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兴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4011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更加民主、村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更加和谐。[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2]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在设计规划方面发掘乡村自然景观要素的同时,也整合了经济文化资源,带动了乡村区域的协同发展。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乡村要建设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3]的美好家园,要生态美、经济富,更要有文化底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景观的发展需要乡村文化的底蕴,文化的传承更需要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只有深层次挖掘区域综合资源,从设计角度规划整合利用,才是乡村旅游景观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4]
乡村旅游景观是以整个乡村区域的综合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同理研究乡村旅游景观要素构成。景观由景观要素组分而成,而景观组分则是相对而言均质且稳定的景观生态系统,每一个乡村旅游景观单元都可以认为是由乡村景观组分成的不同生态系统镶嵌体,因此,不同的乡村旅游景观既具有显著的差异又具有共性,重庆乡村旅游景观要素类别同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等景观组分组成的。[5]
重庆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从全域旅游规划布局分析,“斑块”设计形态主要散布在各区县规模不一的旅游项目上;从景观设计角度分析,“斑块”的设计形态具体到旅游项目的设计类型上。重庆下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各个区县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发展有一些共性。以重庆乡村旅游油菜花海景观区为例,目前重庆油菜花景观旅游点分布范围较广,其中成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景观项目主要有:重庆潼南崇龛油菜花海旅游区、南川三秀菜花旅游区、广阳岛油菜花田、复盛油菜花景观、垫江油菜花大观园和永川青峰镇油菜花基地等。
以油菜花为共同景观主题,重庆乡村旅游从景观设计“斑块”模式上分为休闲空间要素、观景设计要素和服务配套要素。休闲空间要素包括游客的休憩活动、油菜花景观互动设计模式、花海空间内的活动场地设计等。观景设计要素包括融入式观景和参与式观景两种,依靠地形高度优势建造设计观景平台、观景塔楼、观景凉亭等构筑物;依靠大面积花海场景优势,在其中散落布局建造花海小屋、花海风车和各类具有乡土气息的雕塑等。
“廊道”是线性或带状的斑块,如河流、道路、沟渠、田埂等乡村景观元素,规划布局上主要是以贯穿区域的线形体系为主。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层面来讲,“廊道”体系是贯穿整个旅游区、划分空间布局、组织景观节点,是重要的景观支撑架构。“廊道”道路体系除了具有交通疏导集散功能外,更具有观景的复合型设计价值。作为油菜花旅游景观而言,旅游区主干道引导车流人流,疏散游客,汇集到不同景观空间节点;旅游区次干道作为游览主要通道,结合水上船渡和陆地小火车交通载体,起到景观链接作用;旅游区主干道错综的田径小路更是作为游客参与式景观的主要交通承载元素。
在重庆山地环境的背景下,油菜花景区道路的构建方式在设计上应做到这几点:第一,减少对地形地貌的切割,可以减小因为开发道路破坏山体结构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可以保持山体的结构稳定性,还可以减少开发成本。第二,需要考虑减少常规硬质道路形式带来的生物环境阻隔、自然水的汇集等问题。第三,由于道路开发带来大量噪音、粉尘等,所以缩短主干道,增加绿色环保的车行方式,灵活设计景观步道方式,根据地势合理设计出观赏者能在不同角度产生不同视觉感受的步道。对于高差比较大的山地,油菜花旅游区景观的观赏道路可以设置为曲折式盘山递进的方式,在盘山步道根据观景的需要来设置观景平台、休息设施在景观视觉上可以丰富观景层次。对于坡地而言,由于高差不大,为了可以从坡上坡下两个空间层次来观赏体验油菜花旅游景观,可以分段构建道路,这样既可以合理利用空间,又减小对地形的填挖改造,还起到分割视觉空间的作用。
“基质”作为景观设计中主要面状区域,由功能不一的各类景观节点构成,常常对乡村旅游景观的整体动态起到控制和支配作用。乡村旅游景观的“基质”有别于过于人工化的城市景观,除了对城市景观设计模式的利用之外,更多的是强调景观旅游“乡土化”,形成一种偏自然化的弹性设计。在旅游景观集散空间“基质”中,城市多以硬质材料广场形式出现,而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质是突出乡土化、自然化、生态化。例如重庆潼南崇龛油菜花旅游区2021年景观主题为“乡愁潼南”“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以油菜花为景观基础,以大地图案景观为“基质”、水陆交通体系为“廊道”、景观设计项目为“斑块”,综合展现了乡村的景观风貌,这种完善的旅游景观发展模式成为重庆春季油菜花旅游的成功案例。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现有单一的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从规划设计领域不断寻求新的突破,重庆部分乡村区域(如南川、长寿、垫江和万州等地区)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资源型”模式发展格局需要改变,这也是目前众多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转型困境。新型发展模式将从景观设计研究层面作为突破点,从弹性设计、乡土设计和生态设计要点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研究生态与乡土的关系、旅游与景观的关系、配套与设计的关系,寻求可以改变并促进乡村旅游升级改造的途径。
