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衣原体病综合防治措施

2021-12-04 09:34:10汤毅宇
畜禽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鹦鹉热衣原体公猪

汤毅宇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农业农村局,江苏 如东 226400)

0 引言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生猪养殖逐渐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由于饲养规模扩大,当发生疫病时极易造成养殖场内大规模感染。猪衣原体病无年龄限制,患病仔猪生长发育缓慢,妊娠期母猪患病会发生流产,种公猪患病后其精液的质量与数量下降且携带病毒,该病不仅影响饲养生产,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体分析

鹦鹉热衣原体属衣原体科、嗜性衣原体属,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在自然光环境下仅能存活7 d,自然水域中可以存活15 d,干燥环境下存活时间超过30 d。鹦鹉热衣原体对绝大部分的药剂都具有敏感性,常规杀毒剂即可将其杀灭。鹦鹉热衣原体对猪只、牛、羊、马、鸟类、禽类以及人都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属于人畜共患病感染病[1]。鸟类与禽类在感染后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呼吸困难、肺炎等症状,最后出现死亡;人类与猪、牛、羊等家畜患病后会出现食欲降低、腹泻、咳嗽等症状,严重的会发生流产与死亡现象。鹦鹉热衣原体在感染后会有短暂的潜伏期,但是发病后,其临床医学症状与其他衣原体疾病十分相似,诊断具有困难性。现阶段全世界各地均有鹦鹉热衣原体的发病史,其宿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传播途径复杂多样,给疫病防治增加了难度,导致鹦鹉热衣原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畜牧养殖业及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流行病学

猪衣原体病四季均有发病,其中春季与冬季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各品种、日龄及性别的猪只都具有一定感染性,但是猪只的饲养环境、品种以及日龄不同,感染率有明显变化,为5%~95%。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猪,病原体随其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分布在空气中、食槽上,健康猪接触后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伤口患处进入宿主体内造成感染,需要注意的是,蚊虫叮咬也可以传播该疾病。

3 临床医学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生猪后,会根据猪只的品种、日龄以及饲养环境差异,会有3~11 d的潜伏期,且发病时的临床医学症状也有所不同。

鹦鹉热衣原体对仔猪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患病后仔猪会出现整体性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降低、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并伴有咳嗽等现象,随着病情的加剧有猪只死亡[2]。

妊娠期母猪在感染后没有明显临床医学症状,但是随着妊娠时间增长,在进入妊娠后期会出现无征兆性流产、早产现象,大部分早产仔猪死亡,存活下来的仔猪体质也较弱,抵抗力不足,最后在2 d内死亡。尤其要注意的是早产或流产后,胎衣容易滞留在母猪体内,若不及时取出容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初次妊娠母猪的发病率达9%,但治愈后对该病具有一定抵抗力,不会再次发生流产。

种公猪患病后会出现整体性症状,体温升高、采食量降低、精神萎靡不振,患病严重的猪只会出现睾丸炎、附睾炎以及尿道炎等疾病,更为严重的是患病期间种公猪的精液质量与数量大幅度下降,且携带病原体,严重影响种公猪的繁殖能力。还有部分种公猪在感染后,无明显临床医学症状,为隐性带毒猪。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隔离防疫措施

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猪只健康安全,应该确保养殖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无关人员禁止进入场内,防止其携带病毒进入养殖场而引起疫病的传播扩散。养殖场入口应该设立消毒区域,针对必须进入养殖场的车辆及人员,进行全面的消毒工作,从最大程度上避免病原体的入侵。

购买仔猪时,应该避免从疫区进行采购,针对新入舍的猪只,应该进行15 d以上的隔离饲养,待确认仔猪健康后才混饲。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坚持做到“全进全出”制度,若养殖场条件允许,可以选择“自繁自养”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证仔猪的安全性,并且可以避免因为运输而导致仔猪发生不良应激反应[3]。

4.2 消毒管理

①养殖场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清洁、消毒计划,并组织养殖人员学习专业化消毒知识,定期执行消毒计划。为了保证清洁工作的顺利进行,养殖场应该配备专业化消毒设备。在准备消毒剂的时候,应该多准备几种,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消毒剂产品。②对养殖场内定期进行清洁工作,保持养殖舍内的环境卫生,定期对食槽、水槽以及地面等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工作,避免废污堆积过多,给病原体滋生发育的机会。

4.3 饲养管理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畜牧业已经从传统散养方式逐渐过渡到饲养场规模化养殖模式,随着养殖规模倍增、养殖密度大幅度增加,发病率也增高。因此,需要饲养人员根据规模化饲养场的饲养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化饲养管理,以降低患病率,提高饲料利用率。如合理控制养殖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饲养密度等条件,避免因为饲养条件不佳,而导致的不良应激反应,增加患病率。

4.4 药物防治

现阶段针对猪衣原体病暂未生产出针对性治疗药物,仅能通过使用抗生素来防止继发性感染,配合激素的使用,可提高猪只的身体机能,让机体分泌淋巴细胞,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会导致治疗时间大幅度增加。

在猪只饲养过程中应实时关注猪群健康,若发现部分猪只出现异常情况,应该第一时间将其隔离饲养,根据其临床医学症状进行基础诊断,随后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最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猪衣原体病的高发期大部分在冬季与春季,可以在疾病高发期与疫情暴发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均匀搅拌于饲料中进行投喂,可以起到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4.5 日粮配比

养殖场在猪只饲养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猪只的品种、日龄、性别以及生产作用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化日粮配比,避免因为日粮中营养供给不足,使猪只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引起抵抗力降低、患病率增高。此外,还应该提高日粮适口性,以增加采食量,并合理搭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5 结语

猪衣原体病是由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造成的,其感染性强、治愈率低、传播时间长,甚至有部分猪只属于无症状感染,造成该病在养殖场内长时间传播。猪只在感染后饲料利用率降低、治疗费用增加,并且还会出现流产、死亡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猪只的健康生长,导致养殖效益降低。针对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做到隔离防护、科学化饲养管理、合理日粮搭配以及定期清洁消毒等有效预防措施,从而遏制病原体的传播,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患病率。部分饲养场与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应该加强对该病的了解,明确该病的危害性,并对该病的临床医学症状、诊断方法进行学习,做到尽早发现、尽早隔离,有效保障生猪饲养效益。

猜你喜欢
鹦鹉热衣原体公猪
“鹦鹉热”是个什么病?
农民文摘(2023年5期)2023-09-22 02:56:36
别让养鸟误了健康
大众健康(2023年6期)2023-06-07 00:24:43
养鸟后出现发热、乏力,当心传染“鹦鹉热”
人人健康(2022年21期)2022-12-21 09:51:48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猪业科学(2022年2期)2022-04-21 02:18:44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猪业科学(2022年1期)2022-03-24 06:38:18
什么是鹦鹉热
家庭医药(2022年2期)2022-02-18 21:23:35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猪业科学(2020年12期)2021-01-09 09:21:26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1-22 12:28:45
PCR检测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哈尔滨医药(2016年3期)2016-12-01 03: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