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闽江学院附属中学 刘旭光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举国体育”越来越淡出舞台,体育项目传统学校的设立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优势的体现,它为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开展业余体育运动队训练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招生政策影响,难以招到素质和成绩俱佳的好苗子,一些特长生苗子进入学校后放弃了体育特长生的路径,选择了文化成绩,存在难以培养体育好苗子的问题。在家长普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家长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严重,认为孩子参加运动队训练会影响学习,如果不出成绩将来考不上大学,孩子就没有出路。面对这类问题,以学校体育特色建设为宗旨,将学校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教育领域,在强化学生身体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推动我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开展业余体育运动队训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调查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体育工作者思考,总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基础训练的设施条件未能满足训练需求。传统项目对体育设施要求较高,学校在体育教学设施上投入不足,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较小,学生参与户外体育活动存在一定限制。二是学校教练员的专业水准和素养不足,存在对项目规律、青训规律认识不足,训练方法、训练内容枯燥单一化等现象。三是训练时急功近利,一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追求效益,选材时过度注重运动成绩,训练功利性明显,往往采用“压榨式”训练,使得很有前途的苗子“昙花一现”。四是当前招生政策和竞赛制度不健全,运动员等级认定存在困难,影响运动员出路,出现“好苗子不在圈子里”的现象。
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不仅仅是学校环境、设施齐全,而是在于师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校园文化的认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建设体育特色学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领导相对而言比较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行政与硬件设施方面,能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助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色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根本所在,独特风格的教师是建设特色学校的重点,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师资培养上独具优势。由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学校在学生获奖、表彰、奖励方面都能给予宣传,让学生能感受到体育特长带来的荣誉和骄傲,为构建体育特色学校加码。再者,体育传统项目的体育教师经常与同行沟通、教研、互动,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有自己特有的运动队训练方法和训练理论,为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校特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阶段每一所学校办学的追求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要求的重要保障,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教学品位的重要举措。
理念是建设体育特色学校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在体育特色项目上具有充分的优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本身就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点,在学校理念、目标、课程上都具备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之余,积极开展体育专项技术基础训练,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树立育体、育心、育人的特色发展观,增强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形成以精带广、局部带领整体,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办学特色必须基于课程,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就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特色之所以“特”,是要解决“万人一书、千校一面”的问题,因此,开发和实施校本体育课程就成为体育特色学校的生命线。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从本校已有资源和基础出发,是一个长期教育实践的过程。建设学校体育特色,应注重打造独特性、趣味性、科学性、稳定性的校本体育课程,重点突出体育课、课外活动、群众体育、运训以及竞赛等校本特色,并在特色体育项目中融入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资源,打造校本特色体育项目课程,为学校体育课程做必要的延伸和补充。
要创办体育特色学校,需要有特色体育教师的引领,靠个别有特长的体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汲取新信息,完善知识体系,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教师奠定了素质和能力基础。在培训方面,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观摩、深造的机会,通过培训、积累、筛选、优化组合,打造一支体育水平高、素质强、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熟悉学校特色项目工作的体育教师队伍,以确保体育特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在教科研方面,可以成立体育传统项目课题小组,通过区域间教师联动、研讨、观摩、交流、编写体育特色项目校本教材,提高体育运动整体研究水平,营造良好的体育与文化环境,逐渐使学校的研究指向具有持续性、恒久性影响力的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应有相应的活动载体才能彰显体育特色课程,否则再好的特色也只能束之高阁。竞赛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驱动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赛增加学生对运动比赛的熟悉度,了解技能的掌握情况,检验运动水平,起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增进友谊的作用,也方便向专业队进行定向推荐;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体育特长生的加入。在组织竞赛之余,还应开展普及型的特色体育活动,学校可以依托体育社团,将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利用特色体育项目将师生联系到一起。通过开设课程、社团参与等方式,开展特色体育运动,拓展学生兴趣活动、技能养成、个性展示空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意识,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天赋、运动水平个体差异明显,学校在落实体育教学活动时,经常遇到多方阻碍,教学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因此,学校应本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打破传统单一的“满堂灌”、大班制体育模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学生设置不同生本体育特色内容,最大化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围绕体育教学、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地开展体育特色项目教学,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比如,通过设置与体育传统项目相适应的游戏类、竞赛类、休闲类体育项目,结合项目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而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项目类型和内容。但无论运动项目的设置还是组织形式选择上,都应与体育传统项目相结合,以此来创建别具一格的学校体育特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体育特色活动当中,奠定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阶段,竞技人才的培养是必需的,但对于目前中国体育来说,需要的不是强化竞技,而是全面均衡发展。不管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还是体育特色学校建设都要把竞赛训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三者有机结合,夯实校园体育文化基础,引入时尚流行的运动元素,构建体育活动平台,创新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内容,激活校园特色体育活动,形成独具风格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学校体育特色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成为体育教育工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