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消极影响与应对策略

2021-12-04 23:26王凯全陈一收
关键词:虚无主义网络空间文化

王凯全,陈一收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文化虚无主义源自于西方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形态。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文化虚无主义趁虚而入,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演变。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虚无主义在当今中国演变出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新样态。文化虚无主义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前的文化虚无主义呈现加剧渗透扩散之势态,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虚无传统文化,而且还将虚无的矛头对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图彻底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网络文化虚无主义是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场域的延伸和拓展,通过一种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形式而广泛传播,以更加隐晦的方式不露形迹地在思想文化领域制造混乱,销蚀主流意识形态,误导社会价值导向,消解国人文化自信,带来极其严重的现实危害。深入剖析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治理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践进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空间文化虚无主义的多重传播特点

互联网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寄生于互联网,并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匿名化和自由灵活的便利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强化渗透的广度和深度,演变出传播形态勾连化、传播方式隐蔽化、传播受众靶向化、传播效果恶劣化的多重传播特点。

(一)传播态势勾连化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虚拟、便捷、去中心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空间打破了信息交流的边界和限制,使得各种错误思潮不再是以单一、孤立、固定的形态传播,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信息传播迅速及时、形态多样、覆盖面广等天然优势,合流勾连、沆瀣一气、共同发酵,表现出不容小觑的破坏力量。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潮之所以能够实现网络勾连,“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的意图和理论实质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其他勾连条件”[1]。文化虚无主义将文化问题、历史问题、政治问题杂糅在一起,具有通过否定文化来否定政治的意识形态动向。表面上看,文化虚无主义同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张,实质上它们的主要内容都体现着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企图颠覆和“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文化虚无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潮具有目的的同质性,它们借助网络勾连耦合、共向发力,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与其他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的相互勾连,不仅扩大了各自影响,而且在相互呼应中形成了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合力。

(二)传播方式隐蔽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渗透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载体和全新的技术手段。在网络空间中,文化虚无主义者往往将真实意图隐藏在繁杂的信息背后,并从原来的硬性攻击转变为隐性渗透,演变出一整套贴近百姓生活、内容生动有趣、虚无手法精准的隐蔽化渗透方式,企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普通大众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网络文化虚无主义者不再使用“平铺直叙”“宏大叙事”的方式进行传播渗透,而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由,通过粉饰内容和变换形式,营造种种特定的文化场景,借助刺激性语言来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并通过将贬损主流、质疑崇高、丑化英雄、消解意义的言行混杂在网络短视频、搞笑段子和“神剧”之中,借机把文化虚无主义以偏概全的错误观点散播在各种网络平台,误导受众。互联网催生了以问答社区、自媒体、客户端为代表的交互式应用新形态,这种信息传播新模式在为网民进行互动、社交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路径。文化虚无主义者通过在主流媒体内容下方大量留言、添加错误观点后疯狂转发、不断刷热评等方式,把一个个具有迷惑性的错误观点和论调传播出去,便在网络评论区出现了大量“低级红”“高级黑”的不良现象。在这种网络环境中,网民极易被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所诱导,形成对既定事实的错误认知。

(三)传播受众靶向化

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分化”和“聚化”相统一的过程,借助网络平台,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不仅可以辐射、渗透到更多的人群,而且还可以对传播对象进行一个精准的捕捉和有侧重点的内容渗透。网络文化虚无主义者“利用网络平台,在青年群体中煽动、播种‘丧文化’‘佛系文化’,利用广播、电视,在中老年群体中传播以伪科学为代表的‘反理性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在大众圈层传播庸俗、低俗、恶俗文化,利用学术讨论在精英阶层传播反主流文化”[2]。与此同时,网络文化虚无主义者将重点瞄准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其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易于情绪化,辨别是非能力弱,极易受到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想的蛊惑。而网络文化虚无主义者利用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猎奇心理,借助网络的“去中心化”所赋予的普遍对话权和便捷发声条件,将贬损主流和质疑崇高的思想内核隐藏在话语交锋和观点陈述中,迎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反权威”心态。

