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面积约166.49万km2,境内高山盆地相间,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沙漠等,地貌由北往南依次为:阿尔泰山地、准噶尔盆地及西部山地、天山山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与帕米尔高原。构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基本地貌轮廓。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公报,截至2011年,新疆水土流失面积为88.54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30%,占全疆面积的53%。经过“十三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到2018年末,全疆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84.16万km2。按水土流失强度划分,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44.94万、21.43万、5.90万、3.43万、8.47万km2,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3.40%、25.46%、7.00%、4.08%、10.06%。
新疆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1- 5],现状水土流失具有类型复杂、分布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特点[6- 8],为保持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了水土流失现状,充分论述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针对性治理建议,并进行了综合治理展望。
新疆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分为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其中风力侵蚀在全疆分布较广,水力侵蚀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大,这两类侵蚀是新疆最主要的侵蚀类型,是导致新疆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带。根据2018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报告成果,新疆土壤侵蚀面积84.16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8.37万km2,风力侵蚀面积75.79万km2,风力、水力侵蚀面积,及其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以及占比见表1。不同侵蚀类型面积及结构分布如图1所示。
表1 水土流失类型与面积、占比情况一览表
图1 水土流失面积与结构分布图
新疆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具有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危害大、治理难的特点。风力侵蚀全疆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麓及盆地、平原地带,尤其以塔里木盆地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等地风力侵蚀现象最为突出。水力侵蚀也是新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之一,虽分布面积不大,但破坏力强,主要在天山山地、喀拉昆仑山及昆仑山较为发育。
全疆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影响国土安全,土地生产力下降。②淤积河道、湖泊、水库,危及河流行洪,加剧洪灾危害及农田沙化。③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④影响农、林、牧、工矿、交通可持续发展。⑤水土流失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变的更加恶化,直接影响绿洲内部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空间产生巨大影响。⑥影响人居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
①全社会水土保持法治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存在差距。②部分地(州、市)、县(市)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组织机构不够健全。③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国家资金支持和地方财政投入有限。④水土保持监测机构不健全、监测经费无保障、监测制度不完善。⑤行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各行业和部门之间缺少数据共享机制。
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并关系到国家与新疆生态环境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目前水土流失危害涉及到了国民生产的各个行业,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新疆利用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模式,对全疆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改善了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还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试点工程建设的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是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路线,也是新疆进行水土流失全面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切入点。多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对水土资源的无序利用,造成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干旱和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严重挑战,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遵循了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干旱少雨,洪旱频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新疆生态环境劣变,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严重,沙漠侵袭绿洲趋势加快,洪水、沙尘暴频繁,强度不断增加,且沙尘暴直接波及新疆乃至国内外部分地区,影响巨大。特别是准噶尔盆地周边及天山北坡,作为新疆重要的经济带和草原畜牧业基地,天然草地面积大,全疆经济产值的60%来自该地区。但该地区近年来天然草地大面积退化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给天山北坡经济带造成诸多危害,严重制约了新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能够改善绿洲区周边的生态环境,控制沙化的进一步扩大,防止诸河流域对绿洲区域的洪水危害,可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乱砍滥伐,植被破坏,生态严重恶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土流失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破坏,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壤肥力下降,农林牧业生产量降低,人民生活贫困。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粮食安全已成为重点关注问题。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重点治理灌区及周边区域,种树种草、封禁治理与工程措施相配套,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对耕地的破坏,进而保障了粮食安全。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是当前新疆面临的重大问题。据统计,全疆荒漠化面积达107万km2,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64.27%,使农作物遭风刮沙埋、洪水冲蚀时有发生,部分农田草地沦为不毛之地,沙进人退,农牧民被迫搬迁。水土流失加剧了新疆干旱缺水的局面,同时土、肥、水的大量流失,导致土壤退化、地力下降,严重制约着新疆农林牧业生产发展,水土流失已成为农民贫困和难以脱贫的根源。
作为我国第二大牧区,长期以来新疆广大农牧民深受水土流失危害,生产生活质量提高较慢,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配合水土保持经济林草建设,一方面可大力促进农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恢复和改善广大农牧民良好的生存和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地减免洪水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日趋严重的危害和损失,而且可以实现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同时对改善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条件,促进农牧区社会进步和维护民族团结,增强社会稳定,巩固边防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确保新疆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基于新疆水土流失现状特征,针对水土流失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水土防治步伐,加强全社会水土流失防治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在经济建设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
(2)进一步加强各地州市县的水土保持机构趋势,使水土保持能力建设更好地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3)受限于新疆干旱的自然条件,实施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必须配备灌溉设施,造成单位治理面积投资较大,需国家和新疆增加投入以保障治理规模,保障治理投资到位。
(4)水土保持监测方面,应补齐新疆监测分站,保障监测经费,健全监测制度,完善监测网络,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各行业和部门之间应实现共享机制,如高分影像、数字地形、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等基础数据的获取及使用。
4.2.1治理布局
在新疆水土保持规划中,将综合治理措施分为侵蚀沟综合治理、荒漠化治理、城郊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本次重点针对各区内的急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问题,制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形成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4.2.2治理范围和规模
根据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特征,结合新疆水土保持规划及相关县、市级规划,本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按准噶尔盆地北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天山北坡人居环境农田防护区、伊犁河谷减灾蓄水区、吐哈盆地生态维护防沙区、塔里木盆地北部农田防护水源涵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农田防护防沙区、塔里木盆地西部农田防护减灾区7个分区划分。“十四五”期间共规划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00km2。根据新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本次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划分:伊犁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田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4个重要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工程建设规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km2。
4.2.3效益展望
根据GB/T 1577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结合有关参考成果,拟定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定额,根据规划近期建设内容进行估算,各项措施全部实施完毕并正常发挥效益后,可新增保土能力450万t。在生态方面,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泥沙下泄,减轻面源污染。在社会方面,保护和改良耕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公共安全。在经济方面,集约、高效、可持续地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发展适合当地经济地理特点的特色农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以新疆水土流失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现状,并分析总结水土流失类型与面积、分布和特征、水土流失危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相应治理建议,通过治理将产生巨大的蓄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