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迁移成为亲情写作的助推器

2021-12-04 07:23邢世芳
考试周刊 2021年85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

文章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生态化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TJZX—19121)成果。

摘要:“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随处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文本阅读、生活实践、专题研究中开发语文课程的写作资源,以达到熏陶情感中提升品格习得方法,体验感悟中沐浴亲情抒写灵性,扩展视野里磨砺思想完善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大语文观;阅读情感;写作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使语文课程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非常广泛,如果能巧妙地在阅读和迁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才真正算得上将生活与语文结合了起来。就“亲情观”教育,我本着“立足教材,用好‘例子,迁移运用,促进生成”的思路,引导学生延伸写作。我为“亲情观”教育起名“亲情是根常春藤”,尝试了从文本阅读、生活实践、专题研究三大版块中开发语文课程的写作资源。

一、 在文本阅读中熏陶情感提升品格习得方法

阅读教学的任务驱动,要基于“阅读”而指向“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和思考,在阅读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教学任务的设计应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支持,搭建阅读的平台,掘通阅读的路径,带领学生实实在在、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走进阅读世界,沉潜涵泳,潜移默化。

情感教学需要在课堂这个教学阵地上实现,要实现情感教学,需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通过对文本进行咀嚼品味的途径,以实现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走出自我,达到共融共生。在学习文本中,从借鉴走向模仿,最终让学生努力达到自主创新,真正提升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感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中的父亲把所有的困难都自己扛,他一如既往地爱护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显示出父亲的崇高。真实的生活,特定的家境、心境,让我们感受到慈父孝子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愁,写出了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情。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感知,领悟亲情,并学会心存感激,拥有爱心。课标中反复强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意在让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与社会生活情境密切联通。学习《背影》之前或之后学生聚焦一个或几个镜头描写自己身边的人,这样“语言运用情境”就走向了生活的“真实”。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抓住这个特定的背影,体会到多年之后才知道父亲的不易,让学生回望自己短短十几载的来时路,试着用自认为可行的方法回报父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亲的“背影”作为最佳的“承载点”,它记录了父亲的饱经忧患和半生潦倒,有着丰厚的意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伟大的爱。这个常人少有关注谁都可以忽视的背影,在朱自清的笔下成了最不能忘记,且最集中、最深刻的情感表达。同时拓展阅读《台阶》《父亲的长笛》《流泪的蓑衣》,让学生真正体会父辈们的不易、艰辛和无私伟大。

二、 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沐浴亲情抒写性灵

生活是一个大语文场,学生的语文学习材料随处可见。拥有一颗慧心、一双慧眼,瞄准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精心开发、细心寻找身边的无边无际的语文课程资源,并运用到写作中。在教学过程里,我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实践充实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语文,感悟语文。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使學生写好作文。于是,生活实践式学习成了写作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遇到特殊的节日,试着选用视听材料为课堂创设情景,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激活学生的灵感思维,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记得在“母亲节”前,我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Flash《懂你》,听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朗读,这其中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加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的冲击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齐上阵,适时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后,自然而然进入角色,他们的直接经验和表象经由间接经验内化,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能不自觉地将心中的爱倾注于笔尖,尽情地抒写出来。每个人就变成了“有米之炊”的“巧妇”。

在进行“亲情是根常春藤”单元读写训练时,分三个板块进行。其中有一个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目标是:①至爱亲情,血浓于水。走进爱的小屋,接受爱的洗礼。体会亲情的伟大,培养热爱家人的感情。②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培养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③快速成文,表达出对亲人的爱。用这样的方式构筑读写课堂:激趣导入——回顾所学,畅谈心得——资料交流、拓宽视野,争先恐后、踊跃表达(四人小组内进行,选出最好的)——看材料三谈感受(PPT出示,小声读)——出示材料。快速思考,即兴表达——拓展想象(畅所欲言)——真情小结——随堂练习:①设计一组对话(父母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②抒写心语: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掌握技巧,学会拿来——读例文,悟深情——快速构思,下笔成文:回忆你这十几个年轮中,曾经有感动过你,震撼过你的情景和事件。如果你真正为此心动过,请你抒写出心中那无限真情。以“感悟亲情”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600字左右(诗歌不少于20行)——必读书目推荐。