(四)传播效果裂变化

互联网是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传播渗透的主要场域。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以往那种平面、单向的传播方式被彻底改变,在互联网上呈现出“网格化、动态化、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式”传播景观。借助互联网技术,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一经发布,就通过交互式的多点对多点或立体的面对面的辐射状传播,并通过在网络空间的不断转载、转发、跟帖,使得寄生于互联网的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扩散速度呈裂变式效应,覆盖面更广,造成的恶劣影响被放大。与此同时,网络信息传播成本和门槛较低,文化虚无主义者可以“不计成本”地大肆在网络空间传播带有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大量带有否定传统文化、歪曲革命文化、质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而相关监管部门受各种条件限制,甄别和删除这些错误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网络文化虚无主义正是利用这种时间差,在网络上形成信息“逆流”,制造舆论热点,传播错误观点,激发不良情绪。

二、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革命文化,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妄图达到动摇中华文化立场、销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兜售西方价值观的目的”[3]。当前中国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的特殊场域中采用隐蔽渗透的传播策略,混淆民众视听,干扰社会共识,抽空了网络文化的价值意蕴和“文以化人”的功能,窒碍思想的共识凝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并直接造成错误价值观的泛滥,使得人们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

(一)抽空网络文化的价值蕴含:娱乐狂欢中的意蕴缺失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空间延伸、拓展,人民群众网上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长迅速。但是,当前以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各种不良思潮在网络空间沉渣泛起,并企图塑造一个泛娱乐化的网络精神世界。在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诱导下,网络文化应有的精神价值和意蕴被消解,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精神内核的内容被边缘化,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的价值观念被颠覆,“泛娱乐化”成为网络文化重要特征。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不由自主地被资本和利益吞噬,并在肆意解构和恶搞中走向虚无化和空洞化。受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网络文化生产者的创作理念产生异化,将文化产品作为获取经济利益和市场效益的工具,一味地去迎合受众浅层次的感官刺激需求,而放弃追求高层次的超越精神,导致内容空洞、形式浮华、价值缺失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网络文化就成为一种任人打扮的“小丑”,文化产品也就失去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二)窒碍思想的共识凝聚:单向度下的思想混乱

网络在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无形地塑造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认同,而网络文化便是塑造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武器。文化本身蕴含着深邃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经世致用的知识和提升境界的道德情操,更为我们构筑精神家园、激发全民族团结奋斗提供了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受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影响的网络文化呈现出浅薄化、粗鄙化、泡沫化等不良倾向,走向虚无和空洞的境地。被虚无化的网络文化不仅不能凝聚民族团结和国民意识,反而带来思想的混乱和迷失,削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共同精神追求。在互联网时代话语“井喷式”爆发的背景下,文化虚无主义利用网络信息爆炸式、裂变式增长的特点,不断地制造和传播错误信息和论调,由于部分错误信息没能被及时甄别并删除,使得网络空间文化虚无主义积攒了“存量”,一定程度上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对弱化和稀释,极大地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利用网络话语泛娱乐化的特点造谣生事、混淆是非、传播错误思潮和观点,攻击和嘲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化、妖魔化解读,突破意识形态的底线和禁区,诋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歪曲党史国史,一定程度上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严肃性,给网民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和误导,动摇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三)助推错误价值观的泛滥:盲目追崇中的价值迷失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的同时,也为谣言的滋生和错误价值观的传递提供了“温床”。在网络平台开放性、去中心化特点加持下,网络成为各种价值观念竞逐的聚集地和交锋的重要场所,也成为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传播错误价值观的重要场域。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借助网络舆论热点,鼓吹“普世价值”,大肆传播包含着西方价值理念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错误观念,用一些片面和极端的案例解构人们心中对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美好向往,消解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与此同时,网络文化虚无主义者深谙互联网炒作策略和蛊惑之能事,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在网络空间大鸣大放,扰乱网络舆论场。在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诱导下,有些人为了批评而批评,不论是非曲直、不惜撕裂社会共识,刻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常常嘲笑戏谑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反主流来博眼球、博喝彩、博出名,确立自己“开明”正义的意见领袖身份和异见人士地位,这极大地误导了广大网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削弱党和国家对网络舆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舆论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三、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应对策略

