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策略

2021-12-05 05:51北京联合大学赵晨曦
亚太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主体校园班级

北京联合大学 赵晨曦

一、小学校园欺凌综述

(一)政策

针对校园欺凌,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已发布了多个防治校园欺凌的文件给予政策支持。2016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7 年,11 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界定了校园欺凌的概念;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首次对学生的欺凌行为进行了定义。从政策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二)概念界定

2020 年新修订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对于校园欺凌的界定是指:“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三)产生原因

1.家庭教养方式。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从而影响了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或者是父母之间关系不和睦,学生一直处在小心翼翼的情绪中,无法真实地表达自我。

2.学校德育缺失。有些学校并不重视德育思想的渗透,没有大力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校园中没有良好的品德发展大环境。

3.社会舆论导向。当前,学生通过电子产品接收信息的渠道远多于以前。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大众媒体并没有发挥其倡导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有些甚至对校园欺凌事件大肆渲染,不能有效地保护被欺凌学生。

4.后续处理不当。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没有系统的处理机制和固定的流程,处理效率不高;教师也因对欺凌行为没有充分的认识或工作事务繁多,无法有效地介入;家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忽视了对其行为与社交方面的关心,不能适时观察孩子行为的变化。

二、小学校园欺凌的对策

(一)国家

1.加强立法。首先,国家要坚持多层立法,将多个主体容纳到法治体系中来;其次,法律要落实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不能将年龄变为低龄施暴者的保护伞;再次,法律在制定时要给予学校、教师等教育主体适当的惩戒权,增强法律实施的威慑力;最后,国家要积极推动中小学校园安全专项立法,补全相关的法律空白。

2.综合治理。国家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多方协作,联合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加强小学和周边公安、司法部门的联系,增进法制建设的进一步落实。

3.随时督查、评估。法律的制定只是开始,在实施过程中多方主体能否很好地落实,需要通过国家的适时监督。设立评估小组对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能够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落实。

(二)政府

1.成立专项部门。政府在国家和法律的指导下成立相应的工作委员会,落实分明的职责和简洁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以及相关事件的处理效率。

2.加强基层治理能力。政府应积极调动基层主体,发挥街道办事处的作用。街道对于解决群众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在学校处理事件时给予方法支持,提供多种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方式方法。

3. 建立有效的咨询途径。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建立网站和咨询电话,为社会中的主体提供权威的保障服务。

(三)学校

1.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与环境。“良好的学校氛围能够提升所有学生的社交、情感、学业成就”,“身处安全、被支持、被挑战、被接纳的环境之中,学生学习得最好”。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友善、友爱的人际交往氛围,进而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

2.加强思想教育。(1)加强品德教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伴随他们一生。在小学阶段增强学生友爱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样也能让学生在校内收获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2)加强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道:“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手段,拉近学生与法律的距离,了解法律的规定和底线,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心理。

3.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规范预防、处理的机制和流程。首先对于校内主体来说,学校要和教师、家长做到三位一体;其次是学校要联合校外主体,与其他多部门联合。

4.开设多种活动。首先,可以请警察、武警或法官等公职人员走进校园,开展“公职人员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面对面交流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减少暴力行为的产生。其次,学校要积极利用校园中的宣传栏和板报,增强视觉宣传。最后,学校广播站和电视台中的栏目内容也可以涉及此类内容的宣传,做到视听宣传的结合。

5.编写有关校本教材。当前,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一环,体现着学校的育人方向。学校在编制校本教材的内容时要合理地将德育思想融合其中,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上也能收获道德方面的熏陶,使校本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6.学校要加强治安管理。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明确预防以及处理机制,同时也要加强安保配备,增加安保人员和监控摄像头的数量。学校还可以与校园周边的警务工作站沟通,设立校警,加强日常上下学时间的巡逻和检查,为学生校外的安全做好保障。

7.增强教师队伍培训。学校要集中组织教师学习,提供多种资源,与教师分享预防和处理经验,提高全体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和意识,提高对校园欺凌的警惕。

(四)教师

1.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活动主体之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和处理经验,在欺凌事件发生时能够冷静处理。

2.制订班规。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而班规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积极带领学生基于本班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班规,并在实施过程中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后逐步完善,更大效度地发挥班规在班级中的德育作用,促进整个班级的健康运行。

3.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互动之间自发组织形成的,是学生社会性的表现。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日常观察中将注意力放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上,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判断当前的班级氛围。

4.开展班级活动,旨在创造和谐、友爱的氛围。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晨检和午休等碎片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班级凝聚力。

5.联合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在学校、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等多方主体之间起到的协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将班主任在校的教育成果有所延续,就要将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对班级中出现的状况都能够第一时间知晓。

(五)社会

社会各界要加强舆论引导。社会舆论不仅要保护受害者,不对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情况过多报道与追踪,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并且要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倡导和谐的社会氛围。社会作为外部环境保障的其中一环,在治安方面也要做好相应配合,促进协同治理的实现。

(六)家庭

1.家长要积极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优良的家风是需要传承的,在每一个小家中也应当对孩子有相应的要求。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2.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如果平时家庭成员之间多有矛盾并在孩子面前展现的话,孩子也会暴露在紧张的氛围中。家长日常要和孩子多沟通,并且注意方式方法,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

3.家长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家长自身应当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多种资源中了解孩子可能会遇到的状况,提高防范意识和警惕。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如果有任何反常,无论是暴力的还是胆怯的,都需要提前有相应的应对方法。

校园欺凌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处在成长最关键的时间段。如果不能受到健康环境的熏陶,那么对学生个人乃至社会来说,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规避校园欺凌的风险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让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主体联起手来,为学生撑开一片保护伞,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猜你喜欢
主体校园班级
班级“四小怪”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不称心的新班级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班级被扣分后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