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05 01:35云南省鹤庆县职业高级中学寸银焕王枝山李乔松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文化课双师型双师

云南省鹤庆县职业高级中学 寸银焕 王枝山 李乔松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县级中职学校发展由于历史、体制、管理等原因,在职称评审、教学管理等方面效仿普高管理模式,造成文化课教师比例过大,专业课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调研发现,县级中职学校大多地处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招生困难,教师数量偏少,文化课教师占比高,专业课教师少,办学呈现普高化。专业课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教师多,有实践操作技术经验的教师少,专业课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人多,加之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为县域内外中小学教师。实训教师、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少,人才引进难。县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匮乏。结合学校实情,按照有利于实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中职”与“双师”、“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多维视角,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攻坚克难,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县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其成果为县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已有的职教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和可复制性,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一、成果主要内容

(一)德技并修,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师资体系

立足实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理实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师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将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突出在“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两手“抓”,在教学中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构建“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县级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同于普高、中专、技校,具有自身特殊性。从教师调配上看,教师主要来源为县域内中小学文化课教师,少量为高校毕业生,专业课教师少;从职称评审角度看,职称为中小学教师系列,要求“所教、所学、所评”一致,许多文化课教师不愿上专业课,导致文化课比重大,办学普高化倾向严重。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培训、自学,实现“一专多能”,既能上文化课又能上专业课,解决专业课师资短缺的问题,激励教师从“双证型”向“双能型”过渡,不断实践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体验企业生产经营氛围,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师专业课教学能力。

(五)升学就业两不误

适应“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需求,构建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就业与升学质量。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

该成果有效解决了县级职业学校的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理念落后,职业教育普高化。重点解决职业教育普高化、文化课比重大、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二是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实效差。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竞赛、升学、就业为突破口,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的系统性,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的好局面。三是与产业脱节,缺乏行业认知。缩小教学场景与现实的差距,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是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在教学中尽量模拟现代企业管理操作的场景,缩小教学场景与现实的差距,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四是招生困难问题。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解决招生困难问题的“法宝”。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可迁移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使学生在未来具有就业、创业和创新的能力。

一是构建“一专多能”教师团队,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改变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一专多能”的教师团队解决了我校文化课教师比例过大、专业课教师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服务地方发展,优化学校师资结构。

二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构建“教学、科研、竞赛”三位一体的“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检验学与教的差距,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通过产教协同育人,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设课程,把行业的技艺融入教学,把最新的技术工艺带到实践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远程技术建立虚拟实训平台,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

四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式、个性化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构建互补型的教师团队;基于网络技术,建立微课、网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立足“文化+技能”的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构建三校生高考教学资源库,完成微课、网课、教案等资源,利用考试酷、金牌题库建立试题库。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

一是提出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发展,实行文化与专业并行的“双师型”人才培养理念,符合县级中职学校的实情,依据师德、知识、技能三个目标培养创造力。二是提出了符合县级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方案。三是提出了“教”“学”“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实践创新

一是结合实情,制定符合校情的“双师型”教师认定、遴选标准。认定标准为三级审核制:个人自愿申请、教研组初审、教务处审核,最终由学校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认定。主要审核点为,教师应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以培养具备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技术人才为己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中级工及以上资格,能熟练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全过程。

二是构建并完善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走出去:积极争取机会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学校培训学习,学成归来后通过“帮、传、带”方式带动其他教师能力的提高。请进来:聘请有关专家、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到校传经授艺,提高教师的能力。校企合作: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经考核通过后授课,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良好风气。互相学: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有效地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共享性,强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三是注重教法,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实际,鼓励教法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完善教学过程。

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大赛。鼓励师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增强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引导作用,聘请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兼职任教,培育“双师型”教师。

成果实施以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就业率在98%以上,满意率不断提升。近几年,三校生对口升学率为100%,二本率高,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局面。优化了师资结构,构建了“一专多能”的“双师型”队伍。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模式,有30多位技能大师、工匠艺人、企业骨干走进校园,成为兼职教师。探索出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研结合等合作模式,部分教师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课双师型双师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