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读懂中国,难在哪?(上)

2021-12-03 21:09陈晋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刘慈欣立场作家

陈晋

问答中国①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一直在尝试新的叙述方式。本期我们开始推出《问答中国》系列,作者设置了一个提问对象,提出一些人们普遍关注或不太理解的“问题”。回答过程中,提问者还会就某个问题再次提出不同看法,然后作者更详细地叙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既讲道理,又讲故事。这种一问一答的讲述,便于人们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不失为“阅读中国”的一种有益尝试。

带给世界的“意外”

问:这些年在中国采访了不少人,包括你,也阅读了一些对外宣传的读物,感觉你们很介意外国人能不能读懂中国。

答:任何国家都希望别人读懂自己。我们感觉,某些国际舆论的议论和判断,不像真实的中国。

问:所以要加大对外宣传。但“宣传”这个词,可能会使人们觉得,中国只对外塑造自己成功的形象,或试图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理念。

答: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自己的形象塑造。关键不在于是不是用“宣传”这个概念,而在于讲的事情是不是“真”的,讲的道理是不是“对”的,讲的方式是不是“巧”的。西方媒体推崇的是:好的宣传,看起来是从没有发生;好的宣传,是让宣传对象沿着你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不管是叫“宣传”,还是叫“传播”,或者叫“对话”“交流”“讨论”“介绍”,无非都是一种表达。即表达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想,这就是内容。传播领域讲“内容为王”,至于人们是接受还是拒绝,是改变原来的观点还是无动于衷,都没有关系,起码会由此获得继续阅读中国的参考素材。

问:我们现在开始的问答,就叫对话吧。读懂中国是件很难的事。中国一路走来的历史轨迹,常常在一些节点上出乎国际舆论的判断和预期。

我们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说起吧。

抗日战争胜利后,谁能够想到,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后来会败在军事实力不足它五分之一的共产党手里,以至于美国人不得不讨论到底是谁丢失了中国。

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的国家,美联社的一位记者从香港发出一则电讯预测:“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窮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得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不料,只用三年时间就恢复了经济,这期间还在朝鲜同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打赢了一场当时没有人会看好中国的战争。

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世界冷战格局中,中国站在苏联一边,也就站到了西方的对立面。不料后来和苏联闹翻,和美国改善关系。这一国际战略的调整,竟然是从1971年和美国之间“打乒乓球”开始的,西方舆论说,这是“用乒乓球改变了世界”。

1978年,调整政策,搞改革开放,实现“历史转折”。当时,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中国会发生世界历史上没有见过的“魔术”般变化,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苏联解体了。中国国内发生了那么大的政治风波,西方世界开始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实际是封锁。有人觉得西方“不战而胜”,有人说是世界走向“历史终结”,都以为你们坚持不下去,社会主义是搞不成了,发展道路会发生改变。结果,中国不仅挺过来,而且发展得越来越自信,还宣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生机。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世界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前,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政治和社会也会实现西方乐见的“自由化”,这个预测至今没有应验。

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整个世界面临发展难题。大约在2010年前后,不少人觉得,中国将遭遇经济崩溃,这样的事依然没有发生。随后几年,反而雄心勃勃倡议建设“一带一路”,目前搞得像模像样。

2018年,美国开始对华发起贸易战后,双方关系陡然恶化。美国是强势一方,给中国造成的困难显而易见。不曾料到,中国的应战方式是,把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单独搞起一个国际进口博览会,让世界各国的产品大规模进入自己的市场。

2020年初,中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封闭了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当时谁能知道会是中国率先克服疫情的困扰,成为当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

列出这么多“意想不到”,有些像一部历史书。二战以后中国的发展轨迹,似乎就是一部让人琢磨不透、潜藏许多“秘诀”的历史书。读懂它确实不易。

我抛出这么多疑问,是希望通过对话,寻找一些答案。

答:你摆出的这部“当代中国史”,某些章节可能连中国人都未必深入理解。但总体上看,历史演变的大逻辑,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西方舆论意想不到,可能在方法上有问题。

西方政治家、学者和新闻记者,比较习惯于用“理论”而不是“事实”来推断中国走向,而这些“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的事实和逻辑中得出来的。比如——

从西方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角度进行预测,认为中国无论怎样努力做,都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

从东西方冷战的政治逻辑出发,认为中国既然没有选择西方,那它就是天然的对手或敌人,势必会像苏联那样被搞垮。

按照西方政治学家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来预测,既然苏联都已经解体“投降”,人类的历史将“终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仍然坚持搞社会主义,哪里还有前途呢?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中等收入陷阱”理论,预测中国虽然经济上发展很快,但前面注定会有个“陷阱”在等待着它,它是跨不过去的,早晚会“崩溃”。

