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怡
(白城师范学院 图书馆,吉林 白城 137000)
新时期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特点,而高校图书馆是传播文化知识、弘扬文化精髓的重要阵地,因此,务必要遵循时代发展脉络,深入了解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实现图书馆功能转化和创新,打造新型的学科服务模式,进而最大程度地展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1]
作为一种新颖的服务模式,学科服务带有自动化特点,以读者为核心,要求学科馆员参与其中,与读者共同阅读、理解和研究图书信息,进而掌握读者需求,针对性优化服务,为读者传递更为系统化的信息资源。总之,学科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管理服务,而是带有个性化特点的新型服务模式,学科服务的特点体现于两个层面:一是主动服务。在以往的图书馆中,图书馆服务局限于馆内有限的场景中,只有进入馆内,读者才可真切地体验到图书馆的服务,而学科服务模式的构建,则可解决这一落后问题,图书馆服务场景开始拓宽至馆外,工作人员可主动咨询读者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为读者打造更加精确化的服务内容。二是深度服务。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以图书管理为核心,只需详细进行信息记录,即可达成管理工作目的。而在学科服务模式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内容更具层次性,学科馆员首先要主动了解读者需求,然后再为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深度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科研知识体系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2]
现阶段,网络在线阅读、Pad 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为主要形式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成为主流,开辟了新时代线上阅读新领域,且在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的场所,是高校师生的文献情报中心,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也面临着服务形式与模式改革的迫切形势,并且高校师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以及纵深化的服务需求,均推动着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因此,无论从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与本质特征角度还是服务内容、对象、方式角度,都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图书馆功能,从而使得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的原因是多元的。
第一,电子资源的兴起,是推动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的重要力量。在新媒体发展阶段,信息和知识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正由实体向虚拟、静态向动态过渡。作为新时期信息和知识的关键载体,电子资源凭借着其具备的方便、快捷优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同时,也使公众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渠道有所变化。基于此,高校亟需与时俱进,调整资源建设结构,在持续平稳订购纸质文化知识载体的同时,加大新兴电子资源的建设,以期和读者需求相契合。
第二,读者需求出现变化,也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转化。[3]众所周知,在高校图书馆内,存有大量免费开放图书资源,而近几年间,读者通过互联网从高校图书馆免费下载此类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随着互联网免费开放资源体系的日趋完善,高校图书馆馆内实体的期刊、文献等的借阅量呈现下降趋势。可见,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读者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设备获取相关文献资料,因而,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功能受到了挑战。
第三,从高校图书馆内部来看,服务理念有所变化,直接推动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转化。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高校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关键阵地,图书馆对高校文化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人们过于关注图书馆本身存在的空间意义和信息资源集散的功能,却忽视了其在文化交流和教育方面的功能。在信息理念、文化育人思想和环境育人思想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在关注“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突出“人”,并对自身的核心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愈发关注有效文化氛围的构建。[4]
第四,高校图书馆传统功能的不断弱化,要求图书馆要挖掘新功能,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提到图书馆,“图书借阅”一词就会浮现于人们的脑海中,长期以来,图书借阅都是图书馆的重要功能,但在信息网络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功能正不断被削弱,借阅图书的读者数量也逐年下降,这和图书馆一座难求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应明确在新的发展阶段,读者对图书馆的实体空间需求缩小而对虚拟空间需求正显著上升,故应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5]
从学科服务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文献传递、文献借阅和信息提供等层面,主要服务目标是为了帮助读者快速获取信息,进而实现对信息的综合利用。学科服务以特定学科为基础,按照学科特点和规律,组织和整理资源,便于读者更好地利用。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落实传统的图书借阅、电子资源管理、参考咨询等工作,还需拓宽服务范畴,做好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分析和加工工作,构建学科服务新模式。本环节从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化的原因和特点出发,结合信息技术,探索学科服务模式构建路径。
高校图书馆要达成学科服务模式构建目标,需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资源采集范围。[6]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以互联网知识资源的利用为目标,落实重组和加工工作,使互联网知识能够为己所用。同时,还可建设数据库资源,整合各种类型的知识资源,最终达成统一检索目标,为读者提供便捷化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要从教科研需求出发,自主开发知识体系,并关注重点学科、课题等,收集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
第一,高校可构建移动图书馆,整合所有的馆藏资源,开发简洁的搜索引擎,读者只需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一站式检索操作,即可免费获得图书馆开放的文献资源。同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构建阅读导航,为读者提供更具体的阅读资源。另外,利用移动图书馆,还能发布最新的学术会议实践内容和成果等。而且,移动图书馆还可结合高校科研人员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博客,读者只需进入博客空间,即可掌握对应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第二,打造定题跟踪服务。以专家和科研人员为对象,构建学科导航系统,囊括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全部阶段的知识内容,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最新的研究动态信息。第三,打造阅读内容推送功能。高校图书馆需分析读者阅读需求,提供针对性推送服务,帮助读者进一步升华和沉淀自身知识。[7]从整体上看,内容推送包括需求分析、内容整合和信息推送三个层面,故需基于读者间需求的差异性,构建研究活动,同时结合读者资料,推送相关信息,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依托邮件、网站、博客和平台等渠道,宣传学科服务活动。
高校图书馆可以以微博和微信为依托,实现对各种类型学术交流信息的展示,例如:会议、竞赛和展览活动等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受众提供详细的指南。同时,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打造读者圈,整合需求相似的读者,形成互动社群,构建各种专业学科、兴趣爱好等交流活动群,为读者提供交流机会和空间。基于教学平台,教师也可自主照相、录像,交流教学信息,就不同教学实践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探索教学实践的改进策略;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8]
自学生入学开始,高校即可将学科服务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可以组织新生入馆教育活动,推行私人图书管理员制度,学科管理人员可基于学生填写的信息,主动与新生联系,为学生提供学科服务,可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推送各项培训课程的时间安排,也可为学生展示有价值的学习技巧;或利用图书馆的海量信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增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结合学生计算机等科目学习的信息检索等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具体操作提供平台,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的文献检索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处理运用能力;掌握辨别信息真实性的技巧,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便在海量信息中能够及时识别可靠信息并提升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引导大学生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加强自我学习,实现自我增值。同时,学科管理人员也可注册公众号,汇集最新的展览信息,当然,也可整合学生作品,展示学生创意成果。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与相关领域合作,构建专题展览活动,延伸图书馆空间。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愈发明显地在我国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转化自身功能,构建新型的学科服务模式。文章对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转化和学科服务模式的构建展开探讨,旨在为后续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参照,进而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