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复初生平诸事考

2021-12-04 14:19
关键词:宋濂

何 伟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浙江温州 325000)

郑复初(?―1333),江西玉山人,元延祐五年(1318)进士,历官德兴县丞、处州录事。其学“长于经,而明于性理”[1]499,其人“慨然以古人自期,一时学者多宗师之”[2]。郑复初为元末学术名家,延祐(1086―1094)、泰定年间(1324―1328)学名颇盛,望重当时。元末学术名家袁桷(1266―1327)、李孝光(1285―1350)、贝琼(1314―1379)、萨天锡(1272―1355)等人与之交游,明初开国功臣刘基(1311―1375)、宋濂(1310―1381)等皆从之学。然其生平诸事仍存疑窦,今笔者结合史料及前人成果,加以考辨。

一、郑复初之本名

由宋濂的《悲海东辞》“王山郑先生原善字复初”[3]1886可知,郑复初之“复初”为字,非名。其名,元明之际作家的诗文集中多作“原善”,明清文集和方志中亦有作“元善”或“明善”的。明何乔远(1558―1631)《名山藏》卷六十《臣林记·章溢》条云:“(王毅)从上饶郑元善游。”[4]《(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选举三》“延祐五年戊午霍希贤榜”列有“郑元善”之名,并注明“玉山人,德兴丞”[5]。《(同治)玉山县志》卷八上《人物·儒林》曰:“郑元善,字复初。性颖悟不群。弱冠慕伊洛之学,慨然以古人自期待。一时学者多宗师之。登延祐戊午进士,授德兴县丞。为人强直自遂,不苟诡随。郡守叹曰:儒教之见于此如是夫。”[2]1004《(同治)广信府志》卷九之三《人物·儒林》载:“郑元善,字复初,玉山人。”以上诸书皆记郑复初之名作“元善”。宋濂《赠承事郎工部主事刘府君墓版文》“(刘浩)受经玉山郑录事明善,录事精通伊洛之学,望重当世”[3]1261、萨都剌《凤凰台吊进士郑复初录事》“玉山郑明善录事精通伊、洛之学,望重当世”[6]49两文却又记其名作“明善”。当代学者浙大周明初教授对相关资料综合研究后认为,郑复初本名当为“元善”,因古人常说“元复”“一元复始”,初也是始的意思,“复初”也就是“复始”,而“元”也有“复初”“复始”之意,根据古人名与字之间有一定联系的原则,郑复初的本名为“元善”相较于“原善”“明善”更为合理。周明初教授认为,今天所能看到的元明时的作家诗文集中写作“郑原善”“郑明善”,是明人因避明太祖朱元璋讳而加以篡改的结果[7]。但据陈垣先生研究,“终明之世,太祖名字,并未尝避。”[8]且入明时郑复初已逝,明开国重臣刘基、宋濂又皆为其门人,似元明时的作家在书写其名时,无需特意避讳。另外,查萨都剌与郑复初交往颇多,宋濂为郑复初之门生(见下文)。其记郑复初之名为“明善”当有所本。另查“明善复初”为一固定用语,在文献中经常联用。“明善复初”语出朱熹(1130―1200)《四书集注》“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9],意为:经由自身努力效仿先知先觉,方能显明本性之善而回归人性之初。自朱熹后“明善复初”一词频繁出现于各类诗文集中。元代江西理学昌盛,朱熹更是曾讲学于郑复初之家乡玉山县。根据古人名与字有一定联系的原则,郑复初之本名当为“明善”。

二、仕 履

由上引《(雍正)江西通志》及《(同治)玉山县志》可知,郑元善于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中进士,授江西德兴县县丞,据《(光绪)处州府志》卷十三《文职一》,郑复初于泰定元年(1324)迁处州录事。录事一职,西晋始设。西晋于中央及地方行政机关中设有此职,掌管文书。以后历代都有。元代于各路总管府治所在地设有录事司,录事司设有录事一职,以管理城市中的居民。这与以前各朝纯粹掌管文书的录事一职相比,职权无疑扩大了。但因为元初开始在录事司设有只有蒙古人或色目人才能担任的“达鲁花赤”即主持官,故录事仍处于附从的地位,实际职权有限。

