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燥者濡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虚证*

2021-12-04 15:41郑晓佳张乃霖石芳刘阳孙建慧刘启泉
天津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肾阴津液萎缩性

郑晓佳 ,张乃霖 ,石芳 ,刘阳 ,孙建慧 ,刘启泉 ,2

(1.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 0500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固有腺体减少,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属于胃癌病变前期,因此截断、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胃癌任重道远。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显著疗效已通过胃镜证实[1]。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为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等6个证型[2]。伴随胃黏膜腺体萎缩,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减少,黏膜变薄逐渐加重,与胃阴不足证的胃阴亏虚、阴液不足密切相关[3]。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阳明胃腑,发病缓慢,病程较长,脾胃湿热是其基本病机,湿热蕴久可化燥伤阴,肝郁日久可化热伤阴,胃阴损伤,津液不足,胃失濡养,不能发挥受纳腐熟之功,通降功能失司。无论是湿热蕴结或肝郁日久所伤之阴,均难使阴液较快恢复,需缓缓补之。“燥者濡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以濡润之品治疗津液亏乏之症,虽未明确指出治疗胃阴虚证,但为后世辨证治疗胃阴虚证提供理论依据。

1“燥者濡之”的理论依据

《说文解字》:“燥,乾也。从火,喿聲。”燥,干,缺少水分。“濡,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涞。”意有润泽,濡湿,沾湿等义。《易经》中“燥万物者,莫熯乎火”阐释火热消耗津液而为燥的病理。《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指出:“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形象地比喻万物生长于土地,如久旱无雨,草木干枯,五脏六腑亦如此。燥证之因主要是津伤水少,无以使之润泽,热盛津伤,阴亏血少,九窍无以滋养,皮肉肌腠无以润泽,故常治以养阴润燥。“濡”即“润”,凡能使胃恢复柔润之性的药物即可称为润剂,如风药多辛温,但其具备“润”性,使胃恢复濡润之用;如理气药多温燥,但其能恢复胃之气机升降,胃得和降,有利于润剂更好地发挥作用;如补益药多入肺、脾、肾经,但其可使脏腑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亦可应用。

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旨在强调保护阴精,为滋阴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丹溪心法·卷一·燥结十一》中专论燥邪致病,以“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为纲,认为阴亏血少为燥证之因,治疗应以养阴为旨。在《格致余论·吃逆论》“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突出了滋养胃阴的重要性。

叶天士首创养胃阴学说,注重降胃和胃,重视顾护胃阴。其养胃阴的特点贵在清、柔、润,提出“胃喜润恶燥”,以柔润之剂通降阳明胃腑的养胃阴之法。叶天士认为“胃为阳土,宜凉宜润”,既与胃之生理特性相应,又提出了胃阴虚证之治则。

刘启泉教授根据胃喜凉润、以通为用、得降则和的特点,以凉、降、润、通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燥胜则干”,在燥气为病的过程中,燥传入阳明,上传至肺,深入下焦肾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津气干燥,阴液亏乏的病理症状。基于“燥者濡之”的理论,通过甘凉濡润之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虚证。燥邪最易耗伤津液,因此在治燥时选方用药,适宜濡之、润之。刘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阴虚证,师古不泥古,现从以下三方面介绍。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经验

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期因气滞或者湿热伤阴,症见胃阴虚的表现。中期由于母病及子影响至肺,出现肺胃阴虚证。后期依据“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等理论,可知胃阴亏虚日久,常久病及肾,最终导致胃肾阴虚。不同时期均有胃阴伤的表现,因此在甘寒(凉)的基础上辨证施治。

2.1 甘寒理气濡胃阴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虚证之病因有:1)外感温热燥邪,内传入里化热化燥。2)素体阴虚,复加外感温热燥邪,伤阴耗液。3)禀质木火偏盛,或五志过极,致阳升火炽,化火劫阴。4)过食辛辣温燥,嗜酒过度,内生燥热。5)失治误治,均可耗灼胃阴,致胃阴亏损,失于濡养,而使胃黏膜萎缩。“胃为阳土,非阴柔不肯协和”,刘教授认为应在甘寒(凉)药物的基础上,酌加理气之药,理气和胃养阴,胃气充足,则可濡养胃阴。

胃阴虚临床表现为胃隐痛,上腹部嘈杂,饥不欲食或少食,口燥咽干,大便难解,舌红绛或舌光无苔少津,脉细数。与燥邪为病,易伤人体的津液特性相符。症见上述证候,是因燥伤胃阴,胃失濡润,胃纳失权。临床上多选用甘寒(凉)之品滋阴生津,胃得阴液之濡润,复其通降之性,发挥保护胃黏膜、促进腺体分泌、修复炎症的作用。理气药主要作用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有行散、疏泄、通行的特点,可疏理胃阴虚时的气机不畅之证;同时气机调畅,胃得和降,也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润剂之药效。

