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 李春芳
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学科,对中学生的爱国教育和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其核心素养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可以简单总结为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三个基本点”为培养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成为本学科的主要任务,同时新的教材知识系统需要配合新的教学思路,教师要更加强调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对于道德素质形成的价值。因此,如何让教学新思路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更具有挑战,也更有必要。“关爱他人”一课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对教育学生有博大的胸怀、理智的善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的目标应该重点强调情感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以这节课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新思路。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对教材理论的认可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多列举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情境和案例,通过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人生。但是,具体教学中要依托教材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活动主题,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生活经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活动要以问题、留白、邀请等形式引入教材内容,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课堂内容,一起讨论、解决实践任务,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要重视搭建交流平台,善用交流平台激励学生“回望”生活经历,建立与自我的联系,再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课堂知识展开思考,充分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高效完成知识的学习。本节课非常注重在实践中对关爱的感悟和落实,例如课程第一部分就是发现生活中的关爱,要调动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记录能力。两个小组去养老院和福利院送爱心,包括课程最后布置实践作业,时时对恩环小朋友提供或物质或精神层次的关爱,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并实现知行合一。包括对恩环的轻松筹案例的解读,也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情境。但是教师没有停留在分析阶段,而是以自身的一个捐款举动来给学生做指引,通过教师一步步仔细辨别,给学生展示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策略,辨别真伪,从而让自己的爱心真正发挥用处而不是被有心之人利用。总而言之,这节课不仅要学生意识到关爱的重要性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教会学生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做出关爱之举,用爱心温暖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成长、学会生活。日常教学中,为取得相对高效的教学效果,要注意对学生学情展开分析。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时,要准确识别学生知识能力,综合分析每一位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再采取梯度教学,以科学点拨不同层次学生。同时,学情分析中要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认知倾向,辨别学生对教学资源、课堂任务等感知的不同,精心设计丰富的课堂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另外,要在学情分析中着重调研学生动机兴趣,以打造灵性课堂。对学生情况进行精准把握,分配与之能力相符的学习任务,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步提升学生对本学科的好感度,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教师在上课之前,可根据学生水平将其大致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学习能力较强的人作为组长。例如,对于学困生较多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发现关爱,无处不在”,让他们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关爱的瞬间,并通过照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推选出上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人员。这部分学生学习容易受挫,而这项任务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并且能够带动这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展示完毕后,教师要及时通过语言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对第一小组的展示,笔者是这样评价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关爱,我们缺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第一小组从家庭和社会当中去发现关爱瞬间,让我们知道了关爱无处不在,非常细心认真,小佳同学台风沉稳,语言流利,让我们看到了第一小组的用心。请大家伸出大拇指,为这一小组点个赞。”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给这两个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感悟关爱,利人利己”。这两个小组的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分别进入养老院和福利院实施关爱之举,他们自己联系实践地点、规划路线、确定活动内容、总结实践报告以及进行成果展示和感悟分析。这个学习任务比较立体全面,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锻炼意义更大。展示分析完成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同学们是初中生,享受着全社会的关爱和呵护,但我们班有两个小组,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关爱着别人。他们的报告非常完整,让我们仿佛也亲身经历了这次公益活动,来让我们为他们的展示再次鼓励一下。”第三个实践任务难度中等,属于课后训练,需要带着全班同学的祝福去探望生病的恩环小朋友,这个任务安排的是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小组,他们积极性高,主动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大可能圆满完成任务,实现对恩环的鼓励。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分层次安排,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了学习效率的实现。
传统教学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难以促进学生情感升华。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采取探究式教学,基于探究式教学方法,走进学生内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探究活动,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展开专题探究,一起探讨与交流相关问题。基于此,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将得到较好锻炼。对探究话题进行设计时,要尽量贴近日常生活,以便学生主动分析与探究。例如,本节课为了避免课堂形式化,加大深度和思维空间,在前面三个小组展示完以后,针对全体学生提出了以下思考问题,进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1)在你关爱帮助别人时,你有关注到对方的神情或者心情吗?(2)你是通过哪些细节观察到的?(3)你有没有感受到你的关爱行为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产生了什么效应?(4)在你关心或帮助别人后,你觉得你和对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吗?(5)帮助别人后,你有什么感受?
经过学生的讨论学习,师生一起总结出关爱的作用,教师进一步总结提升:“由此可见,关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可以让人与人走得更近、社会更团结、自己更幸福。”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展示课件)对他人:传递温暖,维系友好;对社会:促进和谐,推动进步;对自己:感受价值,收获幸福。”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的关爱,都有它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爱,利人利己。”给他人感动,给社会传播正能量,特别是在当下的社会,尤其需要这种互帮互助的关爱风尚,能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在对恩环轻松筹事例的分析中,学生同时进行了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教师、家人对捐款一事的不同态度进行谈论分析。具体设置如下:“爸爸:你又不认识他,跟你有什么关系?不要捐。妈妈:人家目标50 万,你捐个10 元20 元的有什么用?不要捐。小侄女:你们想得太复杂,反正我看到求助的都会帮他们,要捐。请前后桌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你们如何看待这三种观点?”
三种观点非常常见,极容易引起共鸣,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上课过程中,学生对这三种观点谈论热烈,各抒己见,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师的归纳总结提升进行了铺垫。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分析总结如下:“爸爸:事不关己,没有善心,应该拒绝冷漠,心怀友善;妈妈:能力不够就不做,应该贵在有心,尽己所能;小侄女:心地善良,但缺乏判断力,应该友善理智,讲究策略。”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教师针对恩环的案例,首先进一步审查疾病资料,根据实名认证的人的评论来判断真伪,这是在讲究策略,然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捐款两百元并写了一句话给予鼓励,这分别是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帮助。教师的行为示范形象具体地给予了学生指引,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欲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对打造未来合格的社会建设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科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时代担当,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课堂互动中生成,在情境体验中升华,在实践活动中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