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减”呼唤教育本义

2021-12-03 04:36伍里川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公平双减培训

伍里川

“双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近年来,教育领域乱象频仍。疯狂的学区房、疯狂的补课、疯狂的“教育贷”……搅起肆虐洪水,裹挟着众人负累前行。这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改变乱象,回到正轨,是应有之义。从源头治理,以“双减”新政守住教育的净土,势在必行。

治乱当“减”

“双减”之前,“双负”肆虐。学生的负担之重,到了令人惊诧的地步。这一负担是双重的,源于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若是任由这种负担压迫孩子的身体,扭曲孩子的精神脊柱,后果不堪设想。

减负之声,并非始发于今日。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印发过《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减负已被呼喊多年,但总体上的成效并不令人满意。彼时的“减负”只是单方面的校内减负,没有组织系统的、全方位的诊治,因而浮于表层、难以深入。

检验课业负担是否真正减轻,睡眠时间是重要标準。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5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作业多、在校时间长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

“救救孩子”成为人们的共识。校内负担不减,青少年就难以轻装上阵、快乐成长。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只有“课时”成不了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把负担降下来,把孩子们的精神素养和体质提上去。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也同样突出。

有些时候,校内是在努力减负了,但这个“负”又被校外培训机构乘虚而入揽了下来。新华社一篇报道提及,某地一位家长为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科课外培训班,每年花费近8万元。对此,家长很无奈,因为孩子的同学几乎都报了课外班,“独善其身”就很可能在学业上掉队。今年3月,媒体报道,合肥三年内增加近千家教培机构,给孩子一报就是4个甚至10个培训班的家长,大有人在。

才下课堂,又入“补穴”。孩子们整天连轴转,连节假日都难得休息。这样的超负荷运转,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

除了学生负担沉重,亦有更大弊端显现。学生忙完校内课业忙校外课业,校外培训班对学校教育主阵地产生冲击。正如教育部指出,“双减”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且教培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

显然,这种状况使得教育环境恶化。收复“第二教育体系”违规拓展的“疆域”,为学生守住和创造健康成长所需的更大、更优空间,刻不容缓。

推行“双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某种意义上,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但“双负”乱象正在破坏教育公平,必须以“双减”与之针锋相对。

教育公平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可谓人人有学上,过程公平则是指教育以平等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但“双负”乱象使得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严重受损,当教师默许或“怂恿”学生去参加校外培训甚至加入校外授课“阵容”,当课堂教学因为众多学生已在校外提前“吃饱”而出现弱化迹象……就是教育公平的“柱础”被摇晃之时。

“双负”现象也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教育内卷”的本质,是资源争夺激烈背景下的教育秩序失序。疯炒学区房、生源掐尖、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象由来已久,这也是对教育公平精神的违背。

“公平”是减负的关键词之一。要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恒心育人的本真层面,就必须全力推动教育公平,对功利、浮躁的教育说“不”。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力推机会平等,畅通平民子弟上升通道,提升社会流动性,保持社会活力,是“双减”的良苦用心。

“双减”持久战

“双减”当严。

“双减”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破解新难点。这既是一场即时硬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严格落实国家新政,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动力,打好“双减”持久战,让“双减”取得令群众满意的成效。这是时代向“双减”提出的要求。

打好“双减”持久战,必须展现国家意志,抓好政策落实,坚决防止回潮现象。

“双减”新政打碎了一些培训机构和怀有“私心”教师的利益“饭碗”,但一些培训机构和教师的逐利之心并未消失。“双减”之后,多地频现教师偷偷补课事件,私下为学生补课、留作业的校外培训机构也并不鲜见。

应该承认,个别机构和个别教师隐性、变相补课的利益土壤仍然存在。多年来,校外补课所创的疯狂模式,流传着“创富”神话,虽一夜入“冬”,但所谓的补课需求仍在,“利益收割机”的惯性尚存。暗潮涌动之际,稍加放任,就会突破防线,毁掉好不容易取得的治理成果。

若是以为穿上马甲就可以继续违规补课,那就错了。今年9月,教育部召开通气会直指培训机构和个人“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一些地方对违规现象进行了惩治,但隐形变异培训具有隐蔽性、多变性、分散性,证据认定不易,查处不易。因此仅有运动式执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形成常态化监管效应。对此,教育部展现了应有的决心和策略,如引导建立针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的专业辨别机制,充分利用网格化综治体系开展巡查执法等。

“双减”是治乱,亦是立本,须臾离不开体制机制力量的支撑。尤其当旧有体制机制存在不足,更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为“双减”落到实处、取得长效提供根本保证。

对校内: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学校打造为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的教育主阵地。只有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没有“课业零食”之需,才能让学生安心于课堂时光。

“双减”只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惠及学生才是目的。“双减”的基本内涵是科学减负增效,这意味着要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例如,加强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质量;改良评价机制,纾解教师压力;加强作业设计与管理;以“5+2”等模式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家庭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

