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婧 张 博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近年来,“创业潮”席卷全国,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创业的主力军,但创业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行为,涉及个体的认知水平、人际关系、资源累积、意志力和抗挫抗压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因此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开展创业具有必要性。
当提到一个个初创企业相继消亡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资金链断裂,产品模式不适合市场等,但是打垮一个企业的真正原因在于创业者心理资本不足。面对逐渐复杂的创业环境和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对创业者的考验已经从最初的人力、财力、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比拼逐步过渡到对创业者内在心理资本的考验,因此研究积极心理资本视角下的高校创业心理教育具有必要性。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Goldsmith 等人于1997 年提出,他们认为所谓心理资本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员工生产力的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资本比人力资本更能预测个体的工资水平,心理资本主要是通过自尊和控制点两个变量实现对个体工资水平的预测[1]。2007 年Luthan 等人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四要素,即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希望(hope)和韧性(resilience),自我效能感是指有信心承担并投入必要的努力,以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乐观是指对现在和将来的成功的原因进行归纳;希望是指坚持目标,必要时能够为成功而改变目标;韧性是指在变故、逆境、冲突或失败中能够恢复过来的积极心理能力。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类状态变量”,即它是个体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一般性的积极心理要素,这些要素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又不像人格特质那样难以改变,具有可变化性,可以开发[2]。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心理资本的概念引入到创新创业研究中,并对创业心理资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内学者江波和高娜认为创业心理资本是指能够满足创业过程中的情感要求并促使创业成功的心理资源总和,是由创业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机会识别、社交能力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构想[3]。他们的这一定义立足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被很多国内研究者广泛采用。
根据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不难发现就业越来越难,很多学生会选择创业的方式来面对就业压力,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选择创业,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自主性、持续性状况却不容乐观。在2016 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调查结果发现,尽管我国有近九成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向,但在2016 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占3%,而这3%的群体中只有2%左右的大学生创业成功,即便是在创业环境比较好的浙江等南方省份中,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仅有5%左右。在校期间培育和开发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这对于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持续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有利于改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心理资本是在积极心理学浪潮下出现的关注个人内在资源的概念,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力量和积极性,比如关注和明确自己的内在想法,构建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已有资源等。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就是通过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如自信心等的关注和锻炼来实现的,当我们关注个体本身内在的积极资源而非告诉其自身不足的时候,其实这对个体而言就是一种变化,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是拥有内在自我改变力量的人,这种改变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积极化,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2)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创业意向,提高创业效率
个体创业行为的发生可以用创业意向这一变量进行预测,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产生的先决条件,创业意向高的个体更可能会产生创业行为。已有研究用实证的方式证明了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积极影响,心理资本强的大学生更有可能会选择创业[4-5]。心理资本除了能够预测个体的创业意向之外,还能够预测个体的创业绩效,创业者心理资本越丰富,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效率越高[6]。
(3)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有利于实现创业行为的可持续性和迁移性
当前为了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从政府到学校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发放就业补贴、享受税费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等,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作用,但是很多毕业生的创业行为在享受完这些待遇之后就“消亡”了,这些毕业生又再次加入就业大军中去,这多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之后就放弃创业,心理资本不足。而创业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和韧性是培养个体的自信心和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不断超越的过程,具有乐观和希望这一要素的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都是可迁移的,可以让大学生在创业困境中坚持希望,保持自信。
我国的创业教育从20 世纪末开始发展至今,从一些个别高校开设就业创业课程发展到全国高校都已基本开设此类课程,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存在高校创业教育和社会环境脱节、产学研断层明显、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而且,目前很多高校进行创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没有把塑造学生创业品质作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创业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即便有些学校关注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也仅仅是把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简单搬运到创业教育中,没有系统性的体系设置。
目前我国创业心理教育处于零散、应急的状态,创业心理教育在整个创业教育中属于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课程内容零散,究其原因是创业心理教育不像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教育那样能够快速被复制,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为了改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个体开拓精神,增强个体自信心和应对困难的韧性,而这些课程内容需要经过专门的课程开发和相应的配套教材。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教育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取得多大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我国创业心理教育目前依然处于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很多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过创业,因此他们对学生的很多创业引导就源于书本和一些案例,实践成为他们的短板,加之这些老师有些并没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他们很难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内在体验。另外,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维持在宣传阶段,没有落到实处,学生不能在校期间利用学校资源得到有效的创业锻炼。
创业研究从最开始关注个人的经济资本(你有什么)、社会资本(你认识谁)、人力资本(你知道什么)到关注个人的心理资本(你是谁),这一过程重心的转移说明了随着对创业研究的深入,发现创业最终还是要落到创业者本身,企业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离不开创业者对自己的认知思维、行为方式和关系模式的不断调节,这些都需要以创业者的内在心理品质为基础。作为“引路人”角色的高校创业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回归到创业实践中去,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科学设计高校创业心理教育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力源于就业环境的持续压力,因此很多高校存在着重就业率、轻创业率的特点,高校这样的创业教育理念也直接导致了高校创业教育重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快速输出,忽略了学生个人抗挫折能力、乐观自信精神等内在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需要重塑高校过去那种为了解决就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该意识到创业教育应当包括创业意向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创业知识的传递以及创业技能的培养等多方面内容。
而对于创业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心理教育,首要应该明确创业心理教育目标,细化创业心理教育内容。创业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具备可以应对创业困境的良好心理品质,具体可以细化为:积极关注学生以往的成功经历,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关注学生成功应对问题的事件来增强心理韧性;通过对于创业目标的澄清和强化,以及对创业过程目标的分析和落实提升希望;使用积极视角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的精神。
(1)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在以创业心理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创业心理资本理论细化的四个具体目标,开发创业心理课程教学内容。
①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内容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利用自己以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往成功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依据班杜拉的理论,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逐渐养成记录自己成就的习惯,学生以往的创业成功经验或是类似经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则更有可能会选择创业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案例教学或是请来学校以往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进行讲座,使学生获得替代性强化学习;注重教师的言语说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言语激励对学生进行积极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重视营造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内在情感性支持,良好的情感支持有利于调动积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
②乐观的教学内容
路桑斯列出了用于开发乐观的三种策略即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和寻找未来发展机会[7]。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让学生学会乐观,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持久和普遍性的原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暂时的原因;通过学习正念的方式觉察个人情绪,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解决当下任务上;学习利用积极视角搜寻外界资源,寻找潜在机会。
③希望的教学内容
希望受到目标、路径和动因的影响[8]。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设立清晰的、有挑战性的、具体可行的目标,目标不能空洞、过大,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专注度;让学生认识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具体哪些路径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碍,并制定解决阻碍的计划。
④韧性的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整合个人优势资源,结合自身性格特点和现有资源,找到自己优势的、难以被模仿的资源,为将来的目标奠定基础;培养面对创业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建构自己的情感的、物质的和信息的支持系统;充分认知创业艰辛性和关注创业过程中的危险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创业中的危机。
(2)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尤其注重选择与大学生群体特征接近的成功创业榜样,榜样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热情;针对心理资本比较高的个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主题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让那些潜在创业者体验感受个人情感、并在团体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和反思,锻炼人际交往,培养团队意识,构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如VR 技术模拟真实创业场景或压力、冲突等场景,让学生进行创业尝试、感受创业艰难,勇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很多大学生的初次创业都是立足于本专业或专业邻近领域,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其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工作流程和市场前景,能够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和热情去创业,立足于产学研以及和市场接轨的专业教育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为日后的创业行为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