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1-12-04 06:05:26福建省邵武第三中学郑菁树
亚太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学法知识点

福建省邵武第三中学 郑菁树

新时代要求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数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订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相应的问题,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形象,更加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化,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探究获得问题的答案。问题教学法与新课程中“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相契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此外,问题教学法还可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问题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学生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要想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明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或者“说教”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不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新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由此可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聆听状态。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学生无法建立数学思维,没有养成总结问题和归纳问题的好习惯,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进行自主思考,而是寻求教师帮助,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利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初中数学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升级和优化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采取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让学生可以真正热爱数学学科,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三、将问题教学法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经常采取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忽略了问题的设立,导致情境教学法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能。事实上,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数学教师要结合情境来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化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初中生的行为深受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督促学生不断进行自主预习,先让学生结合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知识框架整理,然后再对其进行细致化讲解。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问题情境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能,而且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与平行线及其判定有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判断平行线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内容自主思考如何判断平行线,再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信息技,通过图片的形式将平行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构成。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采取鼓励式教学,通过鼓励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主预习时间,但是预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归纳的过程。教师要高度重视问题情境教学法中设置问题的环节,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的教学方式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可以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去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主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展开对初中数学的学习。

(二)将问题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有机融合

教师可以将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教学法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教师进行小组划分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基础知识相对扎实的学生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的分配是希望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接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夯实基础知识,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教师要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要认真聆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尊重学生的讨论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小组成员通过分工负责,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并派代表在课堂中公布答案。小组合作教学与问题教学相融合,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展开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综合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来展开抽象概念的学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阅读与思考来探讨经纬度表示的地理位置,从而夯实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掌握,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坐标的方法简单地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练习。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并且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书本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内容。首先设置与学生以往学习相关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探讨方式去寻找问题答案,但是需要注意适度原则,过度延伸学生的学习内容,会给小组成员带来心理压力,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与问题教学法有机融合的教学思路。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学形式与问题教学法进行有机融合,可以给初中数学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展开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展开问题教学法

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设置与生活情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知识内容时,可以联系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来展开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通过系统化学习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归纳和总结,很多学生不注重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数学知识虽然相对零散,但是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将知识点进行串联,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将与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融入问题中,通过设问的形式不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识点,同时可以夯实学生的旧知识点,达到知识点之间的串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将生活问题引入初中数学课堂中来展开问题教学法,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是深入生活实际,为学生的学习建立良好的环境。

(四)问题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如果可以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在第一时间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在初中数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调。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将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此提出生活化问题。问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可以快速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得到快速集中,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比如,“圆”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从生活实际切入,将生活与“圆”相关的问题进行紧密融合,在导入环节中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圆,车的轮胎形状是圆形的、做饭的锅子是圆形的、饭碗是圆形的,大家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形’吗?”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给出了众多答案,此时教师进一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新课程内容——“圆”,这样的导入既达到了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又将生活与数学知识建立了联系,使学生对新课程学习充满了好奇心。

(五)利用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提出问题,无法满足能力教学目标,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冲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利用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同认知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产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比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可以设置如下认知冲突问题:“在课本中表述了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等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那么,如果有两个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是全等三角形呢?在什么情况下不是全等三角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也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且迫不及待地拿笔操作,通过自制探究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提出这样的认知冲突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实现学生自主理解、推敲、领悟,从中获取新知识,从而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要明确当前的教学情况,结合实际需求更新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增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化预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教学法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48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0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