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娇
(六盘水市钟山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六盘水 553001)
贵州六盘水地形复杂,具有明显的立体性气候,土壤类型比较多,牧草种植有一定差异,在进行草地建植分区时,可以将草地植被具体特征作为主要依据,草地建植不应过于繁琐,以保证操作便利性[1]。
六盘水是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形,境内岩溶地貌类型发育齐全,山峦众多,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中部因北盘江切割,起伏剧烈,最高海拔2 900.6 m,最低海拔586 m。在海拔作用下,雨热量发生的垂直变化整体幅度比较大,与纬度造成变化相比,变化幅度更广泛,这对牧草分布和牧草种植产生的影响比较大。由此可见,海拔属于贵州六盘水进行草地建植分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对草地建植分区进行划分时,需充分考虑海拔产生的影响。
贵州六盘水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山地灌木丛草甸土、山地黄棕壤土、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沼泽土等,可以将其划分成为24亚类,土壤面积为933.03万亩(1亩≈666.7 m2),黄土属于地带性土类,其面积为422万亩[3]。这几种类型的土壤中,只有石灰土pH值高于6.5,其余几种类型土壤pH值均低于6.5,通过改良和施肥,pH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气候凉爽、舒适,紫外线辐射适中,较适合牧草生产。六盘水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 200~1 500 mm。无霜期200~300 d。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对草地建植分区与主推牧草的实现比较有利。
结合牧草在温度方面的适应性,划分牧草时可以将其分为冷季型与暖季型。暖季型牧草生长时的适宜温度在20℃~30℃,处于夏季和温暖地区时生长比较旺盛。此种类型牧草多数是高大禾草,牧草中粗纤维含量比较大,但是营养成分以及饲用价值相对较低,单独喂养难以满足家畜在营养方面的需求[4]。冷季型牧草,生长时的适宜温度在15℃~25℃,在气温高于30℃情况下,牧草生长会十分缓慢,夏季气温比较炎热时,会抑制此种类型牧草的生长。在种植时主要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整体栽培成本比较低,但是营养成分以及饲用价值与暖季牧草相比更高,其中黑麦草粗蛋白含量达到16%~18%[5]。一般情况下,暖季型牧草的分布位置上限在海拔1 200 m,多数优质牧草在土壤上要求并不严格,但是一般喜欢土质疏松且结构良好的土壤。紫花苜蓿比较喜欢碱性或者中性土壤,并且具有秋眠级特性,而鸭茅、白三叶耐阴性比较好。
根据暖型牧草在分布时的上限为1 200 m,将海拔作为主要影响因子对贵州六盘水草地建植进行分区时,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区,一区为海拔在1 500 m以上,二区为海拔在1 200~1 500 m,三区为800~1 200 m,四区为800 m以下[6]。将土壤中的pH值作为分区副因子,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其中pH值高于6.5为一类,pH值低于6.5为另一类。将pH值和海拔结合在一起进行划分时,可以将其划分为8类,一、二、三、四区均根据土壤类型划分为两类。一区pH值低于6.5的区域,主推牧草为白三叶、鸭茅、黑麦草等,一区pH值高于6.5的区域,主推牧草为紫花苜蓿;二区pH值低于6.5的区域,主推牧草为白三叶、百脉根、鸭茅、黑麦草等,二区pH值高于6.5的区域,主推牧草为紫花苜蓿;三区pH值低于6.5的区域,主推牧草为菊苣、鸭茅、白三叶、黑麦草等,三区pH值高于6.5的区域,主推牧草为紫花苜蓿;四区pH值低于6.5的区域,主推牧草为杂交狼尾草、皇竹草等,四区pH值高于6.5的区域,主推牧草为紫花苜蓿。
就高海拔地区来讲,主推牧草为冷季型牧草,其中主要为红三叶、白三叶、鸭茅等,主要是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这两种类型牧草之间的混播,单播时,可以选择黑麦草与红三叶,在土壤pH值大于6.5情况下,首选为紫花苜蓿。就中海拔地区来讲,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为1 200~1 500 m区域,这段区域主推牧草为冷季型。另一部分为800~1 200 m这一区域,冷季性可以和暖季型牧草之间进行结合,进行单播时,可以将皇竹草、高丹草作为主推,在土壤pH值高于6.5情况下,可以将紫花苜蓿作为主推。就低海拔地区来讲,可以将暖季型牧草作为主推,其中主要有杂交狼尾草、皇竹草等,如果土壤pH值高于6.5,选择紫花苜蓿比较适宜。一般情况下,暖季型牧草比较高大,进行草地建植时主要运用单播方式。牧草主要为黑麦草、麦冬等,种类可以达到60多种;作为饲用的豆科灌木主要为多花兰木、白刺花、紫刺槐、胡枝子等,多数情况下种子会使用包衣形式;就青贮饲料来讲,主要为甜高粱、高丹草等。
贵州六盘水草地建植分区与主推牧草选择的探析,能够在草地进行建植分区时提供重要参考,也能保证主推牧草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发挥贵州六盘水地区的地理优势,保证草地建植整体效果,推动贵州六盘水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能对环境进行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