“双减”之前,题海战术、“考考考”战术等比比皆是。减轻作业负担、考试负担、课时负担,是“双减”的必有路径。而要改变“欲减不能”的怪状,就得纠正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让学校从一些不必要的考评中脱身。例如中小学等级评价,以及一些专项检查,将师生拖入形式主义的“考评泥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令人疲惫不堪。

学生校内课业负担久久难以卸下,说一千道一万,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挥舞,令学校随之“起舞”、欲罢不能。因而,在优化考试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推动素质教育,兼顾学科学习与全面发展,不唯成绩排名和分数取人,加速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无可回避。

对校外:规范校外培训、打破利益羁绊、加强风险管控是要务。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介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泛滥的校外培训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冲淡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对此,理当继续规范之。“双减”新政对校外培训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了改革调整,例如,坚持从严审批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

总之,校外培训机构不能成为与学校教育“抢跑”的另类主体,而是应该按照人民教育、良心教育的内涵,思谋科学的发展方向,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开拓者。

“双减”关乎民族未来

“双减”是对短视化、功利化教育予以回击的有力武器,也是着眼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幸福工程”,意义重大。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心怀大志,民族才有未来。

令人欣慰的是,“双减”的现实成效已经展现。“双减”增强了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消解了群众的焦虑,让很多学生及其家长的生活回到了正轨。多则报道提及,今年国庆假期,很多原本要参加校外补习的孩子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山川草木、万物生灵,重现在他们的视线里。

南京等地出台作业新规,小学二年级以下禁止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加上避免了校外补习的“时间切割”,孩子们的课余时间显著增多。北京等地规定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点20分,中学一般不早于8点,学生“多睡一会”成为现实。在家庭内部,因长期“赶早”“接晚”造成的紧张氛围及因此而起的争执也少了许多。

“双减”之后,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愿望也得以实现。沈阳媒体调查发现,足球等社团活动成为一些小学的热门话题;在上海一些学校,体育老师备受欢迎;为孩子报绘画、音乐等各种兴趣班,更是成为多地学生家长的选择。

“我特别喜欢足球,但以前少有机会踢球。现在,我不仅参加了学校的足球社团,还当选了校足球队的副队长。”沈阳一位六年级学生说的话,让人看到了青葱少年头顶之上的无垠星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这一教育本质,却容易被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以及种种“成功学”“竞争学”所遮掩。“双减”大计,是对教育本质的呼唤。以往,教师、学生、家长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无力思考“教育本质”的命题并做出改变。而如今,泥沙淘尽,“教育本质”带着暖意萦绕在人们心头。

“双减”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公共属性,令教育公平的愿景日益清晰。

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旨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在功利、浮躁、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受到推崇的情况下,教育目标无法统一,教育资源难以均衡。尤其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校外培训乱象搅乱了教育生态,让竞争变得无序。

就现实而言,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优质教育资源获取上本就和条件更好家庭的孩子有差距。打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旗号,高额辅导费用等教育门槛成了阻碍孩子获得更多人生机遇的关卡,资本的血腥逐利成了推助阶层固化的帮凶。

每个孩子都应该获得出彩的机会和拥抱理想的权利,社会也需要更加多元丰富的人才和健康良好的上升通道。所幸,“双减”极大净化了教育领域的逐利风气,使得教育“初心”越发凸显,公益性和公共性得以彰显,成为滋润教育土壤的营养,成为均衡洒落在每个孩子身上的阳光。

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促进教师队伍流动,探索“强校弱校”合并合作等,便是“双减”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近来,一些地方相继推行了教师轮岗制度。教师“动”起来,教学“活”起来,优质师资得到了更加公平的配置。视野变宽、意识提升的教师,会将学生的成长置于更深广的框架中去审视。这有利于教师从更公平理性、更具建设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惠及渴望得到成长养分的每一个孩子。

“双减”新政发出深化教育改革新信号。

有专家认为,“双减”是教育改革的新起点。事实上,“双减”是系统性工程,不仅在多个环节验证了推进教育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必要性,也昭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成功。教育改革将不仅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做加减法,而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教育共识。

今年10月,为落实“双减”,教育部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旨在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显而易见,“双减”为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扫清了障碍,打破了束缚,极大程度提供了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双减”,教育改革的决策者、实施者与民众进行了充分的对话沟通。掌握民众心之所想、心之所盼,才能出台更科学、更接地气的政策,令“主阵地教育”更显品质和担当。

古往今来,教育思想一直滋润着我们这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文明国度。无论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大局观,还是“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的勉励,或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都凝聚着积极的教育思想,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的上下求索。

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的“双减”,为我们这个一向以教育为重的民族重振了优良教育思想,吸收了新锐教育智慧,开拓了科学教育范畴。

纵观“双减”大势,可谓浩浩荡荡无可阻拦。“双减”之后的中国教育,必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双减”是精神意義上的收复失地、乘胜追击。

猜你喜欢
公平双减培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会议·培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会议·培训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必须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