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部分,本文从分析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的现状入手,有的放矢地研究对策建议,尝试从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拓展高校互联网安全教学平台探讨自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意识;机遇挑战;现状;对策建议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悄然发生着改变,有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互联网带来的急剧变化为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的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自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现状进行了解,并且有的放矢地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
一、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群体更是深度融入互联网。笔者于2020年9月中下旬在“腾讯问卷”平台上,向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了关于“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的调查问卷”。
这次问卷调查是在线上进行,调查对象只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完成问卷。结果显示,只有4%的问卷是在桌面设备上进行的,其余96%的调查对象是通过移动设备完成问卷的。看来,移动设备终端远远超过了对桌面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幅度,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成为了手机网民。考虑到网上问卷的简便易行,如占用调查对象过多时间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故而此次问卷调查一共设计了24个问题,基本为单选。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份调查问卷的平均完成时间为3分15秒,平均一个问题用时约9秒,这样的完成时间可以说是非常高效的。那么这么短的时间完成问卷是否会遭遇大学生的“注水”式回答呢?笔者认为不会。原因在于:首先,这次调查问卷题目设计得比较直截了当,不需要调查对象反复思量,所以从题干的内容设置来看,这个平均完成时间是符合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答题速度的。其次,从随机选取和最终问卷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在完成这些题目时,没有随心所欲地勾选,问卷的每一个选项相互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大部分问卷的结果是符合题干、选项之间的情理、逻辑前后顺序的。
问卷显示,受访大学生“上网经常做的事”中,“上微信或QQ”的比例占到了45.5%;“上网课或其它学习”的比例排在了第二位,是16.7%;“浏览网页”占到了第三位,比例为11.6%;上网“纯粹打发时间”的比例是10.7%;“打游戏”的比例排在了第四位,占比为9.5%;“上抖音或快手等刷视频”和“追剧”的比重最低,分别为3.1%和2.9%。
而大学生“一天上网(包括使用手机)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2-3个小时”,达到了25.4%;上网时长“3-4个小时”的占比为23.6%;“5-6个小时”的比例为21.5%。换言之,七成的受访大学生一天上网时长在2-6个小时。考虑到大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上网课、社交等原因,笔者个人认为大学生一天的上网时长在2--6个小时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生活交往、学习提升等各方面的需求。当然,也有13.6%受访大学生把一天的上网(包括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一天的上网(包括使用手机)的时间“1个小时以内”,选择“1--2个小时”的占比是10.3%。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时长呈现出了两头尖、中间大的分布态势。受访大学生一天的上网(包括使用手机)的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的占比为15.9%,其中“8个小时以上”的占比是6.8%。受访大学生基本上都是17--22岁的千禧一代,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崛起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早已对互联网甘之若饴,对互联网的各项应用程序能够得心应手地操作,甚至有少数还沉溺在网络中、不能自拔。显然,如果大学生非因学习需要,一天的上网时长在8个小时以上的话,是占用了大学生非常宝贵的学习、休息时间,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十分不利的,需要把追剧、打游戏、刷朋友圈和抖音等的上网娱乐时长严格控制,做到自我约束。
在问及“如果离开了互联网,你觉得学习、工作、生活还能够正常开展吗”,61.8%的受访大学生明确表示“不能正常开展”。与以上结论形成前后呼应、逻辑一致的是“你认为互联网安全与你的工作、生活、学习关系如何”题干,有85.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了“关系密切”。看来,大学生中很多人都认为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已经密切地结合起来,他们觉得没有了网络以及网络秩序,世界和社会是无法正常运行的。
在涉及“如果互联网没有了安全,你觉得学习、生活还能正常开展吗”,81.6%的比例选择了“不能正常开展”,还有11.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能够正常开展”,6.6%的比重“不知道”。这样的数据还是令人欣慰的,因为大多数受访大学生认识到了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和对于正常社会秩序的意义,具备了基本的互联网安全意识。所以当问及“你会关注互联网法律的制定及实施情况”时,71.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
在涉及大学生对互联网具体运行方面,有“你认为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是违法犯罪行为吗”这一问题。97.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是违法犯罪行为。看来,绝大多数受访大学生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还是有着清晰的界定,没有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跨时空性等特征就对网络不法行为认知模糊或纵容。当问及“你知道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吗”,17.1%的受访大学生知道大部分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76.9%的受访大学生知道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这样的数据还是反映出需要进一步在大学生中宣传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知识,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
二、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的路径建议