据袁桷《郑原善思亲诗编序》“泰定三年(1325)秋八月,同校文江浙”[10]605,郑复初任处州录事期间曾于泰定三年秋在金陵与袁桷等人“校文江浙”,“校文江浙”即担任江浙行省乡试时的“校文之官”。元代沿袭宋制,有“校文之官”的设置。“校文之官”掌命题阅卷,通常由考试官、同考试官组成。关于考试官、同考试官①元代称科举考试时协同考试官工作的官员为同考试官,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副主考。,元廷规定:“有行台去处,行省官与行台官一同商议选差;如不拘廉访司去处,行省官与监察御史选差。”[11]选取的标准是“见(现)任并在闲有德望文学(的)常选官②元代规定在外府、州、县正佐,在内大小九卿之属员,皆为常选官。内选差”。每次乡试,行省及宣慰司等都要遵循上述程序和标准,“礼聘缙绅先生于四方,俾司考文之权”。[12]

据《曹用、郑原善石门洞题记》“泰定丁卯秋七月,县尹曹用子成与本路所委录事郑原善复初奉檄修复石门书院,增复学田,竣事而还”[13],泰定四年(1327)秋七月郑复初与青田县尹曹用奉命修缮石门洞书院。

泰定四年末,郑复初为人构陷,被迫去职,此后再未为官。李孝光《郑复初哀词并序》载:“(郑复初)为政乃尚猛,主锄治其豪强,以助民善良者。豪强皆以阴为髋髀以自保,而先生搏执击裂之无所顾,然卒为豪强者所搆,罢去。”[14]宋濂《悲海东辞》云:“(郑复初)为众所忌,遭诬搆,去官。”[3]1886鲁贞《桐山老农集》卷二记:“(郑复初)卒为豪有力者噬去。”[15]12关于郑复初的去职时间,《郑复初哀词并序》云:“后七年,监察御史察见先生诚枉,为辨其无罪。……明年春,以疾卒于京师。”[14]1055下文考订郑复卒于元统元年(1333),御史为其辩诬的时间应为至顺三年(1332),算上首尾两年上溯七年恰为泰定四年(1327)。故郑复初去职时间为泰定四年其修复石门书院后至当年底之间。

三、卒 年

李孝光《郑复初哀词并序》云:“明年春,以疾卒于京师,独有一僮与其子弟陈生视其生死。余(李孝光)与监察御史王伯循(理)、王士让,行台掾郭彝孟、萨天锡、观志能,共为酒牲,招其魂魄,祭之于凤凰山下。”[14]萨都剌(天锡)有《凤凰台望祭进士郑复初录事》以纪其事。据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六下《官守志二·题名·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载:“王理(伯循),兴元人,至顺三年(1332)上(任)。”[16]王伯循于文宗至顺三年迁江南行台监察御史,顺帝元统二年(1334)调任广东廉访司佥事;据《雁门集》卷八《同御史王伯循时除广东佥事济扬子江余除燕南照磨》载,萨都剌于至顺三年(1332)三月出任南行台掾史,元统二年八月调燕南肃政廉访司照磨[6]213。由此推知,李、王、萨等人同在金陵悼祭复初的时间,当在至顺三年(1332)至元统二年(1334)八月间。宋濂《悲海东辞》云:“玉山郑先生…… 遭诬搆去官,寻以疾卒。临川危君太朴病执法者不得其平,为著《悲海东辞》,濂亦继作,时元统癸酉(元统元年,1333)冬十月丁亥也。”[3]1886即是说,郑复初卒年当在至顺三年(1332)到元统元年(1333)之间。

又据胡翰所做的《送祝生归广信序》:“故处州录事郑复初先生尝为余言,其乡人祝蕃远之学出自陆氏,且甚高其行,今十有五年矣。”[17]该序作于“至正丁亥”即至正七年(1367),上溯十五年,是复初与胡翰语“其乡人祝蕃远”应在至顺三年(1332),即是说郑复初至顺三年(1332)还在世。假设郑复初于此年“强起之京师,”而“明年春,以疾卒于京师”,其应卒于元统元年(1333),时间上与宋濂所作之文相合。故郑复初当卒于元统元年(1333)。

