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彩云,邰云鹏,周晓军,李建策,王美豪,杨运俊,曹国全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影像科,浙江 温州 325015
201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与医学影像学专业培养影像诊断医师不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熟练掌握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和操作技能。CT已成为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特别是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CT成为病例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依据[1-3]。当前诸多高校本科课程设置[4-5],将CT成像安排在《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等课程中,这种课程设置存在教学进度及内容不好衔接、同一知识点前后重复、深度不好掌握等问题。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尝试将CT成像进行课程整合,构建以设备为主线、以技能链为核 心[6-7]的模块化系统性授课。本文就CT成像课程整合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其他院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成像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学》[8]《医学影像成像理论》[9]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10]分门的课程设置,易导致知识链的脱节,缺乏“CT设备结构-CT成像理论-CT检查技术”间的有效衔接,未能实现以CT设备为主线的系统性教学效果。
1.1 三门课程自成一体,三者进度安排、授课内容衔接不够 《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 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大致按照X线-CT-MR-核医学的教学顺序授课,每门课程中都有一个CT章节,这样就割裂了CT成像中设备学、理论、检查技术学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建立“设备结构-成像理论-检查技术-临床应用”系统性的横向联系,不利于以CT设备为主线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有机统一,易出现以下问题:①在实际教学中由于X 线、CT、MR、核医学等在《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授课内容、学时不同,在时间维度往往很难平衡同一设备在三者的教学进度。例如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特殊成像方式,往往安排在《医学影像成像理论》 CT部分后半程,而灌注成像最早应用的颅脑部位则安排在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CT检查的第一位,这种安排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脑灌注临床应用时对灌注基本理论及成像数学模型不理解。②在授课内容的层面很难做到同一设备“设备学”“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学”三者的同向同行,同一知识点无法实现设备结构、理论和检查技术的闭环讲解。例如螺旋CT知识点包括设备结构组成、数据采集、成像方式等,现有的课程设置则在《医学影像设备学》中讲授螺旋CT结构,在《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中讲授螺旋CT成像方式与数据采集。
1.2 三门课程独立开课,教学活动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控 CT设备结构、CT成像理论、CT检查技术三者的教学内容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CT技能链为核心的三者有机统一,是各教研室在教学安排中需考虑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现有的教学模式是教研室根据教材中的CT章节分开授课,需《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三者相互配合协调。例如CT成像临床性能参数在上述三门课程中均不同程度涉及到,这些参数多而复杂,同时又直接影响CT成像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的统筹安排,不造成教学内容的脱节、重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现有的教学模式要完全做到各知识点的无缝衔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减少或者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注意授课内容衔接,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知识点讲授的深度及广度。
1.3 三门课程相对独立的授课模式与临床影像亚专业设置不对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的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专业设置包括CT技师、MR技师、DSA技师、乳腺技师、核医学技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工作满两年需参加对应岗位的能力考评。三门课程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与这种按照亚专业设置的考核体系未实现无缝对接,出现“教学-训练-考核”环节不连续。同时,本专业学生实习进行岗位轮转并上机实践操作培训,在带教教师的监督下,按本院技师同等要求统一排班,在普通放射科、CT、MR、DSA轮流当 班[11]。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不同设备各有专长的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也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课程体系与临床亚专业设置的对等问题。
针对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成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课程整合模式的尝试[6-7],而CT成像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其课程整合和教学情况颇具代表性。
2.1 CT成像相关内容教材的整合 教材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工具,是教学质量生成的要素之一,课程整合建设必须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 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中CT成像的教学内容以设备为主线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增加CT设备安装与维修、CT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CT对比剂等内容,体现CT技能链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结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CT成像》整合教材。以CT为主线依次编写《CT成像原理》(结合设备)、《CT的结构及性能参数》(结合安装与维修)、《CT的检查方法》(结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实现CT成像理论与CT设备结构的内容有机融合,CT设备结构与CT设备安装与维修实例相互融通,CT检查技术参数与CT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标准互相渗透,确实做到在教材的层面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促进“以设备为主线”“以技能链为核心”的系统教学,实现CT成像系统性模块化授课,以便于在教学活动中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学习提供理论保障及实践基础,同时又能减轻学生负担,确实做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横向对接、上下衔接,使教学内容承前启后、前后连贯,避免或减少知识脱节。
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后续的实践教学,着重体现“设备与理论结合”“理论与检查技术贯通”“检查技术与设备物尽其用”,强调不同型号CT设备特点。例如将“成像理论”的CT成像基本过程整合到“设备学”的CT扫描机基本结构中,同时结合CT成像基本知识进行阐述,最终将上述知识应用到“检查技术学”非螺旋CT扫描特点的总结归纳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依托不同品牌的知识整合小模块:普通CT、滑环CT、移动式CT、微型CT、单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双源CT、能谱CT等。