为了增强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我们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在高校互聯网安全教育领域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探索新兴媒体平台,占领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来宣传、提升和增强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
(一)以本校师生为主体,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先在高校本校内把互联网安全教学的相关规律(各自侧重点、分配时长、考核要求等)掌握了,才可能向其他兄弟高校取长补短和推广。另外,立足本校开展互联网安全教学,针对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是特定的,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在老师群体中开展线上安全教育的相关教学培训、目标考核;也便于学校在本校学生中构建起符合本校生源素质、学生学习需求、校园文化特色的互联网安全意识提升教育体系。
在以本校师生作为主体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教学改革以后,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对网络教学的“正名”或曰“意识迭代”。社会各界、家长、教师、学生对于网上教学的看法需要转变,需要扭转那种认为上网课是在“玩”,网课是“水课”的观念。社会各界对于网络课程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拿着手机看就是“不务正业”,要意识到掌媒体不仅是联系、娱乐的媒介,也是可以用来学习的工具。
需要对教师在线上课程的付出与工作予以肯定。实施在线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因为在线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所加重,需要在已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拓宽备课内容的广度、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否则容易和在线教学的内容“撞车”。同时由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在线提前性,老师还要预设一些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而且,老师还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或同时需要解答应对来自不同班级的数百名学生的提问,或需要同时应对来自不同教学软件、学习平台的留言、提问、建议等等,由此教師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
综上,今后的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教育虽然仍需要依赖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技术,就算有商业性平台提供的完备的微课、视频等资源,也不允许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需要重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良性引导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强化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了解,特别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明确指出互联网上典型违法犯罪。
(二)拓展高校互联网安全教学平台
在这次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平时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互联网安全的依法依规治理”时,70.3%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了“网络”。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媒介或工具,因此各高校有必要搭建互联网安全教学平台。各高校可以在自有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建设互联网安全教学平台,来构建一个综合、开放、创新的资源平台,依托该平台实现共享安全意识教育资源、即时更新互联网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上传互联网安全的最新案例和点评。同时可以在校内依托学生会社团等组织来打造高校内的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并由校方组织开展互联网安全知识大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
高校互联网安全教育的主体明确了,就能在做好传统课堂安全教学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高校互联网安全教育教学。无论教学怎么改革,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始终围绕提升学习效果开展,如果一项借助于科技力量带来的教学改革没有使得教育受众感受到教学的力量,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改变,那么这样的教学改革是有待提升的。
以本校大学生为教学对象开展高校互联网安全教育教学,需要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网络安全教学课程难易度的接受,即对于在线课程内容的供给是否错位于学生需求。故而需要创建和优化高校安全在线学习平台,否则容易陷入在线平台走形式的尴尬境地。而安全教育在线平台上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料,是其应该保留和挖掘的一个亮点。对于高校自建安全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来说,亦可以在此方面进一步发力,补充和完善相关安全教学的视频链接、文章资料、延伸阅读等等。
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教学改革需要构建的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内部需要整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互影响关系,立足传统课堂教学,从而达到高校互联网安全教学的目标任务。虽说互联网上也有互动,但如果一开始的安全学习就是从在线课程开始的话,互联网上的隔着屏幕的师生交流更像是客服与消费者间的交互式、匿名式的对话聊天。安全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递与引导,因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现场传导出的引导力与正能量是不容忽视的。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建构者和传播者,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参与的意识和话语权被无限激发,高校安全教育需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高校安全教育育人环境要从单线型的传统教育发展为多线型的在线教学等复合形态,注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拓宽互联网安全教学主体、途径和平台,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
作者简介:曾利(1979.0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