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阴影笼罩CBA

2021-12-04 21:52方正宇
新体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篮协判罚公信力

方正宇

如果监考老师被发现其实是作弊者,该怎么办?这正是CBA意外遭遇的窘境。中国篮协日前公布,在2021年初举办的国际篮联技术官员认证体能测试中,两名CBA裁判魏国梁、叶楠身为考生,在计时问题上串谋作弊,导致这次体能测试被国际篮联认定无效,中国篮协随即撤销了两人国家级篮球裁判员的技术等级资格。

CBA不是第一次跟“计时”和“作弊”这两个概念扯上关系,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在1999年3月举行的一场CBA联赛中,场上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象——为了帮助主场作战的四川男篮赢得比赛,现场的计时装置直接减掉了3分钟!此事被曝光之后,四川男篮受到了最严厉的处罚,直接被取消赛季成绩并降级。

相比起当年的明目张胆,这次发生在魏国梁、叶楠身上的计时作弊要隐蔽得多。根据体能测试的要求,他们必须在“莱格尔跑”项目中成绩达标。这项测试在现场播放专门制作的音乐作为引导,测试者要根据音乐中发出的信号来完成下一个动作。两人本次作弊的方式是用事先录制的非标准版本音乐替换了测试专用版本,导致实际测试时长比标准多出20秒。这种只有圈内人才能搞明白的作弊方式,多少会让普通球迷产生一点隔阂感。可CBA裁判自身参与作弊这一现象,无论对这项职业还是整个联赛来说,都可能构成影响深远的严重伤害,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体育比赛的核心是规则,裁判员是规则的具体执行者。打个简单的比方,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的区别之一就是不允许除门将以外的球员用手触球。如果裁判们对球员用手触球的行为熟视无睹,这项运动还能称之为足球吗?再进一步思考,如果裁判们面对规则要求的统一标准,根据个人好恶进行选择性执法,那么被抽离了公平公正的比赛,也就背离了体育的本质,其观赏性和吸引力势必难以维持。

正因为如此,裁判本身就是一项被赋予了更多规则意识和更高道德标准的职业。只有自身刚正不阿,才能在场内场外形成足够的公信力。反过来说,裁判身上暴露出的任何一點道德瑕疵,都可能危及其职业生涯。

在2019年的中超联赛中,当一位国际级裁判做出有争议的判罚之后,有球迷在网上翻出这名裁判员以往发表的论文,揭发其抄袭他人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尽管此事看似与具体的判罚无关,但很容易令人产生一种联想——如果一名裁判在撰写论文时为牟取个人利益而突破规则底线,那么在执法中超联赛的过程中,面对若隐若现的各种诱惑,谁敢保证他能敬畏规则?无论这种猜测是否正确,但出现猜测本身已经意味着巨大的信任危机。

同样的质疑,目前也瞄准了CBA的裁判们。能够参加这次高规格体能测试的,已经算是CBA裁判中的佼佼者。结果,连他们都在处心积虑地弄虚作假,那么整个裁判群体的道德素养又如何能令人放心?在跑步测试中,有裁判搞出两套不同的标准,那么在平时的比赛判罚时,是否也会有某些力量促成双重标准呢?

自从魏国梁和叶楠东窗事发,有不少球迷翻出他们曾经执法过的比赛,尤其是重新定义其中有争议的那些判罚。坦率地说,这些争议判罚的背后都有猫腻吗?其实未必。但怀疑的种子一旦埋下,势必在无数球迷心目中生根发芽,进而令他们严重怀疑CBA比赛应当具有的公正性。可以预期,未来会有更多争议判罚被球迷定义为“黑哨”,CBA要维护裁判们的公信力,也会比以往面临更大的压力——谁敢保证这名裁判就不是魏国梁和叶楠的同道?

所以,中国篮协和CBA仅仅撤销两名涉事者的裁判资格,恐怕远远不够。当务之急还是必须重塑裁判的执法公信力,比如加快裁判职业化的改革进程,又比如在条件成熟时恢复邀请外籍裁判执法。如果不能尽快摆脱由于计时问题形成的阴影,那么CBA公信力的大幅度下降,也许就要进入倒计时了。

猜你喜欢
中国篮协判罚公信力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姚明新身份:CBA董事长
中国篮协行政主体资格探讨
中国篮协向“服务者”转型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舆情
什么叫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