方能龙虎回环,阴平阳秘,卫阳可布。若脾胃虚损,升降失常,则诸脏皆病,四维皆损,《四圣心源·劳伤解·精神》曰:“阴升阳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水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黄元御认为哮喘的核心病机即在于中土虚衰,兼及四维,曰“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5]。因此,中土虚损是哮喘发生、发展之核心病机。哮喘患者素体中土虚损,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患者更易感受外邪而病,脾胃升降失职,清浊相干,影响脏腑气机升降,津液失布,水湿内停,进一步耗损阳气,日久正虚邪盛,久病难愈。

2.2 肺金不清,左右失常 黄元御认为中土虚损,升降失常继而影响肝肺两脏气机运转。肺属金主宣肃,为浊气半降而化,哮喘病位在肺,肺气郁闭是主要病因,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表现为喘咳时作,气急上逆等症,肺气不宣亦使卫外无权而易外邪直中。肝属木主疏泄,为清气半升而化,“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肝肺两脏之病变亦相互影响,“肝藏于左,肺藏于右”,叶天士最早提出“升降相因”理论,云:“肺气从右而降,肝气从左而升,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6]故肝失疏泄,进一步影响肺之肃降之职,肺气肃降不顺亦使肝气郁滞不发,气滞则津停,气机逆乱,津液失布,内生“伏痰”,形成哮喘发病的致病因素,故陈修园云:“痰之成,气也,贮于肺。”

2.3 水火失济,阳虚阴盛 心主火,为火脏,居于上,肾主水,为水脏,居于下。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水火相济则阴平阳秘。“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渐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下焦肾阳失于阳气温煦,肾阳来源于心火的下潜,水火不交,则热生于上而寒生于下,肾水不上升化阳神,心火不能下潜化阴精,虚阳上越。哮喘患者后期多出现出现“水旺火奔,下寒上热”之象。哮喘患者阳气衰惫,卫外功能失调,《黄帝内经》云:“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也。”阳气不足以固护机表,邪气趁机侵袭,因此哮喘发作多在夜间及寒冷天气之时。

3 “一气周流”理论指导哮喘的诊治

黄元御认为:“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治病必求于本,在哮喘的治疗上首当培补中气,兼及四维,使清浊复位,气机流转,水火相济。

3.1 温中燥土,助其推迁 中土禀大地浑厚之性,居中央而掌四方,司升降而化诸脏。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黄元御认为哮喘治疗“当温中燥土,助其推迁。降戊土于坎中,使浊阴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位,使清阳上达于汗孔。中气一转而清浊易位,汗溺一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作”。因此,哮喘的治疗首重中气的恢复,脾胃气机的流转,“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治疗上亦以补益中土为首要,代表方剂如黄芽汤,为诸方之首,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将白术易为干姜而成,方中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茯苓乃中土之正味,善入脾经,健脾渗湿,在《本草崇原》云:“茯苓本松木之精华,藉土气以结成……其禀木气而枢转,禀土气而安五脏,主内外旋转,上下交通。”使清升而浊降,复升降之序,故黄元御称茯苓“功标百病,效著千方”[7]。干姜性温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能“温中散寒,运气轮毂,自能复升降之常,不至于助邪”。

3.2 木升金降,气机调顺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气郁为六郁之首,气滞则为病。其弟子麻瑞亭提出“内伤杂证,多属脏腑气机紊乱,升降反作”,并将“调理脏腑气机,复其升降之常”为治疗之第一要务。肝木主疏泄与肺金主收敛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则气机流转,升降相因。哮喘病情迁延日久,出现痰瘀气阻的病机特点,治痰化瘀当以调气为先,故肃肺调肝,气机调达,全身水液得以正常输布代谢,津液四布,血无瘀滞。临证中代表方剂如柴苏姜苓汤,方中紫苏叶、苦杏仁破寒滞、降气平逆,泻肺气之壅,消有余之气,畅达右降之路,亦可酌情加入五味子、浙贝母敛肺降气。至于肝失调达,气滞血瘀,临证中以达郁汤为代表方剂,组方中桂枝升发肝木,温经通脉,黄元御认为桂枝温散,其性与肝合,“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鳖甲荡涤肝木郁滞所成之瘀,茯苓甘草培土利湿,砂仁理气散郁,全方以求升达气机,调和肝脾之功。

3.3 水火相济,扶阳抑阴 天上之热,君火也,地下之温,相火也。脾土不升,清阳下陷,坎水下寒,不能上济离宫之君火,君火失根,则炎上而不得收敛。故治疗上应使相火下潜以温肾水,故水火相济,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黄元御强调“阴易盛而阳易衰”,“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则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生病者尽人皆是”,力伐前人清热滋阴,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8]在治疗上重视崇阳补火,温补肾阳,哮喘患者后期多出现畏寒肢冷,易感风寒等气阳虚弱、卫外无权的症状。“卫出于下焦”,肾阳充足,则卫外可固,邪不可干。黄元御创立“天魂汤”,方中干姜、附子、桂枝暖脾温肾,升达阳气,《长沙药解》附子条曰:“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问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认为其入少阴而温肾水,补益阳根之药,无以易此。人参、甘草培土固中,茯苓健脾利湿,全方集温肾散寒,培补中气,升达阳气之效,为临证中扶阴抑阳之代表方剂。

4 结语

综上,哮喘虽病位在肺,其根本病机为中土虚损,升降失常,兼及他脏。《临证指南医案》云:“上下交损,从乎中治。”文章从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重新审视哮喘的病机,以期为哮喘的临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四象中土气机
《四象》
“魔戒”再现,重返中土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三)
方向漫谈
治失眠,先补“中土”
良渚玉琮反映天地观念的再思考
便携电子打气机
水货翻译拯救世界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