这样的设计注重把生活中的平常事情都作为写作的对象,用随意、即兴的方法在不经意中迁移到写作能力中。为了能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练笔的内容除了将文本中有关父亲母亲的文章进行大单元整合外,还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名家名篇或微信公众号中自认为感人的文章归类,凡是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用读和赏的方法扩大阅读量,启发、调动、合作、交流,使得课堂白热化、情绪饱满化、情感喷薄化、表达多样化。无论字数的多少,只要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自然流淌,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甚至被当成习惯的美点都会成为情感的触发点。在整个读写环节中,学生内心埋藏蓄积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学生沸腾澎湃的热血从口中和笔端奔涌而出,既彰显了个性,优化了作文教学,又真正达到了寓教于写的目的。

我高兴,学生徜徉在“至爱亲情”里,再次重温了妙语奇文,吮吸了玉露琼浆,拨动了心灵琴弦,懂得了大爱无言。他们道出了:亲情是最真切的感情,使人充满了力量。

我欢喜,学生从所读材料中看到了两对父母亲的“骇世亲情”——面对泥石流、地震的灭顶之灾,为了自己的女儿,做出了惊天的壮举。回忆日常生活,学生感到了那每时每刻洋溢在身边的亲情。

我感动,学生从材料三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无私、伟大,一气呵成,说出了对家的深切感悟!他们高唱:①家是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②家是快乐时的安乐窝,烦恼时的出气所。③家是一把撑开的雨伞,遮挡着生活中的凄风苦雨。

我更吃惊,学生从陈淑妮、都贵玛的事例及颁奖词中,感受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作为一个母亲,无论孩子与她们有无血缘关系,她们都在用一个伟大女性的坚强和毅力,保护每一个孩子该有的善良与纯净,用女性所能付出的一切铸就了永恒的母爱。

我惊奇于拓展想象环节里,学生感悟至深:如果失去亲人的呵护,失去亲情的沐浴,丢掉寄存情感的家,生命之舟将会非常孤独,就像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生命将是一片荒漠,永远没有生机。就像得不到阳光的花朵,内心总有一片阴影。

我更惊诧于随堂练习,魅力展示(学生妙语欣赏)。

在教学中构建起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充分发挥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我只是一个“点拨者”的角色,充分相信孩子们有能力解决问题,运用典型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发掘学生潜在的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能充分发掘学生的美,让孩子们参与到美的发现、美的鉴赏、美的创造中来,那么,这样的课堂应该算是成功的。

在读写训练临近结束时,我设计了一段话让孩子们齐声诵读,借用诗一般的语言将“结课语”打造得余音绕梁,令人回肠荡气,孩子们的思维被调节到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高度。这样下笔成文中自然而然渐入挥毫泼墨、一泻千里的状态,从而收到出其不意、惊喜连连的效果。

三、 在专题研究中扩展视野磨砺思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生态开放系统,如叶老所说:“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在教材的引领下灵动延展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就会拥有广阔的天地。

学生要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就得善于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能“亲身经历”发现知识,参与发展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成为活动主体,才能成为“具备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成为称职的文化继承者”。

专题研究式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了较高的认识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在语文学习中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并主动探索、研究,最终形成小论文的一种学习方法。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张、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亲情观”教学中,我不仅进行了读写训练,而且拓展延伸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唱给×××听”时,课前学生准备:①分小组查资料,搜集亲情诗词、名句、谚语、小说、散文、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新闻报道中有关父母亲的感人事迹,合作整理,用多种方式表达,与大家共享,用不同形式展示成果。②师生共读:重温《背影》中父亲朴实的话语、特写的攀爬镜头;解读《台阶》里“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的内蕴;感悟《散步》中一家四口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剖析《秋天的怀念》里“好好活”的哲思。在亲情与生活的必然联系中,思考生命的意义。③每人为父母准备一份小礼物,要求自己亲手做。讲讲关于父母的故事,畅谈感受,学会感恩。④话亲情与生命之歌:师生共写。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合作精神和良好品质,于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真可谓一举多得。

教材只是个例子,必须精心地整合、重组,学生的体验、感悟才是达成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我的“亲情是根常春藤”主题拓展延伸,学生搜集了写“亲情”的美文、片段共计一万多字,课堂上构建的互动平台和学生交流分享,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结合实际使学生接受了一次亲情教育,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让课堂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悄然结束。阅读迁移成了写作强劲的助推器,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段增勇.群文閱读教学有效开展的三大保障[J].中学语文教学,2021(1).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邢世芳,山西省晋中市,山西省晋中市昔阳示范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怎样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在快乐中习作,在习作中体会快乐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树立“大语文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大语文观”引领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