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上的健康文化

2021-12-03 18:50◎文
养生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电扇有益扇子

◎文 苕

娘家为出嫁的姑娘送扇子,是在我国流传较广的婚俗之一。在北京,送扇子是在新婚的次日,是一项重要的“会亲家”礼节。送扇子是愿姑娘能“生个善子”。还要送条精美的带子,是“带来儿子”的祝愿。在河南,送扇子是在当年(或次年,这决定于结婚的时间)的端午节,与北京婚俗表现的是同一种意思。还要送两个用秸杆扎成的圆形锅盖,不仅要“好事成双”,而且要让日子过得“团团圆圆”。在河北,送扇时间与河南一致,同时还要送竹枕、凉席的,自然与消暑有关,是父母关心出嫁后姑娘的礼节性馈赠。

【健康链接】

扇子在我国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羽毛扇、纨扇、蒲葵扇、竹篾扇、芭蕉扇等。折扇较晚,是15 世纪由朝鲜传入我国的。扇子最原始的功能是逐暑取凉,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已明确提出“以扇逐暑”的话,刘安等的《淮南子》中亦有“炎火凿池,披裘而扇,不能救也”的论述。当然,它的功能和兼职是不断在增加着的。在官场,它成了权力的象征;在文人手中,它是贴身的装饰物;在戏剧舞台上,它是一种多彩的道具,甚至被赋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秘作用,像摇鹅毛扇的诸葛亮就是人们熟悉的代表;在老百姓那里,它身价不高,不过很实用。用它扇风助火,用它当座垫,用它驱赶苍蝇、蚊子等,生活中的许多地方它都被派上用场。

☆摇扇是一种有益的运动

扇子带来的空气流通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益处,这是古人都已经认识到了的。它通过对流散热,使人周围的空气活动开来,可暂时调节人体周围的温度,会产生一种凉爽感。从健康学角度看,摇扇还是一种对身体有益的运动,对健身和一些疾病的防治有一定作用。首先,摇扇子需要运动人的臂膀,这对手部和上肢的血液循环是有促进作用的,还有利于肩关节肌肉、韧带力量和协调性的加强。其次,摇扇时头部的不停活动和左右双手的交替运动,还有利于大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以改善脑部的供血和脑血管的弹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专家建议,还可以针对使用者的不同爱好和表现出的症状,选用与之有针对性的香味药物做成扇面和扇骨,或使用时直接在扇子上喷洒上这类香水,通过扇子摇动时风的流动,把香气送入人的大脑,从而起到健身疗疾的作用。

扇者,善也!扇来了风,扇走了病,乃对人有用、有益之物,有用、有益之为,轻易别把它扔掉!

☆小心“扇”出病来

扇子虽然可以解一时之热,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小小扇子的风力改变不了大环境,只要停扇,立即还会热起来,并且会有越扇越热之感。只有自然界的风,才能带来真正凉的惬意。电扇、空调的威力比手摇扇大些,但其机理也是一样的。出汗是机体散热的一种方式,是正常的生理行为,不是坏事情。出汗时扇风会造成肌腠闭阻,使该蒸发的汗液不得透发,从而引起许多疾病。所以,大汗淋漓时千万不要对着电扇猛吹或立即进入温度过低的空调间。入睡时,人体腠理疏松,也不要整宿对着电扇吹或连续使用空调降温。尤其是发育不完备的小儿、抵抗力低下的老人和产妇、关节炎、风湿病、高血压患者等,都要正确运用取凉方式,不要为一时痛快“扇”出大问题来。近年来出现的电扇病、空调病已屡见不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酷热难熬,扇子等乘凉工具是要用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乘凉问题,也千万不可忽视。

☆丰富的扇文化

因扇子形成的扇文化,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扇为戏名的有《桃花扇》,写出了一部南朝兴亡史。以扇子入书的更多不胜数,知名的像《封神榜》中能将人扇为灰烬的“五火神焰扇”、《西游记》中威力无比的“芭蕉扇”、《红楼梦》中用扇子扑蝶、《水浒传》中用扇子引出生辰纲、《金瓶梅》中从扇子开始了一场风月纠葛等。以扇为诗,是扇文化支撑的力点,无论是西汉班婕妤的“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东汉班固的“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还是梁何逊的“摇风入素手,占曲掩朱唇”、唐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都是咏扇的绝唱。以扇作画题字的,自古迄今更不罕见,古之王羲之、唐伯虎,今之齐白石、梅兰芳等,都因此留下过佳话。据悉,京剧大师梅兰芳酷爱岳阳“湘妃竹扇”,一生所存品种百款。在国外的西班牙,扇子上演绎出复杂的情人“扇语”,以表达各种隐含的情感。如缓缓扇动扇子,是说“你对我无动于衷”;手持打开的扇子离去,是说“请别忘了我”;把食指放在扇骨上,是说“我们必须谈一谈”;用左手摇扇,是说“你不要向她献殷勤”等。

猜你喜欢
电扇有益扇子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于健康有益
做有趣有益的游戏
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吹电扇
拿错电扇
这些都是扇子吗
不把电扇当玩具
扇子
静坐有益
学联勤有益 参赛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