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旗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亦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条件。闽南文化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近几年来,学界对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都从历史、专业、思想政治育人角度研究,对闽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研究较少,没有提出具体的融合路径。新时代背景下,闽南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全面认识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其精神与精华,古为今用……为当代青年的道德文化教育服务”[1]。要通过多路径将闽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滋养与反哺作用,不断增加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充实自身文化底蕴。同时,这也有利于形成特色的校园人文气息,提升校园文化感染力,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式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打开地方高校文化育人新局面。
“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人才培养中体现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也是人类优秀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会通精神。”[2]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展示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于扩充校园文化内容、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文化对扩充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价值不断显现出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的思想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特点,是中华数千年历史积攒下来的伦理发展经验。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不断为校园文化注入特色元素,充分实现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这深刻揭示了在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闽南文化上衔中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沉淀与发展,蕴含着闽南地区自古以来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内涵。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宗族文化等为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闽南人的崇儒重本、爱国爱乡、敢拼会赢、义利并举等精神特质。关于闽南文化精神内涵的论述已有较多成果,此不赘述。闽南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特质与现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质相契合。新时代的地方高校要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校园文化发展具体情况,激活闽南文化的内生动力和时代价值,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陶冶、育人等功能,不仅可以实现闽南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亦可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形成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色,这也正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目前,闽南文化已经逐步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部分高校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闽南文化在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闽南文化在高校的深度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重视现代文化培养,闽南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不足。新时代,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受国外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也愈发严重,一部分大学生群体难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人文精神。闽南地区地处沿海,地方高校与国外高校接触较多,文化信息交流频繁,部分大学生对闽南传统价值认知、传统文化行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本质了解甚少,无形中倾向于关注外来文化,忽视闽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对一些非主流文化的盲目向往,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对闽南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学习闽南文化知识在社会中用不到”的错误思想。再则,部分地方高校忽视了青年大学生在闽南文化艺术审美、闽南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致使闽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地方高校大学生中没有形成深刻的认知,文化育人成效不够明显。
其次,重视举办闽南文化活动,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目前,闽南部分高校的文化建设普遍把重点放在学生参与文娱活动上,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有的强调活动举办的数量和场面效果,忽视了对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深化研究。仅仅将校园文化当做简单的第二课堂活动,导致校园文化难以发挥全面育人功能,并且不能很好地起到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作用。除此之外,闽南文化活动参与主体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度有限。如南音协会、锦歌协会、芗剧协会、闽南语讲古协会等专门社团指导教师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学习、了解闽南文化的具体内涵,这种封闭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导致地方文化与实际需求之间脱节。部分高校即使与地方合作开展项目,也难免拘泥于形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校园活动只能让他们成为听众而不是表演者。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当地民情和风土人情的认知。
