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河南省煤田地质局)
为最大化发挥审计工作在防范化解风险、保障单位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之中,审计人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力求有效化解审计风险,以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平稳运行。应加强思想认识,提高对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的重视力度,采取科学策略,取得良好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效果。
内审机构加强审计项目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价值:其一,有利于推动现行审计实践与国际方法相接轨,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并最大化实现其功能与价值;其二,有利于帮助内审人员快速识别、评估并化解风险,规避不必要的损失,保障单位经济效益并提升运行稳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三,有利于推动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促使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形成正确的工作观念,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并切实改善工作质量,进一步发挥审计事业在市场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四,有利于帮助内审机构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减少实践中可能对内审机构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确保各项业务顺利开展,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工作效果。
1.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来源
审计流程之中,各个环节均可能导致风险:第一类为实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其又可具体细分为以下几种:其一,计划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未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要求展开计划制定工作,导致计划内容不符合实践需求、与内审机构的实际能力不匹配;其二,程序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审计工作程序规定开展实践活动;其三,评价风险。内审机构作为审计活动的主体,有对于审计项目实践情况展开评价的义务,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未能按照相关要求揭露存在的问题、准确定性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那么就可能引发相关的风险;其四,报告风险。如果工作人员未按照要求编写报告,导致报告中所包含的事项存在遗漏之处或是与事实存在偏差,都会引发相应的风险;其五,处罚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按照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其六,延伸风险。在审计实务中,相关单位需要配合审计人员取证工作展开并进行相应的延伸审计,这部分实践的工作深度和准确性通常无法得到保障,因而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其七,公告风险。现阶段,审计活动的公开范围逐渐扩大,对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风险性因素增多。
第二类为环境风险。环境条件对于审计工作的成效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经济、社会、法律和政治环境因素均可能引发审计风险。首先,在经济环境方面,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行为规范体系,各个领域的经济实践仍然存在着诸多违法乱纪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审计工作难度增大、风险性增强;其次,在社会环境方面,现阶段从整体上看,社会各个行业尚未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道德风尚,因此可能导致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再次,在法律环境方面,现阶段我国仍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法律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可能无法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最后,在政治环境方面,我国的审计体制安排与制度设计十分容易受到部门利益的干扰,导致审计工作力度遭到削弱。
第三类为审计对象风险。审计内容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管理控制及取证工作的难度较高,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流转情况存在较强的复杂性,导致各类隐患和问题增多,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2.提高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认识风险来源之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弥补不足,切实增强项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确保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对审计实务加以规范,重视通过落实以下几项要点加强制度建设工作:其一,对各个岗位所对应的职能与责任进行明确,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以此确保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严格落实好各个环节所对应的实践要求,增强其责任意识并做好相应评价工作,保障项目质量达到标准要求。一旦发现工作人员存在主观失职行为,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对其进行责任追究并采取一定的惩处措施加以处罚;其二,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内审人员与其他相关单位进行深入地沟通交流,对各方面实践细节加以明确,从而有效保障项目的深度,解决各方面潜在的问题。
其次,审计机构应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严格遵守关于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符合法治要求的内部控制氛围,从而为化解审计项目风险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减少环境因素对审计项目的负面影响,确保项目作用得到充分实现。
最后,审计人员应增强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对构成实践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于实践行为加以规范。
1.更新质量控制工作理念
审计工作理念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实践效果。因此,为切实有效地改善项目质量,内审机构首先必须对质量控制工作理念进行更新,树立“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对审计实践过程进行分解,明确不同阶段和环节中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加强对各个关键点的把握与控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在上一环节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应严格避免出于追赶任务进度要求而忽略质量的行为。加快“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的推广速度,营造全员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良好工作氛围。
2.构建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控制项目质量而言具有关键性意义,实践中重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以完善的制度为项目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首先,单位应赋予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独立性,避免其他因素对审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各级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履行好自身所承担的职能与责任;再次,落实动态化管理方法,做好调查、方案编制及现场管理工作,并在项目正式开展实施后,严格规范各个实践环节的行为,从而达到提升项目质量的目的;又次,加强内部控制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对工作底稿进行全方位审核,确保其事实清楚、措施有效、证据充分且结论科学。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复核,进一步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于项目质量科学评估,采取适当激励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3.优化审计工作实践流程
事前,内审机构应注意通过调查实践对目标审计对象的各方面情况加以全方位了解,以此为计划和方案编制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撑。
事中,应注意严格实施方案,落实好各项细节性要点,按照要求记录好审计事实,做好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工作,使用科学方法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确保数据有效性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和数据分析软件建立多种分析模型,借助模型对财务、业务状况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取证质量。
事后,需要按照要求完成报告撰写,注意按照标准格式撰写报告,确保报告中包含各项关键要素。真实性是审计报告的生命,报告必须如实揭露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解决问题、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出现的措施。
此外,项目实施完成之后,审计人员需要对本次项目所生成的关键文件资料进行归档处理,注意根据相关标准合理对文件进行分类,并应用计算机做好相应的电子档案备份,从而为后续的问题分析和总结反思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为审计监督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进一步促进项目质量实现提升。
总而言之,为切实有效提高内审人员审计项目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工作水平,审计主体应提高重视力度,充分认识各项工作的重要性,注意在实践中落实好各项策略,包括正确认识风险来源、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更新质量控制工作理念、构建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优化工作流程及加强考核评价激励工作等,力求切实改善项目质量,有效实现项目的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