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婉莹(郑州商学院)
近年来,全国城市发展不断进行拓展和深化,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改造升级的理论逐步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和文化消费兴起,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选择了商业化的更新手段来恢复街区活力,而消费情景化作为商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注重体验感的一种交互模式,也是线下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势必影响历史街区的升级发展。
郑州市计划将德化街打造成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区,并重点突出近代历史文化特色。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是郑州市德化街历史街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使人们对历史街区空间功能需求变高。很难再现的昔日繁荣,也对德化街升级改造提出新要求。因此结合消费情景化对德化街历史街区的升级研究迫在眉睫。
关于历史街区开发升级的研究,大致经历了文物遗产、历史建筑的原貌恢复和被动保护、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等阶段。以往学者从旅游开发、消费体验、模式路径等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不同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问题,以期推动街区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本文着重梳理关于消费体验视角探析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文献。
肖扬通过地点空间、形象特征以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归纳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感受与体验,指出在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莫文静在磁器口后街历史人文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文脉传承的更新策略,包括建筑设计、空间规划、配套提升三方面。谈佳洁发现大众对历史空间的消费已成为普遍潮流,历史空间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商品价值,驱使城市消费空间将其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手段。苏晨探索街区保护更新与商业发展的平衡点,从游憩者的角度研究了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现状及整治策略。黄璐等引入AISAS消费行为模型,分析场景驱动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内在逻辑,并结合移动互联网,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提出应对措施。
德化街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是二七区商业圈中的一条步行商业街,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20米,建成于1905年,是一个由地上和地下两个界面组成的商业空间,包括沿街建筑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德化街最初主要是为郑州商业贸易发展和城市发展提供公共空间而建立的。在城市空间格局的进一步发展下,将稀缺资源在城市中进行最大化集中是其难得的优势。同时,作为郑州市第一个开发区的二七区,与周边三个历史文化片区有紧密联系。现阶段逐渐强调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文化特色,因此德化街作为中心区域,亟须进行改造升级。
尽管德化步行街具备较好的区位条件、历史底蕴、多元文化、交通便利等资源优势,但对照商务部关于《步行街改造提升评价指标(2019版)》,还有诸多需要完善和提升的地方。
德化步行街地处郑州市中心城区,二七商圈为三区交汇处,在长远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建立机制、整合资源从而形成合力。并且街区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个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丧失而产生“千街一面”的现象。此外,缺乏现代专业运营及管理团队,在物业管理、文创研发、活动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通常为能表现该城市历史文化的建筑,但当前德化街区体现不出当地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内容反映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因为部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空间布局相对紧凑,很多游客在观光、文化旅游之后对该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记忆较为淡薄,印象不深刻,所以缺乏体验感。并且,受近几轮提升改造的影响,街区历史建筑遗存能保存下来的较少。在建筑风貌特色以及百年德化历史本土文化资源上挖掘不够、提炼不足。
辖区内的业态过于单一,缺乏新兴业态,如商旅文创、夜经济等。现阶段经济发展强调城市街区繁荣,在发展精神的指引下,城市相关规划部门的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思路和商业规划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部分小吃街等消费业态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可持续的消费业态重塑。因此游客在游览过后出现负面印象,德化街区也不例外,尽管有许多游客打卡,但并未形成口碑进而流行起来。此外,地下商业还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受辖区商业主体产权分散影响,业态调整提升还存在一定难度。
街区步行系统和部分场所还缺乏人性化、无障碍、智能化配套和改进,面临着地上地下界面混乱、出入口较多等问题。受现有地铁、人防出入口等布局影响,在步行街长度延伸、宽度拓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我国人民消费历史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遍。历史空间的普遍消费驱动力是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对郑州德化街历史街区分析发现,升级改造仍存在诸多问题和较大差距。因此本文结合消费情景化背景,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加快德化街历史街区升级的建议。
要构建场景价值,需要将“街区”和“景区”两个属性结合起来。用高度景观化的空间,引起游客的游览兴趣与价值认同,使游客感受并沉浸在当地历史和文化中。讲好非遗故事、做好文创产品、提升文化服务,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街区建立独特的认知联想和品牌识别。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加强运营,因为如果消费者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搜索游览。首先,提前发布官方微博、公共问题声音等规范性内容,发展和培养对城市街区感兴趣的粉丝,尝试管理互联网社区。其次,提倡用户自己制作原创内容,提高宣传口碑,增加整个网络的优质内容量。最后,积极与微博等新闻媒体合作,提供专业化制作内容,进而提高曝光率,增强街区影响力。此外,要及时应对互联网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事后服务与反馈工作。
线下历史文化街区必须有特色鲜明的地标,与邻近的城市空间形成显著区别,具有高度辨识度。要以二七广场及周边地区辐射作为主线,将德化街创建国家级步行街试点作为发展点,打造“最中原、郑中心”的核心商圈、红色地标,全面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另外,德化历史街区可以通过焦点场景输出文化价值,并形成街区亮点,打造带有人文底蕴的特色消费活动,使用主题快闪、特色秀场等焦点场景方式以形成口碑传播。与此同时使用新媒体投放广告,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通过提高数字旅游的特色性与趣味性,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由于场景的价值最终是通过消费行为来验证的,因此购买行为是很重要的消费行为。第一,通过提升消费业态,解决过度商业化的问题。首先,要妥善协调德化街周边的低层次百货、小吃和其他零售网点,打造能承载文化特色的体验式消费类型。其次,实现业态、产品同步升级,增加街区特色旅游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最后,引进潮玩店、网红店等新兴高端业态,保持合理业态结构并不断升级。第二,进一步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场景应用,并提升智慧数字旅游服务。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体验感较强的新生代旅游消费模式。第三,加强活动公告、新产品在线通知与支付服务相结合的在线服务场景创建,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支持德化街进行数字化区块治理。总而言之,提升业态发展,优化消费体验,需要认清德化街区文化特色,用场景技术打造智慧景区。
交通减量发展是营造城市高品质的必经路径,历史街区道路的升级需通过改善交通形态,并进一步重塑街区结构,保障全龄人群顺畅出行,减少拥堵和排放。有效利用德化街地上地下及周边街道空间,分层分类布局,提高游客的可达性与舒适感。通过智能技术进一步打造信息化城市,平衡经济产业、精神文化、社会治理和城市品质的发展需求,促进德化街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