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婕 赖 静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教育现代化是提升教育水平、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描绘了蓝图。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可见,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水平对教育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方面探析教育评价现代化,以期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
探讨教育评价现代化,需要先明晰“教育评价现代化”的概念和特质,进而分析我国教育评价是否缺乏现代性特质。
“教育评价现代化”涉及“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两个概念。何谓“现代化”,论说甚多,得到较多认可的有四类看法:一是现代化即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即工业化;三是现代化即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即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2]。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则是第二次现代化[3]。还有学者提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质是养成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为特征的现代性[4]。另有学者指出,现代化是时代化、先进化和整体化的统一,现代化的第一要义是时代化,即现代化要顺应时代的步伐、解决时代的问题并且推动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本质要义是先进化,即现代化的发展要立于时代的前列,做时代的领头羊;现代化的关键要义是整体化,即现代化的进程和所要达到的状态不是单方面或几方面的点和线,而是由整个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面[5]。综上可见,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并伴随着“现代性”增长的社会变迁过程,主要有三个要点:①现代化是动态的社会变迁过程,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及相应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等达到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容。②现代化的关键是现代性的增长,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质是养成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为特征的现代性。③现代化应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整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发展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并且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教育现代化”这一概念也有多种认识,主要包括:从过程维度看,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体现出动态发展、开放、包容、贡献社会以及合作共赢等特征[4]。从现代性维度看,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教育形态的变迁,教育的人道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专业性等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6]。从目标维度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各阶段全过程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内容、教育管理、教育手段、教育设施、教育质量等教育体系要素达到世界领先水平[7]。概括而言,教育现代化是通过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管理方面都有着“现代精神”的现代教育,培养具有人道、理性、民主和法治精神的现代人,建设人道、理性、民主和法治的现代社会的过程[6]。
教育评价现代化,是教育评价目的、内容、主体、方法等各方面的现代性特质不断增长并整体性地发挥作用,使教育评价既具有“鉴别、判断”等功能,更凸显“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作用。①从过程而论,教育评价现代化是传统的“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转化为“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评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评而学”转变为“为学而评”、“强调学生的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给学生造成威胁”转变成“给予学生以希望”。②从现代性增长而言,教育评价现代化体现为“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信息化”的现代性特质在评价活动中的增长。③从整体上看,教育评价的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到评价的目的、主体、内容、方法、时间和质量等各方面,建立全面的、整体的、完善的、先进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要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具有人道精神、民主精神、理性精神、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需要人道、民主、理性化、信息化和整体化的现代教育评价。反思我国的教育评价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是以分数为中心、以测验为主导、以教师为权威,较为缺乏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和信息化等现代性特质,信息化程度较低。
第一,教育评价人道性的考量。与当今时代召唤的人道主义精神相呼应,教育评价的人道性是指在设计和开展评价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这就意味着,评价应摒弃“唯分数、唯升学”取向,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关注学生当下学习的优化和终身学习的培育。然而,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仍主要停留在评测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在哪些方面尚未达标,而较为忽视如何为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的改进提供实质支持、较为忽视如何鼓励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求并帮助学生胜任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害怕在评价中不断失败,评价活动对学生而言成为一种威胁,教育评价的人文关怀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教育评价民主性的考量。教育评价的民主性表现为改变“教师是权威”的观念,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主要包括两点:其一,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大家相互尊重,合作开展评价活动;其二,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教育评价的决策,并且要保证参与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使决策反映各评价主体的意志和需求。但是,目前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较少参与到评价中,或者仅仅进行了一些表面化或形式化的参与,这样的教育评价,较为缺乏民主性。
第三,教育评价理性化的考量。教育评价的理性化,要求提高教育评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开展评价活动要基于合理的评价目标,确定合理的评价内容并使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等,应基于全面、准确的学习证据作出相应判断,评价结果要用于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活动,而非止步于鉴别已有学业成就、甄别和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教育评价领域还是注重“纸笔测试”,强调的是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较为忽视对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认知过程及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的评价,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四,教育评价信息化的考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用于教育评价,有助于实现教育评价的人道性、民主性和理性化,不仅能减轻师生及相关评价者的负担,还能全面、及时地收集和共享学生的学习证据,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也能推动对学生学习进行个性化评价的进程。当下,我国的教育评价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而且整体上也有待提高。
