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迷路》与有岛武郎的人生寻路历程

2021-12-04 07:38刘立善
日本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格特迷路夫人

刘立善

一、《迷路》诞生的背景

有岛武郎的《首途》《迷路》《黎明前的昏暗》,三篇力作珠联璧合,构成半自传特色长篇小说,统称《迷路》。作为《有岛武郎著作集》第五集的《迷路》,1918 年6 月由新潮社刊布。《首途》载于1916 年3 月号《白桦》,后经絺句绘章,收入著作集时,易名《首途——〈迷路〉序编》。《迷路》发表于1917 年11 月号《中央公论》。此年是有岛空前“多作”之年。此前八稔发表的作品,虽引人注目,但不及1917 年影响之巨,此年他空前蹿红文坛。坚守自我意识的有岛有自知之明,他认为自己作品受众范围不可能甚广,但有少数忠实读者永不弃作者。有岛愿面向这部分读者埋头用心创作。

《迷路》发表时,作品末尾注明:“大正六年(1917 年)十月十九日,完稿。”翌日日记云:“今晨四时半前,为《中央公论》写的《迷路》完成,稿纸九十九页。”(原文英文)。问世后,获得好评,江口涣①“江口涣(1887—1975):东京人,父江口襄与鸥外是大学同期生。江口涣于东京帝大英文科中退,成漱石弟子,与春夫等人创办同仁杂志《星座》,后入社会主义联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作家或共产主义作家。著评论集《新艺术与新人》、长篇小说《新娘与一匹马》、回忆录《我的文学半生记》《战斗的作家同盟记》(1965—1967)、《江口涣自选作品集》(全三卷)等。骘曰:“在我迄今阅读的作品中,《迷路》是最长的一篇。有岛开始着手此大作,我首先致贺。不愧规模宏大,作者活用的创作要素甚多。一言蔽之,此作描写课读美国大学的一个日本青年,一个游子的苦闷,以及由新思想引发的精神彷徨。”[1]

《黎明前的昏暗》载于1918 年1 月号《新小说》,作品末尾注明:“大正六年(1917 年)十二月廿四日。”同日日记云:“为《新小说》写的作品竣事。”《黎明前的昏暗》收入著作集时,又刮垢磨光。《迷路》创作过程,从《首途》的发表,至著作集第五集《迷路》付梓,经二载有余。此间,有岛发表了《弗兰西斯的脸颊》(1916)、《潮雾》(1916)、《该隐的后裔》(1917)、《克拉克出家》(1917)、《实验室》(1917)、《凯旋》(1917)、《有岛武郎著作集》第一集至第四集、《与幼小者》(1918)、《不走字的钟表》(1918)、《生出的烦恼》(1918)与《压在石板下的杂草》(1918)也即将裒然成集。可见这一时期有岛灵感频至,思想活跃,激情涌荡,处于创作高潮期。

《有岛武郎著作集》第五集《迷路》卷头,作为题记,附惠特曼组诗Drum-Taps(《桴鼓集》)里英文诗Long,Too Long America(《久了,太久了,美国》,1865):

Long,too long America,

Traveling roads all even and peaceful you learn'd from joys and prosperity only,

But now,ah now to learn from crises of anguish,advancing,grappling with direst fate and recoiling not,

And now to conceive and show to the world what your children en-masse really are,

(For who except myself has yet conceiv'd what your children en-masse really are?)

長いあいだ、あまりにも長いあいだアメリカよ、

平坦きわまる平和な道をずっと旅してきたあなたは、ただ喜びと繁栄だけから学んできたが、

しかしいま、ああ、いまこそあなたは進み出て、このうえなく恐ろしい運命と四つに組み、いささかも怯むことなく、苦悶の叫びから学ばねばならぬ、

そしていまこそ肩を組み合うわが子供らのまことの価値を思いみて、それを世界に示さねばならぬ、

(あなたの子らの集団にそなわる真価をこれまでに思いみたのはわたしをおいて誰がいたか。)(『長いあいだ、あまりにも長いあいだアメリカよ』,鍋島能弘訳)

久了,太久了,美国,

你沿着完全平坦而和平的大路行走,只经历了繁华与欢乐,

可是现在,现在啊,要经历苦难的危机,前进,与最悲惨的命运搏斗,不能退缩,

现在要设想并且向世界显示你的儿女们这个集体究竟怎么样,

(因为除了我自己还有谁对你的全体儿女们做过这样的设想?)(李野光译)