2.2 CT成像课堂教学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在CT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以典型案例为中心,引领学生进行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发散性自主式探究学习,注重以CT技能链为核心,充分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提升教学效果的广度和深度。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借鉴临床案例导向性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经验,整合附属医院设备资源,以国内外多种品牌具体型号CT设备为主线,例如以320排640层CT设备为主线,介绍多层螺旋CT成像原理、结构特点、临床应用特色,从原理特征、设备性能、维修保养、病患沟通、操作规范、成像特点、应急事件处理等知识,多方面同时兼顾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结合临床实际案例的情景模拟分析,例如新冠肺炎患者CT检查,融入感染防控、无菌操作、设备及场所消毒等内容,从而使课堂内容进一步贴合临床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技能及时满足快速发展的医学影像技术知识进展及岗位需求。
为了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在教学中增加“医患沟通”“学科前沿”“发展热点”等内容,紧贴临床实际,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注重学生医学人文修养的习惯养成,培养有温度、有素养的新时代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同时也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3 搭建CT成像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平台 为满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为让学生摆脱理论知识“虚无缥缈”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的平台建设。结合CT成像技术整合课程的特点,我们依托附属医院设备资源搭建以“CT技能链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依据整合教材中“设备、原理、成像技术”理论部分的整合内容,同步设计相应的实习见习技能实验,在内容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例如讲解冠状动脉CT造影,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时间分辨力的重要性,我们在设备结构滑环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心律现场调整机架转速,给学生展现提高时间分辨率对改善冠脉CTA图像质量的效果。依据学业进度、认知能力、实践技能水平构建“案例教学-实例实训-实地实习”多元活动载体,帮助学生依据各自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自主选择,包括实习导师负责制的学术课题研究、“泰山杯”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学生(本科)实践技能大赛、与台湾中山医学大学间的短期研修等。
2.4 建立整合课程动态教学效果考核标准 采用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有一定程度的缺陷,为此,建立了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效果考核标准,从理论教学阶段、见习教学阶段、实习教学阶段、毕业后工作阶段全方位的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合CT成像技术整合课程的特点,在过程性评价中注重“设备结构-成像理论-检查技术-临床应用”综合能力的评估,在理论教学阶段采用课间学生自评、互评、课后问卷等网络调查工具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检验;在见习教学阶段,采用日常带教教师课后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设备维护、常见检查操作、图像后处理、常见病例报告书写;在实习阶段采用一对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实训/实习专题报告评价、诊断医师图像质量评价等。在毕业后工作阶段对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不定期借助网络或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服务意识、工作能力进行调查,综合评价毕业生在临床工作、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绩。在以2018届和2019届共65名毕业学生为对象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针对其中从事CT岗位的56名毕业生采用临床实践能力、扫描技巧创新能力、新技术开发能力、辐射剂量优化能力等指标进行考核,各项指标用人单位评价优良率均达到90%,尤其是临床实践能力更是达到100%。整合课程的动态教学效果评价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诊断图像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患者评价几个方面形成无缝接轨的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全方位评价,评估学生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服务意识。
3.1 CT成像整合教材内容更新 目前我校《CT成像》整合教材已在2014至2016级本科教学中应用,通过整合课程研讨会、学生沟通会、网络问卷等形式的调查发现,现有的“以设备为主线”的CT教材整合内容仍无法满足设备快速更新换代的需求,为此,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在“教学-反馈-修订”这一过程中反复修改,使之更贴近临床实际,目前我们已经修订了第三版。对于前沿CT知识的更新需要授课教师从各种学术会议和临床实践中获得行业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其实对于前沿知识也不必过于强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更为重要,可以将新技术内容补充在课堂PPT中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2 师资力量建设 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将CT设备、CT成像理论、CT检查技术等全链条知识点熟悉掌握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如何将临床实际问题与CT成像协议优化巧妙结合,解决临床需求。这对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专项技能是一个考验,不只是单纯传授单门课程理论基础知识,更多的是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横向总结归纳,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新技术和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此,我校依托与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良好的校际关系,采用“走出去、迎进来”两手抓、“教师、学生共成长”的模式,就双方教师互访、师资培训、科研互助等方面进行相关合作交流,包括邀请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相关教师参与教材整合的研讨会议、邀请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短期的专题模块化授课等。同时又积极“走出去”学习,由相关负责人带队专业教师赴台湾参加师资培训,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学习本专业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
CT成像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围绕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以“CT设备为主线”进行了课程整合。通过整合教材编写、理论结合临床授课、实践平台搭建等工作,实现了CT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对CT成像全方位的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以CT成像整合课程为试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课程建设,经过三次修订优化,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学大纲,并逐步将成功的经验应用到本专业其他整合课程,另外也通过国内的各种学术会议交流平台积极向国内其他高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