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祥,许 国,方 勇,顾晓伟
(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2)
标准是一个国家规范其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法律文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1]。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2]。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应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为了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发达国家无不把标准化作为国家战略,把标准竞争作为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海外工程项目的落地同时也伴随着我国设计标准“走出去”的一系列问题。在国际竞争中,输出标准、掌握标准话语权一直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最高体现。尤其是在高附加值的全球竞争中,选用何种标准至关重要,掌握标准就等于掌握了竞争的游戏规则。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认为,通过工程建设将标准“带出去”,不仅是标准输出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追求。未来要继续加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的步伐,同时要通过加强自身标准体系建设,把知识产权与标准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完善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体系[4]。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谈及标准时强调,标准技术规范是个指挥棒,这件事一定要做好,因为这是直接指挥具体生产行为的,包括设计、建设等都是在一定标准规范下做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张日认为,标准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完成工程建设的通用语言,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5]。工程技术标准是特殊的文化载体,是对外展示中国工程建设水平的重要窗口。中国在世界各地推广先进技术标准取得的成果,也是助力世界经济发展,造福广大民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9年商务部等19部委发布《商务部等19部委关于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设计咨询走出去,进一步延伸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产业链,积极推动设计资源走出去;2021年19部委再发文,提出发挥对外设计咨询在对外工程承包价值链上的引领作用,促进中外工程领域的标准联通,按照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相关要求,遵循国际标准化工作与规则,加强工程领域中外技术标准对比研究,统一制定并发布相关中国标准的外文版,积极在对外投、技术出口、援建项目上的推广使用。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569多个对外工程项目中执行的主要标准整体情况看,中国标准占到35%,项目所在国标准占到了24%,其他是美国标准、英国标准、法国标准[6],见表1。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国海外项目的建设为中国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很多机会,标准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日益增强,这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巨大优势。像“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南亚、非洲和中南美洲等落后地区和国家对中国标准的认可度相对较高。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长时期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标准的认可度并不高,这些国家和地区采用西方标准或者是前殖民国标准较多。像“一带一路”沿线的独联体地区,由于该地区较为发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也很完善,一般沿用前苏联标准或者转化后的本地标准。
表1 “一带一路”沿线我国对外项目中执行标准情况
(1)标准“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助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力。“走出去”是企业硬实力,是资金、技术、资源的实力体现,企业“走出去”是能够赢得别人的喜欢;“走进去”是软实力,是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成功体现,“走进去”是获取别人的信任;“走上去”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完美结合,是得到所在国政府、社会、企业和人民尊重的体现,只有“走上去”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标准是全球经贸合作的通行证,抢占标准制高点才能拥有产业竞争主导权。
2017年12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中国坚持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必须融入国家标准化工作中,解决当前存在问题。“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共识。抢占制高点,就是主要和参与重要的国际标准编制修订工作。
(3)标准“走出去”是实现“一带一路”的必备条件。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企业走出去要把我们的标准带出去,以标准“软联通”打造合作硬机制。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已经意识到标准的国际化对于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4)标准“走出去”是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标准“走出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标准“走出去”不但要寻求“红利”,也要创造“话语”。
(5)标准“走出去”是努力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布局的必由之路。
欧美标时间久远,体系完善,早己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认可,很多国家不允许采用包括我国企业在内制造的未经欧美标准认证的装备。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依然如此,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设计标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像设计标准的实际实施、中外标准体系差异、标准的先进性、标准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等。这问题些归纳起来,总结得出现阶段我国设计标准“走出去”的困难与瓶颈。
(1)标准与政策匹配性较差,战略层面推动及顶层融合尚需加强。在国家战略驱动方面,我国尚缺乏体系完整的政策法规来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2)中外(特别是西方)标注体系存在差异。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还不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语言、术语、逻辑和表达形式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协调,与国际惯例接轨,体系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3)中国设计和标准大部分仍处于发展中水平,不具备先进性由于我们的产品技术,建造技术仍处于发展中水平,中国工程标准也不具备先进性,技术指标明显落后于国际标准,缺乏国际竞争力。
(4)中国标准对外影响力尚显薄弱,国际标准话语权依然薄弱。我国绝大部分通用标准在标准体系、技术水平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核心技术领域又缺乏国际化的标准予以支撑,国际标准话语权依然薄弱。
(5)标准国际化研究不足,人才保障相对匮乏。作为标准国际化的基础依据和理论支撑,我国的标准国际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到位。
总体说来,现阶段我国设计标准“走出去”战略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实现中国设计标准“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在此提出一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
设计和标准“走出去”需要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与世界先进标准的融合当中逐步提高中国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只有当工程技术、产品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时,才能真正把设计、产品和标准带出国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2)加强宣传,提高国际认知度。
在国际工程市场上,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往往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而我国的技术标准目前还难以被国际广泛认可,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门的瓶颈。中国设计规范和标准需要尽快推出外文版,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国际知名度并得到国际认可。
(3)对规范“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合理使用中国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4)安全性高于我国标准的,以及风俗习惯、环保和职业安全方面按当地规范或习惯做法。安全性高于我国标准的,采用当地规范;风俗习惯上,按当地习惯做法。
(5)对英标(BS)、欧标(EN)、美标(ACI)、澳标(AS)等先进标准深入学习,加强中外标准衔接,积极开展对比评估,缩小中国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