甘寒(凉)之剂具有润养之功效,然久服可使胃阴滋腻碍气,故此时需佐以理气之品,升降气机。刘教授治疗时选药以不伤胃、不伤阴、不破气为原则,喜用北沙参、石斛、麦冬、八月札、香橼、佛手、麦芽、谷芽等药物以滋胃之阴。石斛甘淡微寒,入胃、肺、肾经,性属清润,功善生津益胃、清热养阴,主要用于胃阴伤津液亏,口干烦渴之症。《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开胃健脾。”八月札,味苦,性甘寒,入胃、肝经,具疏肝理气,健脾利胃,软坚散结等功效。肝升胃降,气机条畅,胃气得降,胃阴得润。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减少渗出,消肿、抗炎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5]。谷芽、麦芽同用,共奏消食和中,健胃之功,麦芽其发生之气,助胃气上升,谷芽具生化之性,气自下,热自除也。

2.2 轻灵之药润肺胃 胃属土,土生金,故胃与肺为相生关系。肺与胃经络互属,喜恶相近,同主气机肃降,故称之为肺胃相关。肺与秋燥相通,易被燥邪所伤,性喜润恶燥。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易化热化燥,且为阳明燥土,亦喜润恶燥。《血证论》云:“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肺得滋养,其叶下垂,津液又随之而下。”肺胃阴液之间相互滋养。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燥邪伤及肺胃阴分”。胃阴久耗肺阴,导致肺阴亏虚、肺失清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口干、咽干、咽痒、咽痛、咽喉不利,大便燥结,舌红无苔或有裂纹,脉细数等症状,所谓“胃津日耗,不司供肺”。肺胃阴虚者,主因阳盛之体,或胃有燥火,灼烁肺金,或胃阴久耗必损及肺阴,或误治伤津等,导致肺胃阴亏。遵叶天士“甘凉养胃,上以供肺”之则,运用养胃阴之法,清解肺中之燥热,益戊土之阴液。通过养胃阴而解燥热,润肺津,“滋救胃液以供肺,惟甘寒为宜”。胃喜甘药,甘凉(寒)之药,既可养胃生津,又可以退燥热,使“胃土日旺,柔金自宁”。麦门冬汤具有清润肺胃,益胃生津的功效,是治疗肺胃阴伤的良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门冬汤能够明显改善模型大鼠胃黏膜的炎症、萎缩性病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阴伤有较好的疗效[6]。

胃阴虚生内热,燥热久而伤阴,肺胃之阴又互相影响,故刘教授临证之时常选用使燥热得宣,津液得复,胃得其养且入肺胃经之品,如麦冬、天冬、玉竹、芦根、白茅根、天花粉、生甘草等。麦冬,味甘、性微寒,归胃、肺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等功效,用于胃阴虚所致的津伤口渴、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等症。《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在养胃阴时可加入桑叶、杏仁、荷梗、荷叶等轻清灵动之品可上达于肺,既可清肺之阴,又可养胃之阴,一举而两得。刘教授喜用花类药物如白梅花、玫瑰花、金银花、厚朴花等,因花类药物大多入肺经,且花类药物汁多性润,可补充病理情况下胃阴不足,喜润恶燥之性。加入防风、秦艽、紫苏叶、荆芥等甘辛平微温之品,润而不滞,行而不燥,刘教授认为这些药属于“风中润剂”,既不会伤阴,又与“辛以润之”之旨相符合。

