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天亮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推进全社会学习伟大抗疫精神,是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夺取抗疫斗争完全胜利、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从多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成效,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担负时代使命的有志青年提供重要助力。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理解这一精神的形成条件、核心意涵。只有让学生深刻领会伟大抗疫精神并认同这一精神,才能提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我国坚实国力的基础而铸就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核心领导力量。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历练中,形成了卓越的领导力、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群众号召力。在抗疫斗争中,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迅速成立领导小组,有效制定和实施防控战略,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在抗疫最前线,以无畏精神直面疫情,勇敢地同病毒作斗争。有超过2.5万余名积极分子在党、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时积极寻求入党,为抗击疫情贡献了重要力量。疫情危机时刻,共有3 900多万名党员干部奋战一线,1 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2]正是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有效控制病毒传播,取得抗疫斗争的重大胜利,成功铸就伟大抗疫精神。
第二,人民群众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依靠力量。面对疫情,党员干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奔赴抗疫前线;广大白衣天使奉命而动、迅速集结,同病毒展开殊死搏斗;科研工作者迅速制定诊疗方案,坚持奋力攻关,成功研制新冠疫苗;数万快递员奔跑忙碌,日夜不休,及时运送各类物资;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清洁卫生,美化环境;新闻工作者深入前线,适时报道疫情动态,传达新闻资讯;广大教师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线上教学完成各项工作;学生们自觉遵守秩序,坚持在家完成学习任务……疫情危机时刻,有多达百万医疗人员奋战一线,55万多名湖北医务人员与病毒交战,全国34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奋战前线。[2]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民默默坚守岗位,坚持尽职尽责,他们无疑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依靠力量。
第三,我国的坚实国力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坚强后盾。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推进我国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正是有了雄厚的国力作为坚强的后盾,党和人民才能迅速开展人力组织战、物资供给战、科技攻关战;才能在疫情危机时按下经济暂停键,在疫情缓和时有序恢复生产;才能在某些地区变为中高风险地区时实施局部封锁,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才能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推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通过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这无疑为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根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精神力量,为我们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中国人民历来就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推崇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讲求守望相助、尊老爱幼。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抗疫精神提供了思想活源。我们之所以能够构筑起众志成城的抗疫防线,取得抗疫斗争的重大胜利,同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家国情怀观念、守望相助传统等优秀文化基因密不可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援助,诠释了为人类社会谋福利的大国担当,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密不可分。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的制度,其具有强大的动员力、凝聚力,能够在党和国家面临重大困难时充分发挥团结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疫情期间,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大中小学等各类单位,始终团结一致,全国上下集中开展人力动员战、物资保障战,成功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这无疑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中国防控疫情取得的重大成功,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铸就了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核心意涵的伟大抗疫精神。
第一,生命至上是灵魂。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党和国家防治“新冠”所要达到的首要目标。面对疫情,党中央始终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提高病患救治率放在第一位,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防止疫情蔓延、挽救感染患者,党和国家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按下经济暂停键;后来又对中、高风险地区实施区域性封锁,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在组织救援时,从百岁老人到刚出生的婴儿,从在华留学生到来华务工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全力护佑。
第二,举国同心是基石。举国同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重要力量。在防控疫情过程中,整个国家、全体中国人始终心往一处想,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整个国家、全体人民坚持劲往一处使,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战胜疫情、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广大人民群众在面对疫情时,坚持将个人冷暖、集体荣辱与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千难万险不退缩,努力用各种方式为防控疫情操心出力。国内外抗击疫情的实践证明,当国家面临风险和挑战时,一盘散沙、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很难取得成功,唯有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取得抗疫斗争的胜利。
第三,舍生忘死是气概。舍生忘死,体现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敢于直面困难、战胜疫情的顽强意志,展现了抗疫斗士不计个人生死、勇于战胜疫情的英雄气魄。在防治“新冠”疫情过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不少抗疫斗士,他们为战胜疫情始终坚持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拼搏精神。不少抗疫斗士,特别是白衣天使为阻断病毒传播、救治感染患者,坚持尽职尽责,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忘死还体现在无数抗疫斗士在困难面前豁得出、在关键时刻冲得上,甘愿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牺牲精神。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防治“新冠”疫情斗争的重大胜利,没有什么诀窍,只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能够为了他人、为了国家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第四,尊重科学是法宝。尊重科学是揭示客观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将科学精神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的各个环节,还高度重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前端的诊疗手段来救治感染患者,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手段来有序恢复生产,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无特效药情况下,党和国家坚持中西医结合,推出多版诊疗方案,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迅速抢建方舱医院,坚持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这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的尊重。
第五,命运与共是关键。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命运与共体现在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将救治患者作为首要任务。不仅如此,中国政府还高度重视向周边国家提供支援,通过提供救援物资、派遣医疗队等多种方式给与帮助。中国政府还努力向世界各国分享疫情信息和防疫经验,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高度尽责,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力量。疫情危机时刻,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 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2]这充分展示了中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新动力。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将伟大抗疫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从多个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抗疫斗争中涌现出以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为代表的人民英雄形象,发生了不少感人事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提供更为鲜活的素材。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还有助于拓宽教学渠道,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深入开展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用伟大抗疫精神来教育学生,还能够从各个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渗透力,激励学生培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品性和实效。