分析我国教育评价现代化的必要性,其呈现出从宏观社会背景而至教育评价领域的基本逻辑。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第一次现代化,使得机器取代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大工业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生产,这极大地解放了人类,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第二次现代化,使得信息技术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社会生产趋向智能化,这给人类及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比拟的发展机遇。可以说,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潮流,只有以积极的态度认同它、接纳它、顺应它,才能驾驭它,并把握住相应机遇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可以引进,而现代化的内在核心“人的素养”却无法引进。如果没有具备现代素养的人,那么纵然有现代化的外壳,也无法在没有基石的沙滩上建成现代化的大厦。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因素中,关键在于人的活动及其相应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其一,人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具有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可以建构出不同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其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解放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现代化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其三,人的创造力的张扬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人的现代化受各种因素影响。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因而在人的发展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有学者很早就发现,学校教育是培育人的现代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最有力的手段”[8]。可是,落后的教育并不能有利于人的现代化,反而会造就一批反现代化的人。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人,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社会的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都迫切需要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评价是衡量和检查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有研究表明,是教育评价,而不是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主要影响[9]。好的教育评价,能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对教育教学的路向和侧重点起着导向作用,能激发评价对象的动机,促使其奋发向上、不断进取、持续努力,以便在评价活动中收获优良的结果,反之亦然。可见,教育评价是一个“瓶颈”问题,其现代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教育评价现代化滞后,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阻碍和束缚,而教育评价现代化的良好发展,将成为有力的“支点”,去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而以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形态有效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促进教育评价的现代化,在结构上需构建七大支柱,在主体上需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素养,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需以信息化助推评价现代化。
评价领域有为何评、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评、何时评、评得如何及未来如何这七个基本问题[10]。相应地,教育评价现代化需要构建起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间、评价质量和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七大支柱。
第一,全局观照的评价目的。从目的上来说,评价要体现人文关怀,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应将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首先,破除“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观念,使评价经由促进学生学习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其次,改变“为少数优秀学生服务”的评价现状,使评价“面向人人”,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再次,摒弃传统教育评价“聚焦于评判学生已有学习结果”的做法,全面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向度,既鉴别学生的已有学业成就,也优化学生的当下学习,更培育学生的终身学习素养。
第二,全员参与的评价主体。教育评价现代化,需要改变“评价只是教师的事”这一观念,强化评价的民主性,吸纳学生及其家长参与评价。全员参与评价至少要把握三个关键点:其一,主动参与。学生秉持“为自身学习负责”的信念,家长秉持“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信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制订评价标准”和“搜集、分析学习证据”等活动之中。其二,有序参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评价活动,如通过了解基本评价规则、明确具体评价任务和开展评价培训等,使全员参与的评价活动更为有效,而非“众人喧闹”。其三,互动参与。所有参与者在评价过程中要协同落实评价任务,相互校准评价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的质量。
第三,全域覆盖的评价内容。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将学习“狭隘化”了,主要关注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这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也不利于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是不合理的。理性、科学的现代教育评价应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意、自我调节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整体优化,评价内容也应覆盖这四个领域。①认知维度。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探究能力的提升、审辨与创造思维的发展,并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等。②情意维度。通过评价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专注力,进而防止分心,在处理与学习相关的挫折时显示出较高的情感容忍度,不会在学习过程中轻言放弃。③自我调节维度。通过评价推动学生不断自我反思与调节,自觉制订学习计划、描述学习经历、监控学习过程并加以灵活调整,力争使自己成为最好的学习者。④社会交往维度。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与他人有效协作,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以愉悦的、负责任的方式建立学习伙伴关系,并平衡好作为学习共同体成员和个体学习者的关系。
