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阳 旦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部分,是华夏文化繁荣的见证,是发扬我们心有所依的文化自信的泉源,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比较细腻地捕捉文字里蕴含的内容,对于学习古典诗歌的能力也逐步增强。高中阶段学习古诗,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刻,更应该把握其中蕴含的语文核心素养。鉴于古诗文体的特殊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典型性,笔者结合古诗教学的基本特点,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高中古诗教学策略。
学习古诗,首先要培养语感,建立声情相依的感性体认。古诗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主,敏锐的语感往往能够让人在阅读古诗的那一刹那获得灵感。诵读是品味诗歌最基础的步骤之一,诵读需要注意质量。从古体诗角度来说,五言诗节奏一般可以划分为“二三式”,七言诗节奏一般可以划分为“二二三式”。近体诗由于讲究格律对仗,则要求读者更加注重节奏的把握。在诵读的过程中,声音和词语不是割裂开来的,古诗里的意象词汇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其中“杜鹃”从音节上是低沉的,对后面的“哀”字具有造势的作用。这类古诗读多了,我们在心里自然会建构一种形象。
诵读要感知声与情之间的关系,做到声情相依的感性体认。例如,李勇老师在讲授曹操的《短歌行》的时候,在课堂中利用打拍子吟唱,击鼓而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情感与声音的交融。这从声与情的角度对古诗鉴赏的意象分析做了补充,为古诗课堂的语感培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课堂教学范式。
教师教学要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整个古诗课堂才会是一场“声音盛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让人深有感触,主持人信手拈来的诗意语言、精准而又深入人心的点评,无不让人感叹与痴迷其中。我们通常注意学生语用知识的积累,却忽略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有一个好的用语习惯,尤其是古典诗歌教学中能够“以诗解诗”,能让学生徜徉在古典文化的殿堂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咀嚼炼字,培养厚实的语用知识储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学科,学生在开启语文课堂的学习时,并不是空白如一张白纸,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在进入课堂之后,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知识性的疏导,并且做好学习补充。高中古诗课堂常规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法有知识导图法、知识迁移法、自主归纳整理法等。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教学要求学生揣摩古诗当中的用词,品味其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学生具体采用的方法可以是比较法,比如支玉恒老师在讲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时,就将其与“照”“射”两个动词相比较,让学生仔细体会三个词在力度上的差别,从而对诗歌柔美的意境和诗人遣词用语的准确、精妙产生深刻感知。
古诗里面需要的思维跟想象力是息息相关的,古诗里面缤纷的词汇、多元的意象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境,这都需要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化抽象为具体,在文字中寻找妙趣横生的意蕴。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打开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空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求教师“举一”,学生能够“反三”,这实际上就是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与知识传授相对应的教学,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启发式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联系生活实际。如最近的“网红”物理老师李永乐,他凭借自己风趣幽默、接地气的讲课风格风靡全国,用一些通俗的例子与科学严谨的物理课堂联系在一起,让原本理论性强的物理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事实证明,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也可以改变课堂提问方式,连接古诗与学生的现代体验。郑桂华教授指出,当前诗歌教学内容主要是阅读理解与判断,即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至于这首诗跟“我”有什么关系、跟今天有什么关系,则全然不顾。针对郑桂华教授提出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提问的方式,连接古诗与学生的现代体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普遍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是“美”的精华浓缩所在。如何去除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立足文本,揣摩文辞的古典美。古诗的文字经过不断锤炼,有许多生动优美的词语。古诗多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瑰丽的词汇连缀也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如必修教材三选的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似梦非梦,迷蒙中却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美感。品读文字,一定要像品茶一样细细啜饮,不能像“蜻蜓点水”一样稍纵即逝。中国的古诗跟山水画一样,喜欢“留白”,给人一种别样的兴味。品读画面感之余,教师应该有意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寻求古诗画面背后意犹未尽的东西。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样一个孤寂寒冷的季节里,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一个穿着蓑衣的老翁竟然不怕雪大,茫茫的天地,似乎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看似宁静安详的画面,背后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推敲涵泳古诗,提升审美品质,以跨学科的视野,来推敲涵泳古诗的美。一首古诗就是一部经典,而经典永不过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读方向,它可以是历史的、数学的、生物的、地理的、美学的,等等。在创作中沉淀审美开展古诗阅读活动,碰撞古诗经典之美。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可以是知识,但是终极点却在于行动。审美的终极点也在于对美的创造,对古诗之美进行再现,让自己的文字充满古典气息,同时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元素,构筑一种别样的生机。
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古诗的人文内涵,如读《诗经》,我们在现实主义的海洋里畅游,仿佛看到先秦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告诉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当前国泰民安的生活;读李白的《将进酒》,在豪放恣意中感慨,古代文人那份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尊贵和自信,指导我们生活上的欣欣向荣;读陶渊明的《饮酒》,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求心灵上的蕴藉。
教师可进行文化苏醒式教学。文化苏醒式教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尊重古诗词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意识,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朗诵和学习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启迪与活跃,如果本身不具备激发性与主动性,谈何去激发、唤醒沉睡的人?只有生命才能创造生命。
地方文化资源的积极运用。华夏土地上,人类精神文明历经千万年,每个地方都有值得推崇的文化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借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以永州高中古诗教学为例,我们可以探寻先哲的痕迹,柳宗元曾经在永州这块地方做过地方长官,“永州八记”是永州地区的八个景点,他写的《永州八记》成为地方文学典籍的代表。因此,我们在学习柳宗元诗歌的时候,不妨也带领学生去那些文人游经的地方,伴随着他的足迹,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吟诵他当年在永州写下的古诗。带领学生去采风,通过风土人情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感悟古诗里蕴含的人文精神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