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相一致。将这一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伟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呈现,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能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领会抗疫精神的核心意涵与学习要求,又能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抗疫精神的价值认同,从多个层面拓宽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将这一精神融入教学,能让学生了解抗疫英雄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感人事迹,有助于纠正部分学生存在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行为,激励学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党和国家对每一个病患的全力庇佑,对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进而激励广大学生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成果的关联,增强学生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激励他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此外,将这一精神融入思政课,还能让学生了解抗疫感人事迹、学习抗疫模范人物,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由外在灌输转化为学生发展需要,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能否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衡量高等教育成效的核心指标。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教学,首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奋战在抗疫前线的抗疫斗士,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备十分过硬的政治素质。学习他们的事迹,学习和领会抗疫精神,无疑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政治意识,激励他们争做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这一精神融入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不少抗疫英雄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坚持一心为公、只为他人,真正诠释了什么才是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宣传和讲授这一精神,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激励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抗疫精神蕴含的共克时艰、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学习毅力、磨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的崇尚科学的精神,能让学生切实感受知识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真学习、求知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争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伟大抗疫精神,要坚持将尊重思政教育规律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从更新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估等层面,积极探索这一精神融入教学的实践路径。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5]高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应积极贯彻和落实这一指示,不应有丝毫懈怠。
将这一精神融入思政课是当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国仍面临本土和境外输入病例零星散发或局部暴发的风险。高校作为人员密集、人员流动量大的场所,是防控疫情重点关注的区域,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增强学生的防控能力。通过思政课教学,强化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学习,加大防控理论知识的宣传,为高校防控疫情、筑牢常态化的疫情防线提供重要助力。伟大抗疫精是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将这一精神贯穿到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此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这一精神,还能从补充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层面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使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情境,充分认识学习和贯彻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性。
将这一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采用“分散式嵌入”和“设置专题”两种不同的方式,从而使抗疫精神灵活嵌入到教学中,并与原有教材内容相融合。
一方面,通过“分散嵌入”的方式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内容。要结合高校思政课的教材、课程内容来选择切入点,将抗疫精神灵活融入。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讲解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阐释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条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在防控疫情中所彰显的独特优势;在讲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可将抗疫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事迹融入其中,让学生深刻领会民族精神的核心意涵、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可以从哲学角度解析抗疫精神的理论内涵;可以结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原理,让学生理解抗疫精神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可以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制度体制问题时,通过对比国内外疫情的防控成果,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将伟大抗疫实践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承担的历史任务相衔接,让学生深刻体会党的初心和使命;可以将这一精神同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新时期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中国精神相结合,让学生理解中国精神是激励人民奋斗的一面旗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等问题,可以用体现抗疫精神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可直接将抗疫精神作为教学专题,让学生体会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明确抗疫精神的学习要求,还可以将这一精神同当前的世界发展大势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独立专题”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用1~2个学时向学生讲授抗疫精神的知识,通过阐释中国取得的抗疫成果,抗疫精神的铸就条件、核心意涵,抗疫精神的实践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深刻领会党的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感受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所蕴藏的深厚伟力。此外,要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方式呈现防控疫情取得的成果,增强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深刻领会这一精神的现实意义,启发他们在强化历史担当中自觉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推进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善于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一方面,坚持将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相结合。要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抗疫精神,加深对这一精神的理解,积极搜集、加工有关抗疫精神的素材,为讲好抗疫精神作准备。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提高授课水平,在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以及教学亲和力、感染力上下功夫,有效传达教学内容。要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接受特点的研究,使得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要通过综合运用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抗疫精神的便利条件。要抓住抗疫精神学习要点,有效拓展理论学习和实践领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行。
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运用有关抗疫斗争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开展教学活动,让学更加形象地体会抗疫精神的重要意义;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以“理解、学习和弘扬抗疫精神”为主题,通过举办朗诵、演讲、辩论赛、话剧等形式,促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这一精神的内涵;在校园实践教学中发挥社团作用,通过组织参观宣传海报、阅览书籍、观看视频等形式,宣传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抗疫英雄、医务人员到高校来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到抗疫医院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抗疫精神的实践价值;可以通过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加大精神宣传力度,使抗疫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等等。
只有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不断完善对教学实效的考核,才能实现教学活动本身承担的育人功能。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只求形式、不求效果,要努力将这一精神的教学状况、学习效果融入到评估考核之中。
在开展有关抗疫精神的教学活动后,应坚持实现教、评一体化,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来完善对教学效果的评估。要善于将学生学习抗疫精神的成效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通过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抗疫精神的成效。在考核过程中,应将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作为首要考核标准,坚持把理论学习和政治觉悟考核相结合,将量化的分数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的成效。要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精力、情感进行评估,激励教师把抗疫精神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到各个环节。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积极接受学生等其他主体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升教学成效、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