四、学 术

郑复初“少时好学闻与四方”[14]1055,其学据刘廌《盘古集》载,得自“九峰蔡先生正心诚意之学”[18]。蔡九峰(1167―1230)为南宋理学名家,是朱熹的弟子和重要的学术助手,朱熹不少著作都是在蔡九峰的协助下完成的。郑复初的家乡玉山县理学氛围浓郁,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受玉山县令司马迈之邀,为县学诸生讲学,这次讲学内容后被辑为《玉山讲义》。《(同治)玉山县志·儒林》载:“(郑复初)弱冠慕伊洛之学,慨然以古人自期,一时学者多宗师之。”[2]郑复初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倾心于程朱理学,从学于蔡九峰在玉山县的学术传人是极有可能的。

郑复初学术思想中既有“程朱之学”的成分,也有永嘉事功学说的因素。郑复初在《宋元学案补遗》中被列入《艮斋学案》的“贝氏学侣”条目中。“艮斋”为开创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薛季宣的号,作为当时浙东学术的佼佼者,薛季宣创立的经制之学思想开启了陈傅良、叶适等人的学术,并且对陈亮、吕祖谦等人产生过重大影响。全祖望在《艮斋学案》按语中说:“永嘉之学统远矣,其以程门袁氏之传为别派者,自艮斋薛文宪公始。”[19]《艮斋学案》所列诸人,皆为薛季宣事功之学的同道、学术传人。“贝氏学侣”中的“贝氏”指的是“贝琼”,贝琼为薛季宣的四传弟子,曾从学于薛季宣再传弟子杨维桢。郑复初即被列入《艮斋学案》,又为永嘉事功学术的重要传人贝琼的“学侣”,其思想中必定会有永嘉事功之学的因素。

郑复初尤擅经学,对《诗》《书》《易》诸书皆有独到见解。王袆《刘先生墓志铭》载:“上饶郑君原善,其学长于经,而明于性理。”[1]宋濂《元故婺州路儒学教授季公墓铭》载:“上饶郑先生原善来为郡录事,公(季仁寿)从之游,受《书》《诗》二家。”[3]1055郑复初的学生季仁寿就是专门向郑复初学习《书》《诗》二经的。

郑复初的著作目前仅见《补正蒙解》一书。此书清代学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魏源《元史新编》、曾廉《元书》,今人雒竹筠《元史艺文志辑本》①参见:雒竹筠. 元史艺文志辑本[M]. 李新乾,编补.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93。钱大昕. 元史艺文志:卷3 [M]. 清潜研堂全书本。魏源. 元史新编:卷93 [M]. 清光绪三十一年邵阳魏氏慎微堂刻本。曾廉. 元书:卷23 [M]. 清宣统三年刻本。皆有著录。该书是郑复初为补充沈毅斋(生卒年不详 )《正蒙解》②《正蒙解》一书现已佚,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刘泉辑出部分佚文。参见:刘泉. 沈贵珤《正蒙解》及其佚文[J]。唐都学刊,2013(1)。一书之不足而作。沈毅斋,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名贵珤,又名汝砺,字诚叔,毅斋为其号。《正蒙解》原本缺三篇,郑复初为其补足,后以《补正蒙解》之名刊行。贝琼《灊峰祠堂记》称:“鄱阳沈毅斋先生为《正蒙解》,以备朱子之未备,而《王褅》《乐器》《乾称》犹缺。元德兴丞上饶郑君复初补其三篇,新安胡公云峰序之,亦既行于世矣[20]97。

五、交 游

郑复初交游广泛,与当时之学术名家多有交游唱和,以下择其主要人物加以考述。

(一)成廷珪

成廷珪,元代诗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扬州人。好学不求仕进,惟以吟咏自娱,奉母居集市,晚年遭乱,避居吴中,著有《居竹轩集》③参见:成廷珪. 居竹轩集[M]. 长洲顾氏秀野草堂,清康熙41年刻本。四卷。其中有《送郑复初赴白沙蔡宅馆》一诗,由此可知,他与郑复初颇有交往。

(二)李孝光

李孝光,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人。少博学,后在浙江雁荡山五峰下讲学,从学者众。至正三年(1343)应召入京,为秘书监著作郎,迁文林郎、秘书监丞。工诗文。有《五峰集》④参见:李孝光. 五峰集[M]. 临桂王氏四印斋,清光绪19年刻本。传世。

