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粉
2001年,我进入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20年。20年间,我已由最初不自信的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叹岁月流逝的同时,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好的团队对一名教师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学校教师团队的助推之下,我不断地否定自我、重建自我,不断寻找学科教学中的智慧,实现专业生涯的一次次超越。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无比幸运的,刚参加工作就进入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学校的英语特色教学在淮安市首屈一指,学习的机会要比别人多得多。更幸运的是,适逢学校“青蓝工程”全面展开,学校安排我与江苏省特级教师施延霞老师结为师徒。施老师是淮安市唯一的小学英语特级教师,她每天指导我的教学,这是多么大的一份幸运啊!正是这样的一份幸运开启了我专业成长的大门。
2003年,我刚休完产假回学校上班,就接到了上一节市级观摩课的任务。从没上过公开课的我严重缺乏信心。师傅鼓励我:“你现在做了妈妈,上课会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一次公开教学的收获可以超过一两年的日常积累。别怕,有我们呢!”她带领几名骨干教师亲自帮我备课,一一细化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处理,不断肯定我的进步,给我信心和力量。那次的公开课展示,我的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肯定。从此,公开课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让我在摸爬滚打中夯实了专业基本功,让我在备课、磨课、展示中快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2005年我荣获江苏省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3年我又荣获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在学校的关怀、名师的引领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在学校这片丰饶的土壤上快速成长起来。我经常观摩名师的课堂,学习并模仿名师的课堂技巧和过渡语言,深刻地感受名师课堂教学的魅力。通过一次次公开课的经历,我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理解英语学科本质,把握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寻找英语学科本身的智慧。
公开课的展示让我在淮安市的小学英语教学领域崭露头角,我不断接到外出做专题讲座的邀请。我开始感受到压力,发现自己理论高度不够,不会总结提炼,总是不能将心中所想很好地表达出来。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些年我忙着公开课教学,书读得太少,理论积累严重不足。我开始忘我地读起书来,幸运的是学校的“教师精品书库”每年都为教师购买许多不同类别的图书。我开始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洛克的《教育漫话》,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些专业书籍充实了我,让我更有底气面对学生、面对教育教学。从课堂的整体设计到细节打磨,从精心预设到精彩生成,我理解了学科本身,我的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有趣,更受学生喜爱。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中。在一本本书籍中,我看到了教育理论真正的意义与不朽的生命力,我明白了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不是平行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我试着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融通起来。课堂研究与专业阅读的双驱动下,我走出了只关注课堂教学的误区。跟随着一本本书籍,我寻找到了英语学科的智慧。
读书教会我反思,尤其是读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教育、解决问题的专业书籍。学校为每位市学科带头人推荐了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三部曲”——《读懂课堂》《课堂研究》《课堂转型》,张建校长还要求每位市学科带头人要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最初我对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从内心感到排斥,认为这是名师大家才需要做的,但是当我细细地品读这三本书(质疑、批注、反思,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生,记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之后,我明白了教学主张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它蕴含着我们对教育、对课堂的理解、信念、情感和态度。
从书中我知道了教师的根要扎在课堂,只有深深扎根课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和可能。于是我对自己的多个课例进行反复锤炼,最终形成了5个典型课例;我和团队同事们一起研究,在我校原本“开放、探究”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活动态”小学英语教学主张,主张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场域,让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会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倾听分享。于是,我的课堂变了,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代言人”,每一个活动我都适时地点拨、激励和推进。我不仅把学生看作主体,还把他们看作教学资源的来源,及时去关注和研究他们在课堂中的生成。不断的反思让我明白,英语学科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中,更体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学科育人上。
作为一名教师,我心甘情愿而又幸福地做着这一切,在学校的关怀和助推下,不断地挑战自己,挑战自我薄弱之处。从只关注课堂教学技巧到以读书推动课堂改进,再到通过反思转变课堂,我不断寻求英语学科中的智慧,一步步从优秀迈向卓越,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尊严,过上美好而有意义的学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