最后,重视创办闽南文化学生社团,缺乏系统的管理措施。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闽南地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一些院校对学生社团有着模糊的界定,错误地将学生社团的数量与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挂钩,认为学生社团的数量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重量不重质则难以达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不能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效用。学生社团如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必然会导致发展质量不高的局面。近年来闽南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社团管理不规范、活动缺乏广度与深度、内涵不足等情况,也存在一些学生将加入学生社团的目的功利化,与闽南文化所倡导精神特质相违背,不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地方高校应当结合社团文化实际,找准闽南传统文化与学生社团文化的融合路径,对症下药,制定系统的闽南文化社团管理办法,为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举措。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文化育人,努力在校园中弘扬主旋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环境。闽南地方高校要结合新时代环境和学校文化育人的具体要求,构建格调高雅、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把一些优秀的闽南文化引进校园,与教学科研、第二课堂活动有效融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从而进一步彰显闽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内涵意蕴,充分发挥其凝聚共识、弘扬正气、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创建提供重要的保障,也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灵、道德情操的塑造和高雅审美情趣的养成。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排列和整体风格、色调的选择直接反映了一所大学的人文特色,是学校的重要特征。闽南高校应在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注入闽南文化元素,精心设计校园景观风格,努力营造格调高雅、品味不凡、凸显闽南特色的校园景观,推动闽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协助闽南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提高校园文化整体品位。例如,可以设置闽南文化长廊、闽南历史名人雕像展、闽南文化展览馆、传统节日场所、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等,使学生近距离体验闽南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浸润功能。
闽南文化、闽南民族文化、闽南海洋文化、闽南话诗文等都是闽南历史积淀的文化经典,其中蕴含的伟大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对闽南人影响巨大。因此,地方高校开展文化建设要做到在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经典的学习乐趣。帮助大学生感受到来自经典名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间接受来自文化经典的熏陶。例如,在各学院开设以“闽南文化读书会”为主题的讲座和交流会,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会者定期定量阅读闽南文化经典,并以小组分享的形式向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阅读经验,互帮互助,携手提升对文化经典的认知和感知。同时,以班级为最小单位,建立一个完整的闽南文化学习体系。借由这个平台,各班、各学院(系)的学生可以加强对文化经典的阅读理解和经验交流。此外,还可以继续完善闽南文化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开展以闽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闽南语歌唱大赛等文化活动,不断推进地方高雅艺术进校园,提升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经典的认知,让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建设和参与成为一种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地方高校在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的同时,也要走出去感受闽南文化的风采魅力。可以根据实际,组织学生实践队、大学生闽南文化研究部等团队或组织,进行多方面的地方传统文化实践调研,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从闽南文化衍变历史、经济民生、民间技艺、风尚民俗、宗教信仰、斯文教化等诸多方面展开,并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对话非遗传承人,聆听民间技艺大师心路历程;参观庙宇屋顶、台基、碑文、雕刻,领略闽南庙宇建筑的别样风情;参观闽南历史名人纪念馆或遗迹故居、红色遗迹和红色文化纪念馆,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活动,汲取闽南文化精华,达到文化育人实效;依托地域特色实践基地,指导大学生多形式参与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与中国龙人古琴研究院、漳州市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闽南非遗中心、漳州南靖土楼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充分体验闽南文化的魅力,并把所见所闻所想写成文章、汇编成册,在校内传播,不断优化闽南文化内容供给,充分发挥和激活闽南文化的育人功能。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就以强大的包容和吸收能力为特征。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创造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闽南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现代化的理念和视角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不断丰富闽南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地方高校可以开展闽南文化学术讲座、闽南文艺演出、组建闽南文化社团等,帮助大学生深化其地方文化认知。除第二课堂平台,地方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校园文化理论创新,推动闽南文化进课堂,以闽南文化研究为中心开展学科建设,逐步推进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完整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如设立“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试点班”。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开设闽台民间美术舞蹈、闽南语诗词吟诵、闽南戏曲欣赏、闽南民间音乐欣赏等闽南文化特色课程,把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大学生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推动闽南文化深入人心。
闽南文化的传承要结合时代发展现状。大数据时代,学生是网络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闽南文化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地方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找准学校文化发展与学生文化需求之间的对接,实施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兴媒体与闽南文化的深度融合模式,强化“互联网+”思维,注重在微信、微博、易班、网站、抖音等平台上实现适时、优质推送闽南文化专题内容,包含传统文化精髓的知识普及、闽南文化活动的开展预告、闽南文化知识讲座、闽南文化学术活动等信息。也可以根据学校专业优势,寻求更加生动的表达,充分运用新的叙事方式、技术手段、网络平台等,赋予其时代内涵。鼓励、指导学生用创意的方式创作形成一批闽南文化文创作品与网络视频产品,实现学生自己对闽南文化的现代化诠释和表达。地方高校要坚持创新发展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深化闽南文化育人模式的传播与影响,从而增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的文化软实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5]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应当有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担当。闽南地方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教育环境特点、受教育者文化期许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守正创新,不断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在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闽南文化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从而进一步挖掘拼搏包容、重教兴学、重视人格、爱国爱乡等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通闽南文化涵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独特作用,助推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