从古希腊历史中寻求论据,用“修昔底德陷阱”来推断中国对世界必然产生威胁,从而早晚会和美国之类的国家来一场“决战”。

从“文明冲突”理论的角度,设想中国和西方的冲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关乎西方文明的未来,于是中国必然是西方文明世界的“公敌”。

采用这些来自西方的“理论”来“阅读”,难免会成为“政治想象”或“政治预期”。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自然会成为“意外”。

读不懂,多半是因为一些人把他们接受的“理论”,转化成为了阅读中国时,难以割舍的立场,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

因此,站在什么立场来阅读,还真是很重要。

从两位作家的遭遇说起

问:解释一下你说的阅读“立场”。

答:先说前几年两位中国作家,分别在西方舆论界的真实遭遇。

科幻作家刘慈欣,因为出版有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在2015年获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2018年10月,德国《时代周报》记者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采访刘慈欣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评论说:

现在我们看清楚了,刘慈欣不过是个畅销书作家而已,而不是个政治思想者,你不能期待他在德国酒店大堂里向德国媒体表达什么对中国政府的异议,如果他这样做就太蠢了,因为中国政府正在把他包装成文学界的明星,中国官方的喉舌如《人民日报》,把刘慈欣描绘成“像凤凰的羽毛一样稀少的那类作家”(估计原文是凤毛麟角)。在官方宣传的包装下,他可以在作品中书写一些科幻性的,饱含人类命运忧患意识的太空科学家,但我们要再次强调:刘慈欣根本不是一个社会批判者,也不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

无独有偶。有个专门写悬疑小说的作家,叫麦家,他的作品《解密》《暗算》改编成电视剧后,被称为中国的“谍战剧之父”。美国的FSG这类作家们很推崇的出版社,也出版过他的作品,发行量不错。2019年9月20日,麥家在《环球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记述他在德国参加一次文学活动期间的有趣遭遇:

有一名德国媒体的记者来采访我。我看了采访提纲,一共11个问题,没有一个是文学问题,全都是政治问题。我问他:你来采访我,是把我当成一个作家还是政治人士?对方说,作家也是政治人士。我告诉他:第一,这不是我想象中客观平等交流的采访报道。第二,这些问题很幼稚,我不接受这种幼稚的采访。那名记者说,如果你不接受采访,这本身就是一种采访,这是一种怯懦或者惧怕压力。我告诉他:我根本没有压力,我是担心你不理解我的意思。比如提纲中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共产党安排你去当一个作家?我告诉他:不是,据我了解,共产党没有安排哪一个人去当作家。我一一回答并向他解释了这11个问题。在采访过程中,他的态度渐渐有了变化,他慢慢地理解了我,甚至对中国有了更多理解。他最后还总结了一句话:“我发现,当要谈论中国的时候,还是应该跟中国人来谈论。”

两位媒体记者的提问和评论,有种让中国人感觉怪异的逻辑:作家必须是“政治人士”,在中国,似乎连谁去当作家,都可能是由政府决定和安排的;如果不表达“对政府的异议”,不接受采访,正说明作家们时时处处受到压制,中国没有言论自由。

这样的推论,出自采访前就已经“固化”的立场和观点。比较起来,采访麦家的那位记者似乎可爱一些,在了解一些信息后,觉得了解中国,“还是应该和中国人来谈论”。

问:看来,了解了一些信息后,也是可以逐步读懂的。

答:有句古诗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国是一道“山岭”,还是一座“山峰”,这是观点;“横看”还是“侧看”,就是立场。

观点是由立场决定的。对同一件事,理解还是不理解,是意料之内还是意想不到,通常情况下有两个原因:掌握信息有差异,根本立场有不同。不了解某件事的全貌和本质,有可能对它的发展轨迹和结果会感到意外;既不了解那件事的全貌和本质,又有先入为主的立场,那么,真相带给他的意外,就会更大。

在政治家的决策中,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对某件事情,即使两个政治家掌握的信息完全一样,他们仍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这就是立场。

当然,也有人会把“立场”当作“预见”和“希望”来坚守。

有个叫章家敦的美籍华人,2000年出版一本《中国即将崩溃》,还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他预言,中国5年就会崩溃。2002年,他一看还没有崩溃的迹象,在香港的一个演讲中说,崩溃的时间推迟到2010年。结果,正是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越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日本。

20年过去了,还没有崩溃,章家敦的认知,也没有改变。或许,固化的立场,已经使这些人不需要认真阅读中国了。

猜你喜欢
刘慈欣立场作家
刘慈欣素描头像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