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1-12-04 12:32杰,马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基层

程 杰,马 君

(沈阳大学 a.学报编辑部,b.党委组织部,辽宁 沈阳 11004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这一思想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高校而言,基层党组织是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是党与高校师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利于广泛团结、统一广大师生的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并起到把关定向、稳固根基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代,通过提升组织力的一些有效措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准得到进一步提高,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但在现实中一些弱化、虚化、边缘化基层党组织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制约着高校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些新问题、新挑战的有效应对,呼唤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路径的创新。为此,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变革,科学理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科学内涵及其作用形式,进一步探索组织力提升的实践策略,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院系延伸,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本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点。全面把握组织力的内涵,更是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高校而言,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承担常规性的党建、教育、管理等工作,还应当发挥好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有效地完成各项教学科研工作。在各项工作的领导、落实与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党组织所表现出来的综合作用能力可以理解为其组织力。

目前,学术界关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研究日渐丰富,不少学者结合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对组织力的概念、结构及作用形式进行解析,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开展工作的“战斗堡垒”,在管理、教育、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强化各级各类党组织的政治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探索“组织力”的科学内涵,应以政治属性为核心,不应片面地从管理或组织的角度进行解构。为此,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为实现新时代高校建设的历史使命,依托高校党组织体系及资源优势,带领党员和群众在履行职责和接受管理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综合能力体系。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作用形式

组织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党建工作精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组织力的强弱直接体现在其作用的形式上,根据组织力的内涵,其作用形式具体可以从内在结构力、精神自觉力与外显作用力等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1.内在结构力

内在结构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部要素整合与发展的能力,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设置模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设置与院系专业、科研教学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党员群众的学习、生活、教育等现实需要相结合,力求全方位、全覆盖、零死角的将党组织建设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上,从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深入教学、科学与管理工作一线,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2) 工作资源。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资源不仅包括以活动场所、经费保障、宣教材料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资源,还包括党组织及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资源。这些权利的行使能够凸显党组织内部在政治、管理、宣传等方面功能的作用,也是组织力有效发挥的重要表现。

(3) 运行机制。基层党组织要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三会一课”制度,无论是在日常管理,还是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都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建设一支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党员队伍,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精神自觉力

所谓精神自觉力,就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内在精神文化在党员队伍中形成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自觉规制的能力,是组织力在精神层面的集中表现,其决定了基层党组织的内在精神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程度。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政治自觉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不强,关键看政治功能发挥的好不好,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加强政治建设,引导教育广大党员提升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站位,保障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②思想自觉力。思想自觉力表现在广大党员自觉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以统一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坚定的自信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多层次的现实需要;③组织自觉力。组织自觉力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坚持对组织原则、组织生活、组织纪律的坚守。对于高校师生党员而言,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不忘教育初心,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服从组织的教育管理,形成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3.外显作用力

外显作用力主要体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基本功能上,是内在结构力与精神自觉力的外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政治领导力。党组织切实发挥政治领导功能,加强对党群组织及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高校教育、科研与管理等工作的政治方向。②思想引领力。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党课、宣讲等方式,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思想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错误社会思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组织动员力。通过对美好生活愿望追求的引导,组织并号召广大党员、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把学校的目标化为自觉行动,不断增进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④社会服务力。基层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对于高校党组织而言,社会服务力表现在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的能力。

三、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创新路径

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助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员素质,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为此,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理应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组织力基本内涵与作用形式的分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提供了创新实践路径的指引。

1.合理优化党支部设置,提升组织执行力

内在结构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力,而基础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党支部设置的影响。在党建发展史上,“三湾改编”大大提升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加强了党对革命队伍的领导并取得了伟大成效,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时至今日,“支部建在连上”的宝贵经验同样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借鉴与遵循。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机构改革的推进,党员师生的流动性大大提升,以院系、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党支部设置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为此,各地纷纷根据党员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对支部设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中,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学生党支部、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建学院驻河套灌区硕士博士研究生流动党支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等一批基层党组织就是建立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如此设置不仅与自身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发挥党员的工作执行能力,还便于开展工作,增强了党员的使命感,使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

合理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支部设置,不仅表现在以工作群组为依据进行细分,还体现在党建模式的创新,推动了组织力向生产力的转化。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长期实行“双培养”模式,致力将党员培育成专业骨干、师生结对帮扶、将支部建在科室上等措施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之一。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高层次人才建设,形成了理论学习与专业发展并重的培育模式,实施了“123”党建工作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实验室的专业发展,并入选首批全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这些成功经验的启示在于:组织力的提升要以合理优化的支部设置为基础,与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对于学术梯队成熟、科研实验项目充足的实验室,可以考虑将支部设在实验室上,以党建引领实验室的创新发展,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2]。总之,在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支部设置的过程中,要全面统筹工作性质、专业划分、便捷程度等因素,在规模上也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宜过大或过小,要有利于对党员的组织、管理和教育,以保障组织力的有效提升。

2.明确党支部主体地位,提升组织战斗力

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切工作到支部”的要求实质是要明确党支部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提升组织力的根本。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党支部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管理力度上加强,更需要在党建模式方面予以创新。

(1) 完善高校“双带头人”培育机制,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对于教师党支部而言,要选配精于教学科研,熟悉党建工作,为师生普遍认可的优秀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围绕组织力提升,要进一步创新“双带头人”的培育模式,开展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通过“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等形式,重点提升党支部书记的组织工作能力,将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学者培养成“党建能手”,促进业务能力与党建工作水平的双融合。同时,要进一步细化党支部书记的锻炼与选拔标准,使党支部书记与本部门基层组织的工作业务深度对接。

