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遥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创新创业新趋势而建立的,它以高校为背景、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降低和减少初次创业风险和成本,培育富有干劲、活力、激情的创新创业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C学院作为湖南省一所全日制公办大专院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协助学生勤工俭学开办公司,指导学生办理各项手续,为项目启动提供资助,助力学生创新创业。现已有30余个创业项目通过遴选入驻孵化基地,在创业教师、专家的指导下,以创促学,以创促练,帮助创业团队掌握创业核心技能,促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质量得到较好提升。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中,同样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
虽然已经建立了孵化基地的管理制度,但管理服务的机制还不健全。如,缺乏协调沟通与有效整合的领导机制。C 学院思政课部负责创业课程教学,教务处负责创业竞赛组织,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各自为政,难以事先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整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入驻项目的考核评价,缺乏科学合理、严实有效的绩效测评机制;缺乏足够且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受学校整体经费投入限制,孵化基地建设经费不够,对创业项目资金帮扶力度有限,从而影响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业项目的健康发展。
目前,C 学院孵化基地有创业导师19人,不仅数量不够,而且师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升。绝大多数导师都是本校思政课教师,均为兼职担任,很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加上自身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在创新创业指导中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偏重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致使教学效果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2]。聘请校外的高水平指导教师来校指导,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但受经费的限制难以实现。基地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现有管理人员除承担基地管理工作外还有其他行政工作任务,对基地管理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经验和管理水平都有限,而且缺少相关企业管理培训,因此对孵化基地入驻项目的指导和帮助力不从心,遑论对孵化基地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C 学院目前的创新创业活动主要是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鲁班科技创新比赛为切入点,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此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但是比赛后,学院对比赛作品没有进一步跟踪管理,没有及时挖掘那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原本比较看好的项目没有能够转换成真实的商业项目,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的期望值也逐渐下降,甚至感到前途渺茫而心灰意冷。另外,孵化基地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往往偏重对初创项目的宣传、指导和帮助,对于进行到中期的项目关注和帮扶较少,导致一些项目后期逐渐衰败。其实,学院有一大批优秀校友,然而孵化基地与校友的优质企业联系不多,资源共享活动开展不够,不仅很少进行合作创业,而且学生的获奖作品也很少在校友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虽然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创新创业,但基于惯性思维,不少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在专业教学中对创新创业的引导培育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停留于学院管理层面,并没有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认可。大多数学生第一次创业活动都是基于老师的课业要求,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完成的;这种任务式完成的背后,隐含的是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并没有多大兴趣,更没有内化为价值需求和必要行为,这也导致整个创新创业的持续性不强。不可否认,确实有些学生创业热情和积极性较高,有创新创业的意向,但是在提交创业作品时,不知道如何开展、如何推进,而老师的及时且精准的指导没有跟上,所以最终不得不放弃;有些创业项目在面对创业瓶颈或资金困难时,感到无能为力、难以为继,最终只得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一是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一把手工程”机制,成立以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招生就业指导处、科技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联合、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学院,明确工作职责,将教务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职能、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项目培育职能、继续教育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培训职能划入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和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合署办公,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二是要完善制度管理机制。健全创业孵化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标准、准入和退出办法,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对孵化项目的过程管理。三是要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做好创新创业年度经费预算,建立健全项目帮扶计划,满足孵化基地日常运营、师资培训、场地建设的需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对优秀项目和团队提供资金资助。四是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联系,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依托政府的支持,减轻学院建设孵化基地的压力,解决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网站、校园广播、微信、QQ 等媒体,积极宣传中央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时公布各类创新创业信息,印制创新创业知识宣传简报,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成才观、就业观。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邀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学生回校传授创业经验,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创设创新创业的情景场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教室、图书馆、实训室等学习实训场所要通过宣传展板、广告栏、橱窗等阵地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让这些场所既是学习实训的场所,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场所,耳濡目染,入脑入心。各科任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所教知识点宣讲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培育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坚定性、持久性,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组建高素质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立足实际,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通过培养、转向、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选聘一支由成功企业家、成功校友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二是采取措施提高指导水平。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培训班,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培训和交流,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三是加强管理服务团队建设。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扩大管理服务团队的规模,加强对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培训,提高基地管理服务人员对创业团队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对孵化基地的项目提供科学、系统、精准、周到的指导帮扶。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只有实现成果转化,才能真正为大学生的技术和产品加持,才能促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项目成果转化机制,将比赛项目后的相关比赛成果及时收录并转化,将有市场潜力的想法、项目转化为成果。要多一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课堂作业制作的作品成为有价值的产品、商品;要构筑产学研联盟,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主动对接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学校资源优势与企业业务能力、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有学者指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果转化有八个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创新创业工作室模式、创业竞赛项目转化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平台交流模式、行业企业订单分享模式、创业链分工合作模式、创新链合作模式[3],这些模式值得借鉴与推行。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国家、高校、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4]。本文虽以C 学院为例,但孵化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路径均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尽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面临很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必须直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特别是在基地管理机制、文化氛围营造、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转化推广等方面要真抓实干,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素养,促进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