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生 申屠永庆
让教育改革落地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升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扎实高效地开展学科教研。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浙大附中”)实施的共同教研正是基于校际教研合作,最终实现了高水平教研本土化,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而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跨地合作教研学术界早已有人关注,[1]也有地方的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措施推进联片教研。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联谊”“结对”“联盟”学校大量涌现,表明共同教研的趋势正在到来。当前的校际合作比较活跃,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合作对象:有城乡联动的,有市区内外结盟的,还有跨省合作的。就合作类型看,有强强联合的同质促进型,也有强弱结对的异质互补型等。就合作的内容看,大多指向高考或者竞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共同教研的能量。随着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核心素养的落实被提到首位,在此背景下审视校际合作,其应该得到规范和强化,并不断发展,持续升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为标志的。“双新”改革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的公布,意味着“双新”实施进入“下水”阶段。示范区和示范校须围绕学生的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认真研究,精心实施,总结出可资借鉴及推广的经验,以便“双新”全面铺开。教研需要真实的内容,“双新”教研最大的内容是“课程”和“教材”。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不少学校课程的整合和开发都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若加强共同教研,这些问题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当前教学研究的内容,大多集中在教材处理、教法研究、课堂教学、复习考试等方面,虽然很有必要,但若从落实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等“双新”的要求看,还有待深化。共同教研在本质上是不同学校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是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有责任担当的教育者的创新和实践。在当前教、学、考有效衔接的呼唤声中,加强校际共同教研,显得非常迫切。
传统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备课组教研活动,着眼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施。共同教研使教研主体进一步扩大,活动内容随之上升为教材、教法、课程、核心素养等诸多较为宏观的教育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教研的模式应该有不同的样态。从学校近一年的实践探索看,目前主要有教研共同体和教研联动体两种样态。
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名校,特别是2020 年教育部公布的“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往往面临同样的改革任务。为此,抱团研究一些共性问题,通过联合攻关破解改革中的问题,就成为一种趋势。如浙大附中会同黄山屯溪一中、成都七中、重庆字水中学组建了联合攻关的教研共同体。这类教研共同体的特点是结合比较紧密,甚至需要一套章程,从制度上保障教研活动的规范化推进,避免随机性和随意性。教研内容聚焦重大的学校教育问题,诸如课程开发、教法研究、教师核心素养、教育评价等,联合教研通过一系列科学有序的活动开展,让教研实现高质量的持续推进。
这种强强联合的价值绝不在于搞成超大集团,更不是搞成同质化的所谓“名校”,而是充分发挥学校各自的不同优势,解决共同面对的重大教育问题,从而担当起名校的责任,引领教育改革的发展。
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还有大量的学校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薄弱的学校更加需要通过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来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鉴于此,以名校为核心的结对、帮扶类的学校教研合作形式便应运而生。这类教研体相对来讲比较松散,教研内容、活动形式通常根据薄弱学校的需求确定,其价值在于名校带动。
此类共同教研以核心学校为牵引,通过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带动团队内所有学校的教师参与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形成联动发展、共同提高的运行模式。如浙大附中和淳安二中、寿昌中学、东方中学等几所学校在教研上就形成了联动关系。对于淳安二中,主要是送教上门,既有长年派驻固定上课的教师引领,也有骨干教师定期前往送课并现场教研;对于寿昌中学和东方中学,则以多学科名师工作室为主体,以点带面进行共同教研。另外,浙大附中组织教学研讨或参与承办省市级学科教研活动时,也会邀请三校的教师参与。
无论是强强联合的教研共同体,还是异质互补的联动教研体,在共同教研的实施中,都需要有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活动流程,鉴于共同教研的问题解决目标不同,其运行方式也有所不同。
强强联合的教研共同体,由于解决问题的目标一致,在实践中形成了活动的“四大环节”,即定主题、做准备、优教研、善总结。
1.定主题
例 3 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183
在教研共同体内部,根据当年度的工作目标与面临的问题,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商定教研内容及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形式。
2.做准备
当确定教研主题和时间之后,教研共同体内各学校分头进行前期准备,制定详细的教研准备方案,包括有关的理论学习、必要的专项培训、开课研课计划、校本教研的前期成果整理。在正式研讨之前相关学校之间进行必要沟通,为接下来的正式教研做较为充分的准备,并制定好共同教研的活动方案。前期,教研活动相关校必要时可进行线上的交流。
3.优教研
根据共同教研实施方案,同课异构、研讨交流、专家会诊和相关讲座等重要内容,由牵头学校设计教研计划与活动方案。各成员校派员参加相关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线下完成。
4.善总结
共同教研活动结束之后,各学校派出的参与人员需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写出参与心得甚至相关论文。就学校层面,也要形成完备的教研总结,最终形成一个指导方案。在研讨会结束之后,开课教师先后在本教研组及全校进行汇报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参与教师在此基础上完成课例反思和论文撰写。
异质互补的联动教研体是在一个区域内由强者带动弱者的一种教研形态,突出帮扶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了“三步骤”,即定内容、共教研、做梳理。
1.定内容
2.共教研
虽然“弱”校是学习的一方,但参与度要高,特别是在展课、议课方面,更要积极主动,善于提出问题,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强”校的示范性教研或者指导性教研要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真正体现“双新”精神。例如,浙大附中把知识学习中的思维训练、学科教学中的人格培养等列入教研内容,并在教研前列出问题研究清单。
3.做梳理
所有的教研活动都要“留痕”,教研活动的记录要规范、完整,教研心得体会的撰写要真实、具体,阶段性的梳理要有理论高度和实操价值。
共同教研是在国家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研新形态,它虽然对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素养、形成校际有效合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也需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共同教研的主题内容如何确定——是从“需要”来,还是从“难题”来?有人认为,“教研”不同于“教学研究”,[2]前者侧重于教学实践和问题的解决,后者侧重于宏观理论和前瞻研究。共同教研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宜过于具体,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和视界,但也不宜过于宏大和超前。“实”既是基础,又要有对“实”的超越,需要把握好这个度。
二是共同教研的氛围如何营造——是一本正经,还是亦庄亦谐?教研不同于开会,所以氛围营造非常关键,氛围是一种“场”,会深深地影响其中的每一个人。通常的教研活动是严肃甚至刻板的,但高水平的研究却应该是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因为思维尤其是创造思维训练无法在“套子”中形成。
三是共同教研的运行和评价机制如何建设——是有章可循,还是羚羊挂角?传统的校本教研往往重过程而轻结果更无评价。共同教研则更容易陷入随意性大坑,效果的优劣常常取决于组织者的水平,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心里各有一本账,纸上全是一片好”。因此,建立完善、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