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崇亮
摘要: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观需要大教育观,大教育观需要大语文观。大语文观需要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定位。
关键词:大语文观;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教学能力重新定位。
当前,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发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全国围绕素质教育的论题展开了数年不同层次的讨论,从政策层面到课堂教学层面都发表了不少精彩的论述,并进行了若干年实践,但效果差强人意。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科是培育“教养”的基础的、基本的能力——读写能力,是理解力、思考力、表达力等重要能力的基础。今后社会所需要的“教养”,是同他人交往、交流的对话能力、讨论能力。语文教学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是倍受重视的。因为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随时代与民族文化理念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观需要大教育观,大教育观需要大语文观。
大语文观即大语文教育,是指与传统课堂语文教育相对的教育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一、教材、课堂、教法的改革
语文教材是传统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刘国正先生讲到:语文是社会的产物,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社会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的效果,毫无疑问,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大,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可能争取到的条件开展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奏效。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只管课内,很少管课外,更少顾及社会;课内也往往是只管语言文字,忽视语文表达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状态,从往昔沿袭下来,很少改变。一是“大教材”观。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二是大课堂观。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游历探险、街谈巷依等。这些对于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乃至一辈子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三是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往往旧的知识在脑海中尚未立住脚跟,新的知识已铺天盖地涌来。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解决语文教学的关键。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定位
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无视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向。因为,教师直面的问题本身就是由于来自社会的挑战而引起的。例如,班级规模的小型化问题、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革新问题等等。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教师直面从未有过的教学形态。诸如电脑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等等。这些教学形态有助于摆脱传统的划一的同步教学的形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习的课题。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特别是“顺应种种教学形态的能力”“适应学生个性的指导能力”“从实践中学会教学的能力”,受到关注。这些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课题吧。二十一世纪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有对教材较高的把握力,对教育受众的把握力,还有指导技术力和教师的精神气内蕴。各个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是互补的关系。如果一个能力的值小了,作为总体的值也会变小。同时,把教师的精神气内蕴作为一个重大要素。它包含了教师的朝气、热情、动力,接纳、肯定。精神气内蕴低的教师,往往不善于接纳并肯定教育受众的反应,教学效果不佳。
新世纪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要组织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还要对语文学习成效进行测评。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既要引导学生爱语爱国爱民族,又要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求发展。再次,语文教师应该是民族语言的示范者。既要认真掌握、模范执行、广泛宣传语文政策,又要躬行实践,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最后,语文教师应该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经师不易做,人师更难为。无德无以为师。精师易求,人师难为。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改革在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学习“游泳”吧。
参考文献:
[1]郭贵荣. 谈素质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改革[J]. 石油教育,2000,12(2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