(2) 深入推进标准化党支部质量建设,健全基层工作制度。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更加细化,标准更加明确,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大力推动了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党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条例、规定,为基层党建工作与制度建设提供了遵循,相关文件、条例也正处在不断的改革完善当中。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进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应成为常态化的过程。为此,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及时对照上级党组织的标准化工作要求,不断完善符合高校基层工作特点的工作制度。同时,发挥高校党组织的优势,积极探索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方法,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提高党组织的建设质量和水平[3]。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真正使党员行动有据,在工作中彰显出更强大的组织力。

(3) 严格落实基层组织生活,形成党员参与自觉的氛围。严格的组织生活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新时代背景下,组织生活要“严中有活”,即在严格落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载体,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促使党员在参与过程中从“身入”到“心入”,强化其政治属性与教育实效性,保证参与组织生活成为党员的自觉行为。

3.聚焦精神文化自觉,增强组织向心力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的基础。事实上,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党员的价值认同,使其自觉自愿地接受组织的领导与教育,是组织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组织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更应当聚焦党员思想自觉,具体可以从4个方面着手。

(1) 深入理想信念文化教育,形成政治自觉。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更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基层党组织围绕党员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自觉投入到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中,自觉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坚定“四个自信”,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2) 深入党组织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如家”氛围。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以物质载体为支撑。物质载体通过加工、修饰也可以显现出精神文化的内涵。完善“党员之家”活动场所建设,优化环境布置,突出政治教育的功能,增加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把“党员之家”建成广大党员的共同精神家园;积极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结合高校优势,利用好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载体,深入开展“四史”教育;深化“互联网+党建”新格局建设,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完善推动智慧化党建。

(3) 深入党员行为文化建设,倡导“知行合一”。围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结合教学科研工作业务的重点,引导党员将自身的崇高理想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廉洁文化,恪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行为规范。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党员多参加群众服务实践,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党支部的建设让党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深[4]。具体来说,以服务社会为价值导向,以志愿服务为依托,以学术创新、对口帮扶为主要载体,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挥专业技术特长,聚焦民生关注热点,形成浓厚的为民服务文化,彰显行为组织力。

(4)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各项组织制度。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对党规党纪的敬畏意识,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的纵深发展。加强对党员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制度保障党员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把党组织的纪律内化为党员教师的高度自律与行为习惯。

4.创新功能实现形式,提升组织创造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围绕教书育人这条工作主线,促进党组织各项功能的有效实现[5]。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外显作用力表现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动员力、社会服务力等方面,这为创新组织功能建设提供了方向。

(1) 加强政治领导力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突出党组织“前置把关”作用,引导党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注重用政治建设引导教学科研工作创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可以将政治建设与党员初心使命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民主活泼的交流氛围,从而将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同时,注重党员的党性锻炼,在疫情防控、精准扶贫等重大任务与挑战中考验党员的政治表现,提升政治站位。

(2) 加强思想引领力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思政”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越强,党建工作的活力就越强。为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把握基层的思想动态。对于错误思潮要勇于亮剑,建立政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从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 加强组织动员力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深入群众,调研师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注重解决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强化党组织的目标导向,将党建工作与高校教学科研创新工作深度融合,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创优争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支撑,形成强有力的事业推动力。在动员机制层面,要构建整体沟通协调机制的关键衔接点,通过“点”的联结实现“线”的延伸、“面”的拓展。从制度层面固化基层党组织内部及与上级党组织之间的动态沟通协调工作机制,辅之配套考核制度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上传下达。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用党规党纪规范党员的行为。对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的行为依照党章严肃处理,动员广大党员恪守初心,严守党纪。

(4) 加强社会服务力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作的根本宗旨,做好教学、科研的各项任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还应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社区、企业、乡村,密切党群关系,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树立新时代的党员模范形象,最大范围地取得广大师生的支持与拥护,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力、影响力。

5.夯实党建理论成果,推进组织发展的持续性

新时代是一个变革发展的时代,高校党建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完善,进而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组织力的创新提升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结合党组织发展的动态,深入调查研究,夯实党建理论成果,推进组织力持续性的提升。

(1) 进一步科学解析组织力的理论基础。高校党建工作者要全面把握组织力的科学内涵,对其结构、要素、作用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为进一步开展组织力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夯实理论基础,要善于调查研究,从基层组织建设中汲取养分,直面组织力提升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过程性评价,使组织力的理论基础厚植于党建实践的土壤。

(2) 完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理论体系。注重从实践的角度强化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转化为科研创新成果和对生产力的规律把握;注重从历史观维度进行深化研究,从中把握组织力提升的内在逻辑;注重从实践的结果中不断反思总结,分析组织力提升中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的深层原因;注重从归纳与演绎中考察组织力提升的实践路径,不断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与配套措施,指导推进其常态化发展。

(3) 推动多层次多角度研究。围绕不同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加强对高校教师、学生等不同类型党支部组织力评价体系的研究。鼓励师生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参与细化研究,直面问题的重点、难点,构建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理论指导体系。完善党建理论研究的保障措施,提供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通过激励考核措施推动党建研究深入开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结 语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创新提升对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基层党组织的内在结构力、精神自觉力、外显作用力等维度分析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和作用形式,并从合理优化支部设置、明确党支部主体地位、聚焦精神文化自觉、创新组织功能实现形式、夯实党建理论成果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创新路径。以相关模式来厚植党在高校的执政根基,强化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提升高校党组织的政治能力与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从而增强高校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基层
我是党员向我看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党员之家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在线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