第四,全息整合的评价方法。当前的教育评价主要采用测验和考试等方法对学生学习结果给分赋,而现代教育评价强调科学、理性和信息化的评价方法,这要求教育评价打破单一使用某种评价方法的习惯,综合运用问卷、观察、作业、访谈、测验、考试、表现性任务等各种评价方法,及时、全面、深层次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第五,全程贯穿的评价时间。教育评价不能仅仅发生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之时,而需要贯穿教与学的始终,融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主要评价者的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改变“教完再评、学完再评”的习惯,教师随时以课堂提问、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及态度的变化,反思判断学生学得怎样、需要何种帮助,学生则随时监控、审视、反思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由此,师生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把握教与学的成效并调整具体的教与学活动以便达成目标,而不至于偏离方向。
第六,全面保障的评价质量。评价现代化重视如何保障评价的质量,让评价活动更可取、更可信、更有效。为了保障评价质量,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精心规划评价目标、内容、策略等,并制订出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二是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三是深入挖掘评价过程中搜集的数据所潜藏的有意义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特别是反映出来的学习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四是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从中找到改进教与学的有效措施与路径。
第七,全方位发展的未来评价。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完善,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需从“以分数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价正发展为以下三种相对独立又互补互促的方式:①学习段评价,旨在将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评价所得的丰富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既用于鉴定的终结性目的,又用于改进教与学的形成性目的;②学习性评价,重在精确辨识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与预期学习目标的差距并加以跨越;③学习化评价,强调通过精心设计评价活动,在教学中促使学习和评价一体化,让学生学会自评,促使学生成长为自主评价者和终身学习者。在教育评价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习化评价将逐渐占据基础地位,让评价活动成为学习活动,真正实现以评促学、学评融合。
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教育评价现代化的关键是评价主体的现代化。教师和学生作为主要的教育评价主体,其评价素养的高低制约着教育评价的成效。
第一,提升教师评价素养。教师应逐渐确立体现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和信息化等现代性特质的评价理念并且具备相应的评价知识与技能。其一,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指引,认识到学生和家长等也需要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证据的重要性,重视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应用。其二,教师要熟悉并掌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领域的知识,形成开展评价活动的综合技能,如有效收集、分析和解释学生学习的证据,组织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判断学生学得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学些什么等。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可以从三方面切入:一是政策制度方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对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作出明确规定,在评价政策上平衡外部评价与课堂评价,彰显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及教师作为课堂评价重要主体的独特作用;二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要设计和开发相应的课程,指向“教师评价素养提升”这一目标;三是个人自主发展方面,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观摩学习和反思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评价素养。
第二,提升学生评价素养。评价最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生应改变“评价是教师的事”这样的观念,意识到自己也是评价主体,树立“为自身的学习负责”的观念。同时,学生要掌握一系列评价知识与技能,具备有效使用评价信息并据以作出明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学生评价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借助评价量规、脚本等工具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进而掌握和提升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进入信息时代,教育评价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已出现了课堂辅助型、在线交互型和数据驱动型网络化评价系统。其一,课堂辅助型评价系统。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测试与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内容后,可使用相应系统平台进行测试,测试之后,平台会生成结果并给出反馈,相应的系统还会“记录”学生每一次的测试情况,进而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来筛选试题、调整试题顺序,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测试,以避免浪费时间并提高测试效用,这大大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其二,在线交互型评价系统。与上一类型主要是“人机交互”不同,这里突出了“师生人际交互”。学生完成测试后需解释、分析并写出自己的答题思路,接着学生阅读他人思路并进行交流,从而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评价标准和学习目标,进一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其三,数据驱动型评价系统。突出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的运用,实时分析学生在完成学习和评价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行为,收集学生的学习状态、习惯、能力水平等信息,借以动态调整测试内容。
尽管我国教育评价已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信息化特质,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从评价内容看,目前的网络化评价系统主要集中于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价不足,今后的网络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需要综合考虑认知、情意、自我调节和社会交往维度的评价。第二,从地域差异看,当前主要是发达地区的部分学校有条件使用网络化评价,这容易加剧不同地域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因此,需要统筹平衡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第三,从运用成效看,许多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搜集的数据,还只是“被储存在硬盘里”,未能真正发挥出规模化的优教促学作用。就此,需要特别注意,“信息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信息化评价中收集的数据应为每位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学习特点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而不应让信息化教育评价沦为“花架子”。重视和解决类似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以信息化有效助推教育评价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