2.3 咸寒补益资胃肾 慢性萎缩性胃炎非数日之变,乃病久伤正,肾为阴之根,肾元下虚,肾之阴精损伤不能濡养胃阴。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曰:“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胃阴须得肾阴之滋养,才能柔润而不燥。肾阴亏虚,水不济土,胃阴失却肾阴之滋润、濡养,致胃阴不足;反之胃阴久伤,耗竭真阴,必致肾阴亏虚,肾胃之阴可相互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阴虚除有胃脘部饥饿明显,大便秘结等症外,常伴头晕耳鸣,腰酸,咽干舌燥,五心烦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或剥、少津,脉细数左尺弱,此乃胃肾阴虚之证。笔者认为其病机为燥邪伤胃肾之阴,或气虚津生乏源,以致孔窍、脏腑失于濡养而发病,多用润燥生津之法。《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肾阴涸也。”此时应胃肾同治,即叶天士所说的“先安未受邪之地”,充盛的肾阴可以周济胃阴,以保证阳明胃腑中阴液丰泽充沛,所谓“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胃肾阴虚之证,在使用滋胃阴的甘凉之物而乏效者,需加滋肾助胃之药,如生地黄、玄参、女贞子、黄精、墨旱莲、鹿衔草等能增强疗效。天冬,甘、苦、寒,归肺、肾、胃经,可滋肾阴,且有一定的益胃生津的作用,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之功,用于肺燥干咳,咽干口渴,肠燥便秘。玄参,色黑,性甘微寒,其滋阴之力较强,可滋肺胃肾之阴,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玄参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且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7]。鹿衔草,性甘温,入肺、胃、肾经[8]。此虽为补肾阳之药,刘教授常告诫吾辈,在阴虚之时不能一味补阴,需在补阴药中加入补阳药物,以达到肾阳足则阳旺阴生而津足的目的,取“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素问·水热穴论》说:“肾寄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胃阴须得元阴之潜养,才能柔润而不燥。”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65岁。初诊时间:2019年8月8日。主诉:间断胃脘胀满4年余,加重1个月余。2015年患者不明原因出现胃胀、腹胀、反酸、烧心,未予重视与治疗,后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查电子胃镜示:1)贲门Ⅱc样病变性质待定。2)慢性萎缩性胃炎(C3-Type),并于内镜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病理示:(贲门)部分腺体中度异型增生,术后体质量下降约10 kg,反酸烧心减轻。患者先后于当地医院住院及口服中药汤剂未见明显缓解,症状反复,时轻时重,今为求更好治疗,遂来本院就诊。现症见:胃脘憋胀,腹胀,食后加重,口干、口苦,咽干口燥,腹中肠鸣音亢进,五心烦热,耳鸣,腰酸,不排气,消瘦,无反酸、烧心、嗳气,纳差,不欲饮食,寐可,大便干。舌暗红,苔黄腻,舌前中部无苔,脉弦滑。查体: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墨菲征(-)。中医诊断:胃痞,津液亏虚证。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异型增生。治则:滋阴润燥,和胃行气。处方:北沙参15 g,麦冬 15 g,玄参 12 g,炒僵蚕 12 g,柴胡 6 g,黄芩 6 g,醋香附 20 g,枳实 15 g,生地黄 15 g,黄芪 15 g,黄精15 g,山茱萸 12 g,炒麦芽 15 g,炒鸡内金 15 g,合欢花15 g。1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饭后2 h温服。

2019年8月21日2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较前稍缓解,仍腹部不适,口干、咽干,纳食较前增多,寐可,大便量增多,排气改善,舌暗红,花剥苔,脉弦。在上方基础上去枳实,加枳壳20 g,生麦芽30 g,通降胃腑,理气消痞。30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10月17日3诊:患者述服药30剂后,胃脘胀满基本消失,口干咽干症状明显缓解,食欲可,纳可,夜寐可,大便每日1次,舌暗,花剥苔,脉弦。上方加鹿衔草15 g,肉苁蓉9 g。7剂,煎服法同前。守方治疗1个月巩固疗效,嘱患者调畅情志,清淡饮食。

按语:患者病程较长,胃阴亏虚,日久伤及肾阴,胃肾阴亏,燥热内生。增补胃肾之阴液,以消除燥邪,用于燥邪耗伤胃阴,损及肾阴,症见口干咽燥,舌光而无苔,脉弦滑,故方中加入生地黄、山茱萸、黄芪、黄精既可滋胃阴,又能补肾精之品,滋肾阴以除虚火燥热。患者口干咽干,胃中嘈杂,纳差,故加入麦冬、北沙参滋补胃阴。治胃病先调气,故加香附、柴胡等药理气而不伤正,气机调畅则胃阴恢复濡润之性。2诊时患者症状缓解,考虑到枳实破气之力较强,因此改为药性缓和之枳壳,患者久病脾胃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在炒麦芽的基础上加入生麦芽以增强消化之功。3诊时加入鹿衔草、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病程较长、久治不愈的患者,一定要顾护阳气,方能使气化之动力充足,化生津液,内燥易除,脏腑得润,阴阳互济。

萎缩性胃炎胃阴虚证作为临床常见证型,在伤及胃阴时,多耗伤肺阴、乃至肾阴,“养胃阴”思想的贯穿始终,若能从“燥者濡之”理论出发,临床治疗时在甘寒(凉)药物基础上辨证选用理气之药、轻灵药物、咸寒药物,灵活应用,知常达变,辨证施治,以“润剂”恢复胃之阴,胃之功,胃之用。

猜你喜欢
肾阴津液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气血津液辨证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