当前中国,网络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与文化深度融合在一起,如何治理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就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构建网络空间精神家园的一个无法回避、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在形式上较为隐晦和柔软,但其杀伤力和破坏力较文化虚无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抵制和反对网络文化虚无主义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从加强网络主体素养教育、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推进网络文化治理法治化等多方面入手,遏制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进一步蔓延,形成抵制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强大合力。

(一)基础环节:加强网络主体素养教育,提高民众抵御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能力

抵御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既需要提高网络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鉴别力和批判力,也需要提高网络创作和传播主体的自律意识和内容生产能力。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也赋予人们更多的信息知情权和媒介接近权。网络用户的角色发生变化,对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的要求也就愈高。为此,需要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媒介意识和价值观,增强用户辨别和抵御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能力,警惕无意之中成为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销者”,并引导其加强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对网络空间无法确定的信息始终做到谨慎传播、拒绝转发、不点赞,对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病毒”的错误观点进行举报、曝光、批驳,形成抵制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网络文化创作理念,提高网络创作和传播主体的自律意识和内容生产能力。要引导网络文化创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献人民,创造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为网民提供丰富、有趣、合乎主流价值思想的网络文化产品。同时,要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在网络文化创作中的作用,更好地引领文艺创作生产,提升大众审美趣味,凝聚起全社会抵制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广泛共识,推动网络空间文化虚无主义治理常态化。

(二)根本保证: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做好抵制和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首先,要加快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主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人,切实按照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承担起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职责,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其他相关工作人员要各负其责,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使网络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绝不给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渠道和路径。其次,党和政府要积极承担起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职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对文化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研判、识别和处理能力,确保及时、有效地切断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协作协调,明确其网络运营者的相关责任,教育引导互联网企业切实履行其自身社会责任,做到齐抓共管、良性互动,携手共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空间。最后,要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监督执纪问责,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相关主管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作为干部考察评价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抵制和反对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工作组织不力、造成重大网络意识形态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要依据相关条例和规定予以严肃问责。

(三)重中之重: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4]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网络舆论斗争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表现。开展网络舆论斗争是消除网络空间文化虚无主义“噪音”“杂音”和掌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的利器。深入开展网络舆论斗争,要严密防范和抑制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组织力量对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言论进行批驳,揭穿他们的谎言,澄清事实,做到博弈中不缺位、对抗中不失声、辩驳中不失理,破除网络文化虚无主义在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蛀蚀民族文化精神上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断挤压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生存空间,筑牢阻击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坚固阵地,牢牢占据网络舆论“制高点”。与此同时,要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紧扣新时代的主题,主动发声,理直气壮地宣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积极培育属于我们阵营的网络“大V”和社会公众人物,借用他们的言论和特有的方式批判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提升网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进文化自信。此外,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深度和力度,各级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创新网络舆论宣传引导的方式方法,运用网民易于接受的网言网语,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引导人们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切实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断提高网上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

(四)重要保障:坚持依法管网治网,推进网络文化治理法治化

扎实推进依法管网治网,完善网络惩戒机制,充分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为治理网络文化虚无主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网络文化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法治理网络文化虚无主义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要依法依规加强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治理力度,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依法严厉查处在网络空间公开传播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行为,及时果断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严惩传播违法信息和错误言论的个人和团队。要加大网络内容审核力度,加强对影视作品、网络节目、网络小说等网络内容的文化虚无主义相关审查。对于审查不合格的,要取消其播出、发表资格,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审查结果,起到警示警醒作用,坚决不能让文化虚无主义作品在网络空间“有机可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监控网络信息上的优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治理文化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相关监管人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及时将违法信息和不良言论进行过滤和删除,阻绝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发布和传播。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对网络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比对和处理,精准掌握网民的思想动态和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动态,做到精准施策、科学施策,有针对性地打击文化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网络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谁远谁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