《桴鼓集》以南北战争为主题,总体表现为忧国,号召人们为美国未来而战。《有岛武郎著作集》第五集,与作者美国留学体验相系,美国是有岛意惹情牵第二故乡与文学素材库。倘无留美洗濯磨淬体验,有岛的创作必呈另一种面貌。他总结游学收获与追求目标,大致如下:一、在充满希望的美国,学会了个性化思考;二、在美国,自己活得似自由儿童,促进了自我与思想的形成;三、尚待完成的任务是,实践滞后于理论,自己急需改造。第五集《迷路》表达了有岛留学历经彷徨的心旅历程。崇敬惠特曼的有岛,目的明确引用了这首诗。《迷路》是有岛“不信神宣言”与“向人回归宣言”,突出有岛留学期间对基督教的怀疑,描写有岛凝视弃教后的“裸形”自己,进而寻觅“纯一人生”出发点。

本多秋五云:“有岛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评论,其中都存在某种程度高调‘雄辩健笔体’……这或恐因有岛头脑‘易发热’。我有时想及基督教说教者语速飞快的风格。总之,这是观念家特有文体。”[2]有岛以大匠运斤魄力创作的《迷路》,明显流露如此特色。

二、《首途》中的“看护夫体验”与弃教意识

《迷路》的序篇《首途》,是日记体小说,素材取自有岛赴美翌年的1904 年7 月19 日至9 月16 日日记,即所谓《观想录》。表现在《首途》中,时间改为“自某年8 月14 日至9 月5 日”,从中选出断续十天日记,构成此作,诚示作者混乱凄惨的内心世界。因是,《首途》堪称“日记的扩大再生产”。富于人生重要意义的两个月,是有岛于哈弗福德学院卒业,赴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北郊贵格会派“朋友精神病院”(患者170 余人)当看护夫期间。《首途》带“看护夫日记”色彩,记述一个“离开了神的”日本青年真挚的自我反省。

《首途》登场人物有主人公“我”(A)、患者斯格特博士、副院长德拉姆博士、病院理士赫尔夫妇及其女儿伊蒂丝、一同打工的神学专业学生罗伯茨等。《首途》中9 月5 日部分,与有岛归国发表的《来自日记》(1908 年6 月10 日《文武会会报》)第七节相似,而《观想录》中无此内容。

《首途》开篇某年8 月14 日,晴。基督徒A作为爱的实践,自发地赴精神病院当看护夫。此日,A 忆己信教史,进行灵魂反省,其中与弃教相关的某些理念,尔后又写入著名长篇评论《爱是恣意夺取》。A 在病院即景生情,觉得“连掉在地板上的面包渣,都在窃窃私语:‘须思考人生无常!’”[3]目睹患者各种痛苦状态,A 因爱莫能助无可奈何而烦恼。A 回味当年抑肉扬灵,“弃恋爱,归基督”之苦涩,严肃反思形式信教并被赞为“教徒楷模”,而其实心里并不真信教,由此导致的尴尬与孤寂感。A 读但丁幻游文学形式叙事诗《神曲》中的《地狱篇》与《炼狱篇》,覃思不已。副院长德拉姆令A 担任医学博士斯格特专人看护夫。“斯格特这位绅士脸盘轮廓,某些地方令我有点想及大探险家利文斯通。往昔某时,我写过利文斯通小传,故对这位绅士感到特别亲切。”[4]由此,以A 看护斯格特的整个过程为主轴,深层叙写A 求索的人生哲学。

8 月17 日,天高气爽,病院里核桃树叶泛黄,始凋,攀爬病室外墙的英国葛蔓,叶呈葡萄叶般紫色,A 观之,叹流光迅速。A 照护斯格特,发现病院理士赫尔十四五岁女儿伊蒂丝朝气蓬勃,给气氛阴郁病院带来一道流动的光明,遂昵称伊“Lily”(百合花)。A 对豆蔻年华Lily 的爱,形似带宗教色彩,潜意识中近似男女之爱。《首途》中三次写神圣少女Lily,伊之美好形象,与《弗兰西斯的脸颊》中纯洁伐尼一脉相通。

