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春 易 娜 刘志坚 谭昭辉 彭 丹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江西 樟树 3312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差异明显等现象频繁呈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农村从事涉农相关事宜的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涉农相关专业技能较为缺乏等问题凸显。此外,乡镇公务员和农村事业单位在逢进必考的限制下,出现长期缺人和有编无人的现象。加之考试方式的单一,导致出现从业人员管理型人才多而专业技能型人才少的尴尬处境。与此同时,在退役军人与机构改革遗留的政策安置下,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长期爆满,人才引进困难。人才稀缺成为乡村发展的绊脚石,乡村亟须大量的“一懂两爱”人才。“一懂”是指懂农业;“二爱”是指爱农村、爱农民。
大多数涉农高职院校是由原中等农业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农业管理行政学校转变而成的。大多数学校原本直属当地农业部门,具有服务“三农”的属性。当下的农业高职院校管理理念仍然立足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学校朝着服务“三农”的方向发展。例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从北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农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大协调专业结构的力度,对现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效果较为显著,60%以上的专业都能够有效衔接北京地区农业。
多年来,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面向农业方向,逐步摸索出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服务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首先,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共同“孵化”农业科技和人力资源;其次,通过实施科技落地、大学生和村干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服务,为农村和乡镇政府提供不同的人力资源服务;最后,通过协作的方式将农业高职院校的农业新科技和农村发展新理念在农村扎根。
实施农村发展战略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社会整体力量,特别是人才支撑力量,提出了人才振兴计划。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这些政策为未来农业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促进了农业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农村发展并衔接乡村振兴。
地方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教育服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下,地方农业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及成长计划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具有农业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严重短缺。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和林业工程师明显不足。中国农业科技工程师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涉农专业毕业生规模相对较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6年)》显示,涉农专业大学的毕业生数量一直在11.5万人徘徊。三是涉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承受能力较弱。教学安排往往与实际生产相差甚远,“黑板种田”“实验室养鱼”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涉农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创业能力,行业的适应性明显不强。
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地方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科学研究”和“检验研究”倾向较为严重,科技资源总量供给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仍存在较大差异。一是科学研究的主题偏离了“三农”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主题来自政府资助和专项计划,往往偏离了农业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科学研究成果难以应用。地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考核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篇数,但是缺乏“三农”发展所必需的科技研究鼓励。
地方农业高职院校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主要由传统涉农专业人员组成。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人才很少,既有农业技术又有推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则更为稀缺。另外,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机制和合作机制也存在一些诸如多路径经费投入实际效果不理想、多方主体沟通不到位、各主体利益无法最大化等问题。
地方农业高职院校针对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专业领域建设,修订了涉农相关专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大力进行“一懂两爱”技术型人才培养。此外,通过“半农半读”“送教下乡”等模式让更多的农村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发展地方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地方农业高职院校依托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实施现代青年农民培训计划、新型农场管理领军人才培训计划、农村实用人力资源领军人才培训计划、农业产业扶贫培训计划。采取“协调推进、调度指导、培养本地化”等方式,以多种形式、多种路线培养各类领导人才、业务经理和专业服务人员。
农业农村部和其他部门整合资源优势,深耕细作,积极参与现代产业改造项目的实施,全面对接农业项目、环境工程、园艺等学科资源,提高园艺产品质量,促进设施设备升级、优良品种推广、技术积累和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与城乡产业对接,打造智慧农业。针对城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需求,发挥农业加工、食品加工、环境工程、化工加工、自动化等优势,支持农村产业繁荣。与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一道,突破中国农业机械装备产业的困境,促进产业转型。加强农业大数据应用,建设农业。
农村高职院校积极为乡村振兴服务,并纳入学校的重要议程。建立农村促进指导小组,承担一个学院的农村学校二级管理模式。
以振兴农村为重点,必须创新人力资源集中机制。地方农业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交流机制,通过政策鼓励、物质鼓励、职称鼓励等方式,使人力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成为农业的主战场。鼓励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绩效作为专业技术岗位考核、年度业务考核等社会服务绩效考核的内容,进一步深化模式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