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初级中学 蔡丽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育部门提出了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在体现数学学科特征的同时让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师布置的各项探索性学习活动当中。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学生呈现视觉化、多样化和形象化的知识。尤其数学知识有着显著的抽象性特征,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不可避免地会存有一定难度,引入信息技术能让学生直观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在此过程中调取更多的时间探索和思考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首先,人机交互。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会提前安排教学内容、方式、课后练习与作业等一系列计划,而学生则被动参与其中。如果教师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会形成较强感染力和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形式,引发学生内在的探究知识欲望。例如,教师在讲解完重难点知识后挑选学生上台练习,之后再评讲。基于人机交互模式下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先运用Authorware 软件制作练习课件,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后选取正确答案,如果正确,软件窗口会立即跳出如“你真的很棒”“你好聪明”等激励性文字。反之,如果回答错了,则会跳出“请再思考一下”“相信你可以”等提示性重复操作,直到出现正确答案。如果三次均失败,则会出现解题步骤,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也为数学教学提供良好条件。其次,采取动态演示。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显著的形象化与直观化特征,尤其运动的几何图形能对人的大脑神经元产生刺激,也因此对几何图形产生深刻印象,简化理解和记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可基于此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新知产生冲突,将知识点转为问题,经分析后形成解决问题情境,而学生则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情境中掌握知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该知识点概念,教师则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请问大家会剪纸吗?”之后教师为学生呈现几张剪纸图片,纷纷被神奇的工艺所吸引。此时教师提问:“有谁知道剪出的图片有何共同特征吗?”学生:“剪纸都是对称的!”最后教师成功引入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
归纳推理意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初中生和小学生相比,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特有的形象思维朝着抽象性思维转变,视听方面较易看到事物表象,一旦脱离事物表象,则无法明确问题实质,思维意识也在此过程中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可从多方面渗透归纳推理意识,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特殊问题时能明确其中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从本质层面促进学生实现健康稳定地发展。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有一个长为16 米、宽为10 米的矩形操场,需在矩形操场中央铺设一块面积为36 平方米的地毯,假设矩形操场四周的空白区域宽度相等,问操场四周未铺设地毯的空白宽度为多少?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展开分析,明确问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列出方程,再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方程的特征,最后再归纳共性。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上述方程,并归纳总结方程中未知数x的次数、项数特征,再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和文字表达方程的相同点,让学生思考不同表述方式的差异所在,并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层面了解方程共性,即凡是含有单个未知数且其次数最高为2 的方程,在解题中可将其转化为ax2+bx+c=0,转化后的方程中,a、b、c为常数且a不为零。
总之,当前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兼具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吸收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