郑复初逝后,李孝光与王伯循等人祭之于凤凰山下,并作《郑复初哀词并序》以寄托哀思[14]。

(三)袁 桷

袁桷,元代学者,字伯长,庆元人。大德初,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后又任国史院编修官、翰林直学士、侍讲学士。诗词、考据、史学均精通。著有《清容居士集》[10]397等。

袁桷与郑复初相交较早,延祐五年袁桷为郑复初《思亲诗编》作序。泰定三年秋袁桷与郑复初在金陵共同担任江浙行省乡试时的“校文之官”,袁桷作有《汪叔济推官、郑复初判官、周本道判官同校文江浙,因思欧阳兖公、王岐公事政相类,不可无一言以成故事,短章述怀》诗,以纪其事[10]397。

(四)胡 翰

胡翰,元末明初诗文家,字仲申,一字仲子,金华人。幼聪潁,长从吴师道、吴莱学,又登同邑许谦之门。元末战乱中避居南华山,著书自适。明兴,朱元璋下金华,召见,授衢州教授。其文结为《胡仲子集》[21]2。

据胡翰《送祝生归广信序》,至顺三年郑复初曾向胡翰介绍“其乡人祝蕃远之学”[17]。又据其《送吴思道归金陵序》,郑复初在金陵时,胡翰曾与其唱和于金陵清涼寺[19]84。

(五)贝 琼

贝琼又名贝阙,字廷据,一字廷臣,崇德人。元末领乡荐,遭乱后退居山中。洪武初,征修《元史》,除国子监助教。《明史》有传。贝琼博览经史,尤工于诗。著有《清江集》①参见:贝琼. 清江集[M]. 四部丛刊本。。郑复初在《宋元学案补遗》中被列入了“贝(琼)氏学侣”中,可见郑复初与贝琼颇有交游,尤其学术方面交流更密[22]。

(六)刘文瑞

刘文瑞字彦章,开化人,生卒年不详。尝赈饥乡里,修复损坏之浮桥。延祐六年(1319)司盟创建“三衢文会”,汇集江浙六路学子于衢州,仿科举取士之制,举行考试。此次文会共有66位考生的112份试卷入围,最终又从中遴选出优秀答卷53份,编刻成书。郑复初早年曾在刘文瑞开设的私塾教学。《浙江通志·人物八》载:“(刘文瑞)设塾延名儒郑原善为师以教子弟。”[23]

(七)鲁 贞

鲁贞,字起元,号桐山老农,桐山人,生卒年不详。元统二年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至正十年,参知政事余阙巡视浙东,推荐鲁贞出仕,不受。著有《桐山老农集》[24]等。

郑复初曾在开化人刘文瑞开设的私塾里教学,鲁贞亦在此教学。《浙江通志·人物八》载:“(刘文瑞)设塾延名儒郑原善为师以教子弟,后原善、张宗元登第,程琚、鲁贞领乡荐。”[23]郑复初门人郑道源为鲁贞之同乡,郑道源往游金陵时,鲁贞为之作《送郑道源之金陵序》[15]12。

(八)萨天锡

萨都刺,元冀宁路雁门站人,字天锡,号直斋。泰定四年(1327)进士,历官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江南行御史台掾史,官至燕南司经历。能书善画,尤工诗。有《萨天锡诗集》②参见:萨天锡. 萨天锡诗集[M]. 四部丛刊本。传世。

胡翰《送吴思道归金陵序》载:“郑复初先生赋诗,萨天锡及诸生皆和之,盖亦一时之髙风逸韵。”[21]84郑复初在金陵时,萨天锡曾与其唱和于金陵清涼寺。郑复初去世后,萨天锡作《凤凰台望祭进士郑复初录事》[6]349诗以缅怀,并与王伯循、李孝光等人祭之于凤凰山下。

(九)王伯循、王士让、郭彝孟、观志能

据李孝光《郑复初哀词并序》[14],郑复初逝后,王伯循、王士让、郭彝孟、观志能与萨天锡等人祭之于金陵凤凰山下。

六、门人弟子

郑复初为当时之名士,其在处州期间,“首以圣贤心学倡群士”[18],从学者甚众,“一时学者多宗师之”[2]。

(一)刘 基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处州青田人。元末进士,官至浙东行省儒学副提举,后弃官归乡。至正二十年(1360)受朱元璋征召,深受重用,成为开国元勋之一。封诚意伯,任弘文馆学士。刘基博通经史,诗文兼长,著有《诚意伯文集》[25]。