8 月18 日,A 阅C 教授撰《歌德与内心生活》,知歌德与基督教的关系。8 月21 日,玉兔明如昼,A 采三朵百合花,一朵置于Lily 家门前台阶上。夤夜斯格特狂躁发作,A 与人配合,百般护理,终使他渐趋镇静,入梦乡。8 月23 日,倾盆大雨。斯格特晨起缄口不言,陷入古怪冥想。“博士忽然抬头,见我聚精会神阅但丁作品,自说自话般问道:‘加略人犹大将基督出卖给敌人,布鲁图①布鲁图(Brutus,前85—前42),古罗马共和制末期政治家,暗杀恺撒的首谋者。前49 年以来内乱中,布鲁图随庞培(Pompeius,前106—前48),反恺撒。前48 年爆发恺撒与庞培的大决战——法萨罗战役(Battle of Pharsalus),恺撒以少胜多,庞培败北,逃至埃及,9 月28 日被暗杀,恺撒成罗马独裁者。布鲁图得宽宥,被重用。为反独裁和恢复共和政体,公元前44 年3 月15 日,布鲁图与卡西乌(Cassius,?—前42)杀了恺撒。暗杀恺撒,但丁为何将犹大与布鲁图抛入地狱最底层?’我答:‘因他们出卖了最亲密的人吧?’”[5]夕暮,A 陪斯格特回病房,遇Lily,“俨然废园里仅有的一朵盛开的花,……她利落抬头,朝我与斯格特致以温柔微笑与点头礼,从我等身边走过。我冰冷阴郁紧闭的心,在此瞬间,温暖喜悦地跳动起来。”[6]尔后,顽固的感伤立刻又将A 心变得冰凉。8 月24 日,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午后,A 与斯格特在院中且走且谈心灵诸问题。博士向A 详述自己精神葛藤。

斯格特是大学副教授,后任开业医。弟在南方T 州勤勤恳恳经营农场,频寄钱接济经济拮据的斯格特,花萼相辉,天各一方,相互思念,暌违23 年未晤面。弟禀性和善,逢金秋五谷丰稔时,必来尺素,共享喜悦。三个月前,弟之友寄来缄札,笔及T 州遭雹灾,小麦绝收,引发经济恐慌,弟之银行破产,目下为重整农场与银行,疲于奔命。斯格特悔恨至极:当时自己应十万火急去见弟,安慰之,但弟素有克己心,来函叙事,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因此,斯格特没太在意,似飘风过耳。正为弟苦思良策之际,惊闻弟走投无路,自寻短见。斯格特椎心泣血,噬脐无及,陷入自责,患严重神经衰弱症。他求救教会,牧师就人之罪做出“预定说”①亦作“预定论”,基督教神学观认为,人是得到神的救赎,还是走向灭亡,预先已定。此论强调神的恩惠决定一切。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奥勒留·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与瑞士宗教改革家加尔文(Calvin,1509—1564),鼓吹这一理念。解释。基督教教义让残酷的罪孽意识之苗植根人心。是故,斯格特在恍惚中闻恶魔威胁:“你和该隐,永远都是被诅咒的灵魂。”于是,他精神崩溃。听罢告白,A 如置身无边暗夜中。

8 月29 日,阴。宿命论者斯格特絮絮叨叨净说车轱辘话:“驱走恶魔!”A 憧憬意志自由,憎将斯格特推入疯癫境地的牧师及其神学观,认定牧师以冷语杀人。同时,A 还知此处看护夫有的竟然暗中打骂患者。8 月31 日,时阴时晴,夜雨。A 睹松鼠小兔自由跑跳的阔庭与170 余位患者悲惨境遇(尤其颇有教养的斯格特),痛彻心髓,深感现实可怕。9 月2 日,降雨。此乃“我”看护夫生活结束日。②《首途》存在许多虚构成分,时间与实际日期不符。据有岛年谱,9 月16 日才是有岛看护夫生活结束日,9 月27 日惊悉斯格特博士自戕噩耗。尔后,赴哈佛大学课读。A 于凌晨做了一场妙处不传美梦,梦见《神曲》中的贝亚特丽丝,美梦净化A 心境。午后,A 将此间读过的但丁名著赠赫尔,遭直言不讳拒绝:“我的学生时代,若读莎士比亚作品,是仅次于饮酒的恶劣品性。君赠之书,极不适我书房。”闻此言,A 心里五味杂陈。自夤夜零时,A 值夜班,感慨不已之际,斯格特来了,夸赞A 是敬业看护夫,惜别甚哀。最后说:“A,你曾说过你是基督徒,临别我想赠作为基督徒的君一言,在君之生涯中,要注意一点恶也不可做。一旦做了,你的平和必一去不复返。无法赎罪。此事莫忘。”[7]听此言,A于静夜中,不知因恐怖、感激还是因事出突然,浑身战栗。

