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梅
我国201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建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是教学研究的生长点,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在教学中做到教与学的精准关联,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的转型,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分析学情,有效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前应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同时还要根据课程标准思考通过教学学生所应获得的潜力、所应提升的核心素养。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准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现有的思维能力,了解影响其发展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精准预设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与兴奋点等。例如在进行“重力”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于“垂直向下”与“竖直向下”界定不清,因此正确认识重力的方向就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设计时可以通过实验用细线系住苹果从手中自由落下,通过对比桌面倾斜与水面倾斜时细线方向的变化,直观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竖直向下”;初中生探究时的证据意识不强,更没有处理数据的方法意识,因此学会运用数学工具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采用求比值的方法发现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定值,从而建构出“重力的大小”模型;这个阶段的学生热爱动脑动手喜欢玩耍,认识“重力的作用点”是本节教学的兴奋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重心的位置变化通过在玩中学、学中玩、寓学于乐,从而加深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二、课中分析学情,有效促进课堂生成
教学不是“罐头式”的、“填鸭式的”、不是偶然的、随意的,不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学。它应该是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学生的一个奇妙思维、一个独特想法、关注到学生的一组错误实验数据或者一个操作举动,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从而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又补充了课程教学资源,有利于發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注意安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进行“滑动变阻器”的教学时,为了较大范围地改变电阻范围,需要的电阻丝会很长,为了操作方便必须将电阻丝进行“瘦身”。学生通过讨论联想到生活中的线团、线轱辘,想到可以将电阻丝进行缠绕,再经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可以通过排绕刮掉绝缘漆增加滑片的方法来方便地改变电阻,不断质疑不断完善逐渐制作成了滑动变阻器,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时要分析学情捕捉到学生的即时性困惑,围绕教学核心问题展开探究释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课中观察、实验操作、练习巩固,来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达成、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的真实表现,来及时进行针对性地评价,做到有效调整教学促进课堂生成。
三、课后分析学情,及时查缺补漏、有效拓展提升
根据课后书面练习、课外小实验、收集资料、调查报告等作业完成的质量,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根据课后的学情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对原有的教学重难点再次进行解惑、拓展、提升式的二次教学设计,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学习“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多数老师会通过两个铅块挂重物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间有引力,该实验现象会使一部分学生误认为是大气压的原因,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我要求学生改进此实验。有的学生把装置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通过抽气发现既使罩内气压很小物体也不会下落,解决了同学们的疑惑。有的学生使用矿泉水瓶、水、硬纸片、沙子,第一次瓶内不加水将纸片的三分之一放置在瓶口处,发现纸片掉落;第二次瓶内加满水将纸片放于原位置,同时在另一侧加放瓶盖和适量沙子,纸片也不会掉落。虽然同样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但是两种方法又各有优点和缺点,二次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展示介绍各自的实验,再要求学生对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在解决学生学习困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迁移运用以往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阶段分析学情,有效整合教学、实现深度学习
在新型的教育教学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讨论和深度学习的基础。通过设置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试题,通过阶段性的测试情况分析学情,通过对学生不同时间节点学习状态的纵向追踪、横向分析与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在观念、能力、方法、素养等方面的已有基础,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对学生未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等做出评估和判断,为确定单元、学期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供重要依据。[1]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不同知识板块相结合、不同学科相结合,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物理观念、分析认知思路,优化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让物理之树在学生头脑中的根基更加扎实并枝繁叶茂。
精准分析学情,基于学生现状、学生学情,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从原有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连续进阶过程,只有经历完整的过程,学生才能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为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美芹、张玉峰《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中学物理》2020年4月第7期 页码11
2.郭玉英、姚建欣、张玉峰,等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页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