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梅岭街道希信中心小学 陈真真
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应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生活中的应用,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与其他各学科整合。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实践能力,笔者与同班的语文学科教师一起参与了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所立项的“‘语文+X’跨学科融合,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研究,共同研究两门学科教材,寻找两门学科教学任务的融合点,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性地完成信息技术和语文任务,多元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经过近一年的合作,我们两位不同学科的教师,依据课题实验研究方案,选取六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单元“毕业赠言”的“毕业,我们不说再见”,开设跨学科合作教学课题实验研究汇报课。为了让跨学科合作课堂更具创新性、实效性,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我们从时下流行的、学生感兴趣的美篇入手,在学生独立撰写“电子赠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现场制作电子赠言美篇书。因为此教学内容可作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很好的融合点,有助于让学生在“互联网+”信息化环境中开展跨学科学习,感受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信息技术的无限发展空间,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本课授课点选在学校计算机专用室。该专用室配有师生电脑55 台,多媒体1 套。计算机硬件配置为i5/8G,操作系统Windows10/64 位;软件安装有Office2016、极域课堂管理系统软件、希沃白板5、希沃授课助手、快投屏等教学软件;网络的接入方式为晋江市教育城域网。
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从而提高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有助于后续内容的教学。在课堂导入中,信息技术是最常见的一种创设情境办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快地走入情境、激发情感,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如笔者与语文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毕业,我们不说再见”,上课伊始,笔者通过极域课堂管理系统,在学生电脑上向学生展示了课前录制的师生活动的微视频,近距离带领学生回忆幸福满满的师生共处时光。学生看完后,很快回想起课堂上师生辩论、校园里拍摄毕业照、电脑室内敲打文字等精彩瞬间。
通过微视频播放加上教师煽情的话语来创设情境,很快就可以把学生带入时光易逝,即将告别童年时光的情感世界里,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聚焦到语文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如何留下有意义的精彩的毕业赠言。笔者和语文教师顺利实现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角色变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完成跨学科融合教学。
在辨析“电子赠言”环节,语文教师先播放学生课前在信息技术课上撰写的“电子赠言”,再引导同组同学认真品读面前计算机上的“电子赠言”,讨论“电子赠言”的优点及不足,探讨内容表达是否合情合理,如何表达更为妥当。两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配合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当场修改批注,并总结出撰写“电子赠言”的写作要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动手修改自己之前撰写的“电子赠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为语文教师所选取的之前信息技术课上学生所写的几个“电子赠言”范例针对性较强,便于指导学生在语言、内容、格式等方面的恰当运用。因此,分析完这几则“电子赠言”,一则有感染力的“电子赠言”应具备哪些特点,学生就了然于胸了。因为有极域课堂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撑,学生能够独立认真地阅读教师所举例的“电子赠言”,并进行思考,在自主讨论中畅谈所发现的“电子赠言”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这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方式,给足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真正实践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实践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所提倡的“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紧接着,语文教师播放六年小学生活短视频,帮助学生回忆校园生活,激发写作情感。学生在体会写作特点后能自己修改自己的赠言,有效实现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向信息化方式的转换与提升,提高课堂效益。
在信息化的今天,笔者将问卷星、美篇、手机投屏等工具引入课堂,提高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开放程度,以操作手册引导学生运用电脑和互联网高效创作赠言美篇。开放的学习构架和特定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顺利完成这些开放性学习。
1.问卷星创新学生参与方式
探究活动一:如何将撰写的赠言制作成册?学生运用问卷星提交自己对于问题的思考。运用问卷星进行课堂互动学习,创新学生参与方式,使得课堂充满新鲜感、趣味性。
2.操作手册助推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二:如何创作美篇书?笔者设计制作操作手册,为学生提供电子赠言美篇书成品、微课视频、创作要求等课堂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点播微课、查看创作要求,自主进行赠言的编排,完成电子赠言美篇书的创作。因为有操作手册的帮助,学生能形象直观了解到电子美篇强大的功能,而微课的可重复点播学习,则让电子赠言美篇书的创作变得更轻松。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得益于电脑、手机、计算机网络的便捷高效,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完成电子赠言美篇书创作的同时,实现了单一学科教学向跨学科真实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了认知与迁移、实践与创新、合作学习与鉴赏评价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真正得到提升,跨学科融合课堂亦变得更具趣味性、思想性和挑战性。
3.智能手机展示分享学生作品
科技创新发展,社会已经进入“掌上智能”时代。课堂中,笔者充分发挥移动智能终端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和智能手机进行有效融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机版美篇,协作完成跨学科作品的汇报、展示和评价,有效激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发表意见的能力和勇气。
操作开始,教室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汇报员分别为大家讲述了小组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的设计意图,包括赠言册的标题及封面的选择原因都详尽说明。其他小组的同学听完分享后,也会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进行评价。这样一个交流互动的环节,既训练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还帮助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学生的“说”与“听”相辅相成,再加上同学们的“评”,整个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成智慧课堂。
再者,汇编成书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阅读鉴赏的过程,他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毕业赠言放入美篇书中,这给了学生很大的主观能动性,相信成书后学生内心的成就感远比写好一则赠言来得高,创作积极性和文化品位也会得到提升。
4.大数据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最后,以问卷星的方式调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都对课堂教学表示满意,同时表示能很好地吸收教学内容;八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今后仍然会使用美篇这一信息工具,总体测评体现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今后,随着测评维度更丰富,大数据将重新审视课堂,助推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得益于电脑、手机、计算机网络的便捷高效,融合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思想性和挑战性。在完成赠言册创作的同时,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孩子们在掌握写作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表达了他们离别之际的情思,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笔者还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等其他学科深度融合,通过融合人工智能语音、互联智能大数据、美篇课程资源等,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可喜的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更喜欢了,学习效果也更好了。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合作教学,不仅契合学科课程标准,更是与当今信息时代大环境相吻合,教师便于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彰显信息技术融合其他学科学习环境优势,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同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