9 月5 日,旭日喷薄欲出前,列车奔驰白桦林中,“我”(A)眺窗外,淡淡上弦月望去显得距地球很近。此处,《首途》写出和谐自然之美:

东窗外,已望见旭日朦胧升起,透彻无边深蓝天空,夹杂微黄。稍红洁净鳞云,一动不动。地上林间与草丛里,却浮动着紫色夜影。苗秀小白桦,枝条扩张着小小心脏形叶片,静静从容并列站立着。淡黄、淡红、淡绿的秋叶,托着过重的瀼瀼露珠。一切显得十分安静。

何处还有比自然之变化更神速的现象?何处有不美的自然?一生中阅尽自然之美,看似并不太难,然而,自然在笑抑或在哭,一切到达和谐之极的瞬间,人在短暂一生中,能见到几次?今晨我见到的自然,是“到达和谐之极的瞬间”之美丽自然。我甚至带有一种被压倒感,全神贯注眺望窗外。但没过五分钟,眼看着西北天空涌来一簇浊云,达到完善之极的和谐,不堪一击,破碎了,自然在眼前又回归至平凡的自然。[8](笔者译)

A 从窗口转过脸,读晚报惊悉斯格特自寻短见,如晴天霹雳,心境由赏自然美急转直下,陷入沉痛,抆哀悼泪。看护夫体验,成有岛弃教一因。而《首途》中的基督徒A,因受宗教束缚,迄今过着有神无我的精神生活,A 悟及基督教将自己虚无化了,自己迄今廿余年人生,“活得宛似一棵无根草”。高原二郎骘曰:“有岛打工的精神病院,给予他何种影响?生活在‘社会恶’集聚地的精神异常者群体中,有岛护理的斯格特博士自杀,基督教国民的罪恶,这一切构成最大教训,令有岛憧憬基督教圈外的自由生活。”[9]有岛追求的,是不受“神”支配、有“意志绝对自由”的生活。《首途》结尾,A 反省自己首途,受到“血祭”的诅咒,或曰受到“血祭”的祝福,无论从何角度看,自己都被注入活力。“精神病院的两个月是做殉情之梦的两个月。我今后不可再像以往那样感伤,不可廉价地为己辩护,不可恐惧蹉跌。无论善恶美丑——我都要全力以赴地如实活下去。我须变得更自由,更严肃。”[10]有岛《惠特曼的一个断面》(1913),写己留美期间内心弃教一事。当有岛找回自我,进入有我的生活,其内心犹然困惑,难以抵达内心与外界统一的“一元调和的世界”。如此理想世界,在《首途》中确实出现过,即结尾处“我”离病院,坐列车上观赏窗外自然风光。这是一个达到完善的“调和的世界”,是有岛追求的象征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世界。可是,有岛又清醒看出,如此世界很难持久,故而出现如此描写:“但没过五分钟,眼看着西北天空涌来一簇浊云,达到完善之极的和谐,不堪一击,破碎了。”

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宫原晃一郎(1882~1945)①生于鹿儿岛市,龆年随父移居札幌,任《小樽新闻》(1894 年创立,1942 年并入《北海道新闻》)记者。1910 年托翁谢世,晃一郎去札幌丰平川旁访有岛,遂相识,撰《我的有岛武郎观》(1920)等。读《首途》初版本,对有岛直抒己见:作者与患者们的关系,略显冗漫漠然,成白圭之玷。对此,有岛于日记(1916 年3 月29 日)中反思此作得失,承认自己在深入患者生活方面,尚显肤浅。含虚构成分的《首途》,作为《迷路》的基础,自传因素浓厚。山田昭夫云:“A 是由‘灵’向‘肉’转化过程中彷徨的一个青年,他的‘孤独’与其说是精神孤独,不如说是肉体觉醒的孤独。《首途》主题,是名副其实的‘与神离别’的‘首途’。”[11]弃神首途的青年,欲靠自由意志动力,告别他律人生,追求自律人生。

