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泊润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成都
2008年,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十年来,四川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数量从151个增加到高峰时期的700个,创建方式从“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发展到“整建制集中成片推进”,创建目标从“主攻单产”升级到“量质并重、效益优先”。四川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由点到面、不断深化,已成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推动粮油生产发展的有效举措。
四川省政府下发《关于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连续多年召开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宣传、动员各地大力开展创建活动,坚持由四川省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省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农业农村部门具体牵头实施。各项目县都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县级相关部门全程参与,县农业农村部门具体实施。通过强化行政推动,切实把高产创建工作由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单纯的技术推广上升为转变生产组织方式。
四川省政府把高产创建作为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重要支撑工程,省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用以支持高产创建工作。同时,四川省将中央财政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集中发展油料产业,重点安排全省46个县(市、区)建设油料高产创建示范片。各创建县(市、区)和相关市(州)也认真研究出台配套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产高效创建行动。
全省以高产创建为载体,广泛推进农、科、教大联合,大规模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实行“零距离”技术培训与指导。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到田工程,专家教授建立联系点,农技人员负责联系片,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入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确保高产创建示范区新品种供种率、新技术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全部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全覆盖。
围绕高产创建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进专业社会化服务,努力确保创建区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吸引农民融入创建活动中,带动农民参与并从中受益。从2011年起,对规模化种粮主体开展现金补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3亿元,补贴种粮大户11.2万户次。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21 808个,托管面积223.27万公顷,服务小农户402.5万户,有力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
各地以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为依托,集中连片建设高产创建示范区,粮油生产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以宣汉玉米、广汉油菜、凉山马铃薯和崇州“10万亩稻香旅游环线”、泸县“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示范“百里长廊”等为代表的增产、增收典型。泸县整建制打造了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示范区水稻单产超过9 750.0 kg/hm2;宣汉县推广的“玉-芋-菜”“玉-菌”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吨粮五千元”和“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广汉、三台等地积极举办“油菜花节”,以一三产互动增加油菜产业效益。
分区域、分作物集成推广了一系列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水稻生产上重点集成推广了“全程机械化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等。玉米主产区重点集成推广了“耐密中晚熟品种+地膜覆盖+育苗移栽+间套种”技术模式。小麦生产上重点集成推广了稻茬小麦灭茬条播技术、西南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马铃薯主产区集成示范推广了“脱毒种薯+覆盖种植+机播机收+科学储藏”的技术模式。油菜产区集成推广了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集中育苗”“免耕直播+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模式。
四川省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促进了所在项目区域的大面积均衡增产,有力确保了全省粮油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据调查,高产创建对于全省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了70.0%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5.0%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了80.0%以上。2020年,全省粮食单产达5 595.0 kg/hm2,较2008年增加了741.0 kg/hm2,增长了15.2%;全省油菜籽单产达5 595.0 kg/hm2,较2008年增加了325.5 kg/hm2,增长了15.3%。
探索建立了高产创建年终目标考核机制,完善了对项目县高产创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工作推进中的实际情况对照指标体系开展全程跟踪检查。项目县探索制定了“三包三定”(领导包线、单位包片、实施人员包点,定人、定点、定责)责任制和“三出三挂”(出人才、出成效、出经验,高产创建的成效与单位年终目标考核、职工职称评聘及奖励工资挂钩)创建机制,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创建区平台、载体作用,继续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集成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组装机耕、机播、机防、机收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粮大户(农户)”等经营模式,强化产销衔接和订单生产,推进产业化开发。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通过多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生产效益。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积极开展绿色发展瓶颈技术攻关,因地制宜发展稻鱼、稻鸭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节约并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为重点,开展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创建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进行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和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小农户的技术指导服务。聚集资源要素,在创建区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开展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多种途径,建立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小农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