黄伯生所撰《诚意伯刘公行状》、张时彻所撰《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及《明史·刘基传》皆言刘基曾师事郑复初。他跟郑复初学的是程朱性理之学。《诚意伯刘公行状》谓刘基“闻濂、洛心法,即得其旨归”[25],感悟力极强。为此,郑复初十分器重他,并对其父亲刘爚说:“此子必高公之门矣!”[2]

(二)宋 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主要开国文臣、著名散文家。自幼刻苦励学,元末曾被荐为翰林院编修,辞不应召,隐居著书。明初,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主修《元史》。后以年老,辞官归里。因长孙牵连到胡惟庸案,宋濂被流放四川茂州,并病死途中。由于学识渊博,播声海内外。有《宋学士全集》[3]2传世。

郑涛《宋潜溪先生小传》称宋濂“原名寿,后更名濂,上铙郑录事复初为制今字”[3]2323,意在勉励他景仰追随理学开基大师周敦颐(字濂溪)。郑复初逝后,宋濂为作《悲海东辞》[3]1886。

(三)王 毅

王毅,字刚叔,号讷斋、木讷斋,龙泉人。倾心圣贤之学。三十岁左右,北游至京师,黄溍、揭傒斯、欧阳玄、危素等人争相引重,荐为“检讨经筵编修翰林”,坚辞不就。后由京师南还乡里,聚徒讲学,并将束修之资几乎全部用来购买书籍,多达万余卷,一心精思疾读,研究朱子之学。王祎为其作《龙泉王先生祠堂记》,记述当时的讲学情里中,户外之履至无所容。讲解经义于天理、人欲胜负消长之际,尤极恳切。感悟者咸泣下景:“教授。”[1]

王毅亦是郑复初在任处州录事时前往求学的。宋濂《王先生小传》谓“会上饶郑君原善来为郡录事,先生往质所疑,郑君甚器重之。”[3]2058王袆《龙泉王先生祠堂记》载:“(王毅)早从上饶郑君原善游,既闻圣贤求仁之方,及登金华许文懿公之门,又有得乎理一分殊之旨。”[1]

(四)季仁寿

季仁寿,字山甫,号春谷。学者称“四经先生”。屡举进士不第。元末以乡荐授慈溪教授,再调松阳教谕。任上皆有建树,升双溪山长。江南经略李国凤荐仁寿为婺州教授,坚辞不受,退居乡里,潜心著述。著有《春谷读书记》《易诗书春秋衍义》《四书质疑》《诗林勾元》等①参见:政协龙泉市文史委员会.龙泉文史资料:第18辑:龙泉历代名人[M].2000:152。。

季仁寿初承家学,治《易》《春秋》,后从郑复初学《诗》《书》二经,遂精通四经,被时人誉为“四经师”。宋濂《元故婺州路儒学教授季公墓铭》纪其事曰:“公承家学,治易暨春秋,通其奥义,及上饶郑先生原善来为郡录事,公从之游,受《书》《诗》二家,先生名进士,故公之所造益精,由是四方从之者众,号为四经师。”[3]896

(五)刘 演

刘演,元末明初处州人,有文学,美仪容,为刘基之族兄,至正初为义乌教谕,后任明善书院山长。王袆《刘先生墓志铭》云:“因从受业焉,磨砻浸灌,所资日深,着其大义辑为成书,一时学者皆诵习之。”[1]

(六)郑道源

郑道源,其生平不详,郑道源曾求学于郑复初,主要学习的是四书之学。据鲁贞《桐山老农集》载:“乡人郑道源受业复初之门。”[15]12

综上所述,结合史传、方志、宗谱、碑铭以及郑复初本人的著作,郑复初的生平事迹是可以考证清楚的。郑复初一生虽宦名不显,但在任处州录事期间,能开学术风气之先,“首以圣贤心学倡群士”,使得“一时学者多宗师之”。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教授出了宋濂、刘基、王毅等明初学术名家。纵观郑复初的一生,他在经学、易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宋濂
踏雪求师
宋濂守信
读书故事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诚信的宋濂
忠诚
宋濂还书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名言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