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华强
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促使核心素养教育逐步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及重要教育目标。地理实践力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及意志品质。地理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同时也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且充满趣味性的学科,这也是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又爱又恨”的原因。地理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使得学生对很多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实践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当前教师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培养策略提出了建议。
地理实践力即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所学地理知识对生活中的关系状况进行解释,能够通过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探究知识的一种能力。简而言之,地理实践力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综合性。地理实践能力是对学生行为、思维及协调能力的体现。第二,发展性。地理实践能力并非固定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该能力可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增长和提升,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且不同阶段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不同。第三,长远性。地理实践力是一项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技能的提升以及知识面的拓展提供有效帮助,可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第四,实用性。地理学科是一门和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这也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实用性特点。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可以帮助学生更灵活地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点。
第一,符合地理教学的发展要求。新课标下,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只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才能促使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也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该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符合该学科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和趋势。
第二,符合学生社会发展需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很多问题都是与地理有密切关联的。比如,当前我们十分关心的环保工作,就是一项和地理学科有密切关联的。学生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实践力之后,才能结合实际问题及相关知识更科学、更合理地解决问题。因此,在该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是符合学生社会发展需求的。
第三,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是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为学生传授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所学地理知识,才能切实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地理学科和日常生活的关联较为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融入生活化内容,从而在降低地理学习难度的同时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在为学生讲解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自己生活城市的相关资料,了解本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分别是什么,所在地区是否有海洋资源、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水资源源自哪里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将地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于本地区各类情况的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又如,就2021年4月15日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发布的“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32千米”这一新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新闻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互联网搜集地震相关的讯息、图片等知识,增加学生对于地震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如地质条件、板块运动等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这样将时事新闻和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将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地理教学内容都会涉及人地协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对人地协调观的渗透,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时更应充分挖掘地理要素,增加实践力培养与人地协调观的融合,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人和自然的联系,真正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学会灵活地应用地理知识服务现实生活,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关于“海洋资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海洋的分布情况、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中国的气候”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人地协调观方面的知识,同时可为学生提供我国某地区发生季风气候的时间、气温、影响因素等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对季风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及相互讨论,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渗透人地协调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力。
课堂虽然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也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地理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适当地进行课堂延伸。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延伸活动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实践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中国的河流”这一节时,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完基本知识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看到河流后,首先要思考这条河的主干道在哪里,河流流经的省市有哪些,河流和人类的生产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还可以适当地进行课堂延伸,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对我国河流的分布情况、河流起源、河流污染等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结合河流污染问题查阅资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将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达到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及实践力的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也是重点,同时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与方式,将教学重心逐步向培养学生实践力方向倾斜,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及实践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