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芷瑜,郭宇航
(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向休闲娱乐度假、观光游览综合性转型,度假旅游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方式。与城镇日益狭小与拥挤的生活空间相比,乡村被重新定义并且赋予诸多新的色彩,记忆中小桥流水的乡村生活就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度假生活。城里人愿意且有条件到乡村来度过一段宁静的时光,乡村的自然景观、风土民情为民宿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民宿促进了以乡村生态、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并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一到节假日,景区的民宿都比较火爆,旅游民宿作为一种非标住宿形式的新业态,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求个性化出游体验的旅游者青睐。它以其个性化、亲和力的服务,独特的人文情怀、舒适的居住环境,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乡村旅游业能带动乡村产业及乡村经济发展,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由于乡村比较落后,在运营管理、政策制度等方面制约了中国旅游民宿的发展,使乡村旅游丰富内涵的表达受到限制。乡村旅游应注重环境保护,发挥当地文化特色,认真挖掘本地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基础设施等,实现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乡村旅游+民宿”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从“乡村旅游+民宿”的内涵着手,对其存在的问题、价值和发展前景作简要的分析。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为载体,为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场所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作为旅游吸引物,重要特征是以体验民宿和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如今乡村旅游在多元需求中成长,已超越传统农家乐形式,向着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因此,促进了特色民宿、文化体验、主题研学等项目的开发。
民宿产生于乡村,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民宿主人利用当地闲置资源参与接待,将住宅直接改造成供旅游者居住和餐饮的场所,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特色的载体。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与民宿主人同吃同住,游客通过与民宿主人聊天,了解更多的当地趣闻,可以获得一个难忘的旅途感受。因此,在乡村旅游中民宿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我国民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孕育出不同特色、不同内容的民宿产品,创新形成了亲子民宿、康养民宿和研学民宿等多种新业态,以满足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民宿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了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为人们提供休闲、度假、探亲、购物等旅游需求。”[1]
第一,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不断加大,都向往乡村的宁静。旅游民宿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所,满足其心理需求,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改善乡村地区的封闭状态,有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2]发展乡村旅游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又能带动乡村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极大意义。
第三,提高乡村地区资源有效利用率。我国幅员广阔的乡村地区有丰富的农业和人文旅游景观资源,这些资源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会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第四,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发展。民宿的发展依托于良好的生态与人文环境,不仅要提升民宿的环境质量,还要改善乡村面貌,健全配套的设施,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有利于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民宿在规划设计中,体现民俗及传统文化,旅行者与民宿主人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综合素质。
第六,有利于实现乡村富裕。农民工返乡从事民宿旅游业的开发,可以给其带来经济收益,实现共同富裕,并解决乡村劳动力和房屋闲置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民宿”快速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一,民宿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民宿主人素质、服务接待水平均不高。“目前大多数民宿装修比较简陋,卫生条件差,配备较少的生活用品,配套设施条件较为一般,而且民宿位置较为分散,并不适合游客居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不利于游客乡村自驾游。”[3]
第二,缺乏合理规划管理,政府监管不到位,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中国乡村民宿比较分散,大部分民宿是村民自发运营,处于自发性、粗放式的发展状态,国家在民宿的规范化发展方面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致使游客、民宿经营者和其他村民的权益和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民宿比较分散,不利于政府的统一管理,甚至会引起行业的不正当竞争,阻碍了“乡村旅游+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经济条件薄弱,乡村产业结构单一,旅游产品功能不全、缺乏特色,民宿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因城乡差距较大,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均来自城市,乡村条件不能满足城市游客需求。“农家乐主要包括食、住、行、游、购、娱,易于结合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现实发展中农家乐却仅停留在传统旅游项目采摘、观光麻将、棋牌、浴足上,旅游景点仅仅满足旅游者观光、农村风味餐饮、农家住宿等,单纯发展旅游业,产品结构单一,没有产生循环效应,失去了乡村旅游本身的特色,使农村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导致民宿的发展也遭到了极大的限制。”[4]
第四,环境污染严重。许多游客都是自驾来乡村旅游,汽车尾气污染环境;游客随身携带大量的塑料袋用来装食物和生活用品,使用后随意丢弃,造成“白色污染”;旅游地居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漠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
第五,专业人才缺乏。我国目前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服务人员主要都是当地村民,缺乏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人才,服务水平低下。多数旅游景区缺乏既懂景区规划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旅游发展的这些“瓶颈”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乡村生活、生态环境不利于民宿可持续发展。“乡村的社会生活比较纯朴,生活环境较为落后,缺乏相关基础设施、村容村貌较差。”[5]很多游客表示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但乡村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下,渐渐牺牲了生态环境,村民难以维持卫生的乡村环境,很多民宿难以获得‘回头客’,非常不利于民宿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是农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和民宿的可持续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具有积极作用。”[6]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将旅游、自然、文化融为一个整体。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地区展现出自身的特色,特别是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这种微弱的平衡。旅游发展应当循序渐进,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面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民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些可持续发展建议。
第一,建设并完善民宿配套设施,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合理开发“乡村旅游+民宿”项目,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准确掌握旅游业发展状况,了解游客的消费心理和需求,突出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制订合理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盲目投资和开发等现象,保障“乡村旅游+民宿”的正常、有序并科学发展。
第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增加农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乡村经济大多以种植业为主,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特色产品的销售,为与其相关的产业发展提供机会,同时带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第三,做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在发展乡村旅游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乡村生态资源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现状,要提前做好预防、保护措施。其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努力保持乡间原有的宁静、和谐的人地关系”,[7]及时有效地处理旅游垃圾,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最后,在民宿发展中不要太过“商业化”,建设乡村旅游的相关配套设施要避免破坏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在民宿发展中,应将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融入到民宿的设计中,以利于实现乡风文明的高效传播,进一步推动民宿的发展。
第四,加强旅游民宿人员素质培养,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社会必须积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要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方面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高素质、见闻广博的村庄氛围将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增强游客的回购意愿,进一步推动民宿的发展。”[8]
总之,中国的乡村地区拥有最具旅游价值的广阔资源。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拓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丰富,曾经看似遥远的乡村,带着美好的质朴纯真,越来越多地回到大众视野。乡村民宿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接待设施,也必然会不断地创新,并以最优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民宿经济的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改造和建设的继续,成为广大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点燃了乡村文明进步的火种,照亮了乡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光明之路。民宿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希望,乡村可为民宿合法、合规、绿色、文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最终实现我们的初心和愿望——让所有的乡村都靓起来,让所有的农民都富起来,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