三、《迷路》中的精神困惑与黎明

有岛将《迷路》与《黎明前的昏暗》二者合一,做正篇,计十九章。秉性纯真的日本留学生A,告别精神病院。两个月看护夫生活,令A 神色宛如刚出监狱的囚徒。9 月初,A 赴波士顿,过学生生活前,住进豪放不羁律师P 家,以当厨师为条件,免生活费。濑沼茂树《留学前后的有岛武郎》(下篇,1964 年12 月号《文学》)认为,此后的A,是有岛与友人阿部三四的二人混合体。

某日迟暮,P 归宅前,一个三十岁许少妇来P家,伊是P 夫人,现与P 分居。P 夫人与P 生一女玛格丽特,爱称“玛姬”。玛格丽特周六周日住父家。P 夫人为避P,求A 今后负责接送玛格丽特。P 夫人貌美,大高个,身段苗条,向A 挥发体臭淡香,有吸引异性的魅力。伊离去,A 争分夺秒敏捷削土豆皮,一展厨艺。

P 生于纽约,与妻新婚伊始,凿枘不入,拳中掿沙。女儿降生后,龃龉依旧。于纽约办分道扬镳手续甚难,故移居马萨诸塞州。此地夫妇分居三稔,法律允许破镜分钗。P 有情妇,刚交往三周。情妇逢周二必来P 家欢会三四小时。情妇来颠鸾倒凤之夜,A 受刺激,被诱出强烈性苦闷。A觉得按基督教规定,法律未判P 与妻分道扬镳,P不可另寻新欢。尔后,情妇来时,A 则出门,像活在罪恶回顾中的该隐,徘徊尚未开学的寂静大学校区,想起耽于奸淫的“抹大拉的马利亚”,回味精神病院里看护夫与看护妇于林间激情幽会场景。迄今人们皆赞A 是心虔志诚教徒,A 也自认当之无愧,如今反省,始悟其实不然。开学后,A 受L教授影响,关注社会问题。A 新来乍到此地刚过三周,人生地疏,便找到同胞熟人K(K 与P 相识),听社会主义者K 的演讲,内容是劳动问题等,颇感动。彷徨困惑的A,徘徊歧路,不知人生路如何走,陷入“迷路”状态,为虚无感所纠缠。A 认为人须不惧蹉跌,追求新生活。

漱石云:“爱,源于相逢。”冬季某周日夕暮,A 送玛格丽特回其母家。三个月前,A 始接玛格丽特。P 夫人与A 一来二去,结成非同寻常的男女关系。10 月初,周日黄昏,A 送玛格丽特回P 夫人家,P 夫人对血气方刚的A,目挑心招。她极溢女人魅力,P 厌此少妇,A 百思不解。相逢之际,夫人眼神不欲离开他,那双眼睛浓烈说明一周翘盼的焦急心情。她眼神穿透翩翩年少A 之弱点。A觉得置己肩头的少妇柔手带电,有魔力,刺激肉体急剧觉醒,怦然心动,面红耳热。如此这般,A受百般诱惑,终于性欲冲动失控,与P 夫人春风一度两快活。②1905 年6 月12 日始,有岛与阿部三四在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庄户E.S.达尼厄尔家打工,周工资四美元。此间,阿部三四色胆包天,与达尼厄尔家女子私情通,招是惹非,提前离去。有岛将此事件融入《迷路》。此仅是肉体耽乐,突出“灵肉二元”葛藤。P 选异邦人A 同住,旨在能保住他肉欲自由宣泄的秘密;P 夫人与孑然一身的A 畅行鱼水之欢,其理亦然,与外国人耽于风流,可保“丑事”不败露,不被到处传扬。“A 与P 夫人的关系,是恶魔式的爱。”[12]关于A 与P 夫人的秘通,本多秋五骘云:

不能排除有岛与P 夫人间确实存在恋爱关系。但我们若相信有岛于《利文斯通传》序言所云,他卅一岁前,即合卺前一直是童男这一说法,那么,P 夫人因有岛而怀孕生子,属于诗化虚构。[13](笔者译)

某周日晚九点许,A 由P 夫人处返至P 家,P为A 朗读惠特曼的《草叶集》(逢周日,P 必如此。有岛接触《草叶集》,始于此时)。此时,A 告白:“我与P 夫人结成了超过朋友的关系。”P 发雷霆之怒,执手枪威胁A。P 云:“有两支手枪,二人之间才可决斗。一支不够,算你侥幸。现在开始,你该知道你办何手续,再见!”[14]由此,A 别P,至K 寄居的B 教授家,与K 同住,“风流事件”向K 和盘托出,并致P 夫人书简云:绝交,对彼此皆好。A 与K 同住时期,日俄战争在持续。A读《泰晤士报》上的托尔斯泰《和平论》等,陷入沉思。受K 影响,A 发表于日本杂志上的思想过激论文惹祸,父断A 学资。为自食其力,A 给研究美术史的M 教授当助手。M 教授研究室里美术作品颇多,A 甚喜欢如此氛围。此间,A 爱上M教授长女、大学图书管理员茱莉娅,首次尝到青春欣喜,并对茱莉娅胞妹弗洛拉有好感。