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模式不是简单的农业景观改造,而是要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导向下,在满足市场的景观项目需求基础上,以设计学、生态学、艺术学、旅游学等学科领域作为学术研究支撑,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立足乡土化,发展具有弹性空间的旅游景观设计。弹性设计(Resilient Design)原本是指一种应对灾害发生的设计方式,在遭受破坏性自然灾害之后通过弹性设计使得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灾后恢复力,快速恢复该区域的功能和结构。乡村旅游景观新型发展模式设计中的弹性设计倾向于通过设计研究,协调农业景观、地区生态与旅游市场之间的盛衰关系,打造多种类型的景观设计项目,延长乡村旅游周期,形成一种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以重庆地区油菜花景观为例,油菜作为在重庆地区种植广泛的油料作物,3月—4月为油菜花期时节,由于其鲜艳的色彩和大面积的种植领域,呈现的“春色”能够吸引众多游客从城市到乡村踏青游玩观赏,所以这个时节的油菜花及各类花卉景观成为重庆影响力较大的乡村旅游景观类型。弹性设计模式研究在保证乡村农业生产基础上,除了油菜花景观,在区域内可发展种植多类型作物,使乡村旅游景观活动更加多元化,即“可赏花,可采摘,有配套,能玩耍”的乡野景观。乡村旅游主打单日游和周末游,并为不同游客群体设计相关项目,景区互动类如乡野采摘、亲子互动休闲空间、儿童科普活动教育基地、手工制作馆、开心农场等,观赏类如观景塔楼、摄影基地等设计项目。以图1油菜花景观区入口“金色门户区”设计为例,考虑游客不同的游览方式需求,设计多样化游览观光方式,如儿童小火车、观光车、自行车和步行观景道等,以此串联区域内不同景观区,通过设计连通,形成配套互补。在满足游客停车、餐饮、消费和休息等服务配套基础上,结合场地资源,在出入口集散场地打造特色景观活动项目,形成具有旅游品牌吸引力的门户区。
重庆乡村旅游的乡土设计景观模式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乡村韵味,突出田园特色,避免过度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规划设计层面的专业研究,强化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设计符号意义,从多方面展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综合魅力。[6]
乡村景观展现的是乡土背景下“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的融合,包含了传承几千年的地域“农耕文化”之美。发展乡村旅游景观除了研究乡土特色景观形式之外,从现代景观设计学角度出发,提炼能够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乡土设计要素。乡土元素的设计研究主要从建筑环境景观、乡土特色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三个方面展开。
以重庆北碚区偏岩古镇景观提升为例,偏岩古镇距离北碚城区46公里左右,距离主城区87公里左右,属于重庆主城一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周边有金刀峡景区等旅游自然资源。目前,偏岩古镇乡村旅游发展面临景观格局单一、配套缺乏、旅游延展性不强和乡土化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从乡土设计模式应用角度提出三大提升策略。第一,建筑环境景观要素方面应结合古镇该地区的气候特色和发展现状,提出“避暑闲游”主题设计理念,在保留古镇原有建筑景观面貌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特色民宿示范点。在古镇主街外,结合地方“赶场”文化,把现有迎宾街及南北向街区集市改造成乡土特色示范街区,从建筑空间、尺度、风貌及室内外环境设计方向统筹规划。第二,乡土特色要素方面应拓展景观空间,在原有400余米的古镇主街空间基础上,景观向外延展,将周边农业景观、河流水景和乡村聚落等原生乡土格局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增加乡土景观体验项目(农耕体验、乡野闲居、亲子互动、儿童游憩等),多向发展形成“一轴多点”的景观发展带动模式。第三,非物质文化景观因素是乡村旅游景观的“无形之气”,需要在众多符号元素中进行设计提炼,偏岩古镇历史传承的乡土艺术、语言、文字、风俗和民间技艺等方向都可深度发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元素,应用在旅游产品、景观铺装和景观小品设计上,如标识牌、垃圾桶、雕塑等。
人类与自然是长期依存共生的关系,城镇化的加剧让城市居民获得便捷生活资源的同时,城市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正在疏远,植根于几千年来与自然最亲密的土地情怀在城市景观中逐渐淡化,而去往乡村、亲近自然、找寻归属感的乡村生态旅游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兴盛的。[7]重庆乡村旅游景观新型生态设计模式旨在更好地突出有别于城市的乡村自然生态美,是在遵循自然基础格局、保护生态和展现生态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开发的一种设计模式。
乡村旅游生态设计主要有三个方向:保护原生态模式、改造人工生态模式和发展旅游新生态模式。保护乡村原生态模式是在旅游景观设计上保留原真性、完整性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原生景观民宿,完善服务配套设计,道路设计因势利导,选材用料贴合自然。改造乡村人工生态模式要与现有地方乡村产业结合,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把旅游景观设计项目参与到乡村发展中,相互影响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新生态模式主要以新兴的乡村旅游生态小镇和文旅创意小镇为依托配套,以现有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减少对本地生态的大规模改造,提升游客对新建景观项目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把握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亮点,以此基础进行一系列旅游景观发展与设计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向下,重庆地区为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提出2020年至2035年重庆全域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走出城市去往乡野体验观光,更重要的是通过规划与设计,把乡村生态、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通过旅游景观实现链接。重庆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模式需要立足植根于本土的生态和人文特色,从“斑块、廊道和基质”三个景观要素研究角度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设计研究,以弹性设计、乡土设计和生态设计三个理念方向作为探索重庆乡村旅游景观新型发展设计模式的应用途径,以期实现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旅游景观产业链的融合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