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吟子 胡沙 熊逸琪
走进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仿佛置身科研院所实验室,只见一众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沉浸于专业仪器间开展研究工作。
作为全省首个县级城市综合性研发服务机构,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立仅1年多时间,就招引48名硕士以上人才落户,吸引上海、山西、武汉等地20多名专家教授及团队“扎根”,成功帮助20余家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吸引高精尖人才扎根本地,不断增强“纸变钱”能力,使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赤壁市委、市政府大胆创新开展人才工作。
四线城市引来一线人才
“县域经济的‘弯道超车,瓶颈在科技创新,突破口也在科技创新。”近日,赤壁市委书记董方平做客湖北日报演播室时,提出了冲刺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决心。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拥有一支成体系、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
作为四线城市,赤壁市在引人留人上的吸引力并不强。2019年,赤壁市大力实施“智绘赤壁”计划,开展各类人才引进培育工作,试图通过更积极的人才政策和更优质的服务保障,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策的实施为我们引人用人提供了良好渠道,但对于真正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高精尖人才,小城市的吸引力依然较弱。”赤壁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股股长王绍华说。
人才引进难的同时,赤壁市内众多企业对创新型科研人才的需求却只增不减,企业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喊“渴”。
为了精准配置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2020年4月,赤壁市委、市政府投入3个亿,率先在全国设立县级城市综合性研发服务机构——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赤壁市引进高质量科研人才。
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该院设立了150多个事业编制池,用以招聘硕士以上专业人才。
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则是高研院的运营与管理实体,以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逐步走向纯市场化运营模式。
高研院以市场主体的科研需求做支撑,实行政府项目和企业项目“两条腿”走路。
“市委、市政府提出‘四线城市,一线待遇,即用事业编制吸引硕士以上专业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支持政策,允许兼职兼薪和创新创业,从其所承担项目中支付科研津贴,将其收入水平补贴到与一线城市看齐。” 高研院执行院长张西洲说。
一流服务推动人才扎根
事业编制提供了基础保障,参与的研究项目可以提高工资待遇。但让人才甘心扎根的,还有赤壁市营造的一流环境。
刚成立时,高研院招聘了第一批高层次人才。可还不到一个月,就有人因不能适应小城市的环境而提出离职。
为打消人才们的顾虑,让他们安心工作,高研院执行院长张西洲把他们带到了建设中的研究院大楼。眼前即将装修完成的6000平方米实验大楼里,熟悉的实验环境、专业的实验设备,再加上市场项目的需求和自身专业的匹配让人才们对未来发展有了信心。
如今,高研院已经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中试放大工程中心、12000平方米的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拥有实验设备220余台套,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完善了,软件也跟上。每月一次的高研院创新产业论坛,均邀请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教授,为专家和人才、企业家之间搭建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周鹤是随导师参加论坛后了解了高研院。畢业后,老家在黄冈的他选择来到赤壁工作。
“虽然这里不比大城市,但在这里我可以继续从事我的研究,并且有机会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业,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周鹤说。
目前,周鹤正在研究一家新材料生产企业委托的中间体废水处理问题,他所负责的环保项目已成为高研院3个基础支撑体系之一。
同样从事基础支撑体系研究的还有赤壁本地人才谈顺。谈顺是武汉大学药学硕士,毕业后在武汉当化学老师。2020年,她辞去武汉的工作回到赤壁,报考了高研院。如今,在家乡就能从事专业的技术研究,还能有不输一线城市的待遇,谈顺感觉很安心。
为了让人才更好地扎根,赤壁市还在不断改善配套条件。“今年6月,我们新增了126套人才公寓,并专门从上海引进民宿服务主体,打造高端的生活居住环境,让人才们在赤壁感受到一线城市的服务。下一步,我们将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服务保障,让人才免除后顾之忧,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上来。”赤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中山说。
聚焦产业加速“纸变钱”
引人用人投入如此之大,落脚点还是服务地方发展。只有将人才的学识、能力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效用。
中试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高研院提供的就是中试放大的中间转换平台。在这里,企业的需求通过项目方式委托给高研院,高研院则派出人才助力企业解决项目难题。
维达力是赤壁市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去年起,该院和维达力合作了4个项目。“双方联合研发的玻璃染色技术,属于前瞻性科技创新,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赤壁市产业顾问、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洪昕林说。
2019年,洪昕林作为人才挂职,到赤壁市担任科技副市长。多年高校的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的难点。
在他的建议下,高研院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坚持自主研发,着力攻克赤壁六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链条中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我们通过高研院给人才建立专业发展平台,使科研工作者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解决地方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实现人才、地方和企业的三方共赢。”洪昕林说。
武汉大学宋恒教授团队在赤壁成立了赤壁生合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抗抑郁药前药研究,该项目获得了3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资金。
山西师范大学刘二保教授团队以技术入股赤壁市的湖北神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当地厨余垃圾等为原料试产有机肥,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而高研院人才郭文强及团队,在去年帮珠海一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能替代国外进口产品的助剂,预计可为该企业降低40%成本。为此,该企业决定到赤壁投资建厂。
截至2021年10月底,高研院已成功孵化11家企业,取得11项专利成果,对市属规上企业进行系统调研,提供解决方案,服务企业成效十分显著。
人才的聚集效应正在赤壁这个小城市彰显,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也逐步扩展开来。种下了梧桐树的赤壁,正在吸引着高精尖人才的聚集,为赤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