P 夫人来信,称已身怀六甲。A 登时头脑一片空白,极绝望,想起斯格特博士临别忠告,觉己沦为P 夫人性冲动牺牲品。茱莉娅令A 幸福,并为A 暗示前行道路,A 觉得不可失去她,向她求爱,遭拒,因A 是东洋人。此时,A 尝到人种歧视的苦涩,觉得自己是茱莉娅的爱之玩具,自己真爱的是弗洛拉。在他人眼中,A 似“爱情乞丐”,其实,A 渴望在爱的世界里觅得人的真正生活质量。但在这个世界里,明显突出了人种歧视问题。“在看重人种的社会状况下,被歧视者的内心认定,在这样的偏见严重的社会,不戴人种有色眼镜,便看不清世间真相。……黄色人种被视为劣等人。”[15]尔后,A 在思想感情方面,与K 生龃龉,独赴波士顿郊外农场,从事体力劳动,反省自己对肉的执着。针对A 的精神病院体验与农场体验的意义,大里恭三郎指出:

A 肩负着确立新生活的课题,去精神病院与农场体验劳动。我们可以认为,对A 而言,精神病院与农场,分别是基督教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象征。在A 看来,精神病院仅是“牢狱”,而农场给他带来喜悦。这里,A 的社会主义思想问题与确立新生活理念,相互交叉。[16](笔者译)

在农场挥汗如雨劬劳期间,A 得知K 染肺结核,阽于归西,速去看望。K 住在寒酸简陋的C慈惠院,K 云:P 夫人现已离婚,正与W 去佛罗里达州进行新婚旅行;当初P 夫人为久与A 秘通,谎称怀孕。A 照护K,至次日K 辞世,并为K 通宵守灵,涵咀虚无,大梦初醒。西垣勤认为:“《迷路》是K 的原型金子喜一的挽歌。”[17]黎明前空气清寒,A 打冷战,徘徊棺前,自言自语:“黎明快点到来吧!”黎明前的昏暗,较夤夜之暗更暗。此刻,A 不知为K 悲伤,还是为己哀怅,吞下清泪,咬紧的口唇在颤抖。“黎明前的昏暗”,是A 内心世界的象征。

《迷路》由“A 与P 夫人的关系”“A 与茱莉娅及弗洛拉的关系”“A 与K 的关系”这三根支柱构成。《迷路》存在虚构。A 与家里绝交、A 与茱莉娅的感情葛藤等,属子虚乌有。A 的精神病院体验,俾他弃教,成“迷路”出发点。与P 同住,A 厌P恣意放纵肉欲,不赞美“性欲一边倒”,但肯定和谐协调的性欲对健康对艺术的积极意义,这一点与尼采的性欲观相同。A 与P 夫人春心荡漾交合后,A 悟及二人性欲关联,是“性欲一边倒”失衡的爱,是侧重于性欲宣泄。以故,A 当断则断,急流勇退,断绝令P 夫人神魂颠倒的交往。“这是A靠自由意志选定的‘迷路’拐点。然而,P 夫人怀孕的消息来了,此时,A 正沉溺于对茱莉娅的爱,这是‘迷路’第二个拐点。A 心中爱的利己主义在发挥作用,俾他建立‘自己正当化’理念。第二个拐点令A 的心趋于阴暗。”[18]茱莉娅玩弄了A 的心灵。《迷路》结尾,“迷路”有了出口,A 冲破了黎明前的昏暗。应当说,将A 领出迷路的向导,是惠特曼。P 令A 接触《草叶集》,惠特曼“灵肉一致一元论”俾有岛开悟:惠特曼《大路之歌》,歌颂自己旁若无人独步向前走在一元的人生大路上,自信满满。《大路之歌》奥旨,俾有岛深思,觉悟到“人主神从”的人生价值。《迷路》表现有岛精神生涯关键时期诸种困惑,描述有岛对漫漫人生路的上下求索,楬橥心理小说与思想小说特质。

《中央公论》发表《迷路》后,江口涣在《十一月的小说》认为,创作要素丰富,写出天涯孤独青年游子肉欲苦闷,以及接受新思想洗礼后精神出现的摇摆。学者认为,此作带有“观念小说”(主观先行,明示作者观念)特色。“尽管如此,在日本近代文学精细手法方面,尝试进行如此大规模观念之战,如此作家,有岛之前不曾有过。”[19]在探究有岛思想发展轨迹方面,《迷路》是一部意义重大的力作。赴美留学,令有岛出现本质性自我变革。《迷路》勾勒出有岛青春轨迹,与森鸥外《舞姬》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1920 年10 月23 日,有岛于赴北海道途中,写出短篇小说《卑怯者》①收入新潮社1920 年11 月23 日版《现代小说选集》。。此作突出作者性格倾向。山手町秋日某黄昏,登场人物“他”办事疾走间,见一群路上玩耍的儿童。路旁停一台送牛乳人力车,车上写有“精乳社”三字。一个被大伙排斥在外的约六岁幼童,倚人力车眺望快乐玩耍孩子们。无意识中碰开了车前门挂钩,三层架上牛乳瓶稀里哗啦掉落破碎,白液流淌一地。幼童欲关车门而不能。这一切,被“他”看在眼里。其他孩子赶来,认为幼童故意干坏事,纷纷骂之。“他”理解幼童此刻糟乱心情。车夫归来,“他”未能挺身而出为可怜幼童辩护,未能劝慰车夫,一言不发离去,遂心中痛骂窝窝囊囊的自己“是混蛋!是卑怯者!”想象孩子们此刻对受歧视儿童连踢带打的场面,“他”苦涩自责,心泣。《卑怯者》旨在揭示“他”对己性的批判。有岛一生常为“自己是卑怯者吧?是胆小者吧?是伪善者吧?”之类想法所折磨,他将如此心理,写入带寓意性的《卑怯者》。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性格明显带“实践者”色彩。其《学徒的神仙》(1920)标举这一特色。贵族院议员A,见小学徒仙吉因购寿司钱不够而受辱,其后一偶然机会,在尊重仙吉人格前提下,付诸行动,请他吃高级寿司。“然而,事后A 总有一种‘寂寞感’和‘罪恶感’,好似自己在背地里做了坏事。而仙吉却从此对A 抱一腔感恩之情,衷心地把A 敬奉为爱心博大的‘神仙’。”[20]针对《卑怯者》与《学徒的神仙》的特质鉴别,本多秋五示独到之见:

将《卑怯者》与《学徒的神仙》加以比较,两篇作品主人公乃至作者的性格差异,彰明较著:一个是“实践型性格”,一个是“非实践型性格”。…… 《卑怯者》主人公的内疚,是优柔寡断者的内疚;《学徒的神仙》的寂寞,是本能性的行动者的寂寞。[21](笔者译)

《卑怯者》代表有岛自我省察一个侧面,与此相比,学者评骘:“若说从《卑怯者》中可管窥‘收翼’姿势的作者,那么,从《迷路》中则可看到展翅飞翔状态的作者。”[22]《迷路》是多主题作品,“A 与斯格特相处出现的‘自由论’与‘决定论’的葛藤,与茱莉娅交往出现的恋爱与人种歧视问题,A 与K 的对照出现的现实与理想的对立,A 与P 夫人交往中的性欲问题,以日俄战争为背景突出的日本人的国际位置等。”[23]但《迷路》主旋律是表达有岛否定基督教,靠近社会主义。有岛在精神“迷路”上,寻求灵魂救济,最后终于抛弃了基督教,共鸣于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自己新的人生路。此后,有岛按自我意识行事,排除万难,将自家两座辽阔农场无偿赠给了贫苦农民,赢得举世闻名的“杰出的人道主义者”美誉。白桦派人道主义典型代表是有岛。如此人道主义精神影响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家小林多喜二,受白桦派人道主义影响,进而坚信社会主义。”[24]

猜你喜欢
格特迷路夫人
夫人与婆子
迷路
辛德勒名单(节选)
辛德勒名单(节选)①
愿你迷路到我身旁(一)
迷路别哭
潇水夫人
非洲首富丹格特:赌得大,赢得远
非洲首富丹格特:赌得大,赢得远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