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

2021-12-03 18:34张养志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张养志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一、出版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判断。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是理论思维的典范,在2020年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新”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发展阶段、新情况、新规划、新发展格局、新机遇、新挑战、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新的生动实践,等等。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十四·五 ”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这些“新”字,特别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概括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构成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条件。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新冠疫情暴露了我们发展中的很多弱点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以辩证思维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的保障;必须把新发展理念放到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出版业是意识形态主阵地,也是重要的文化产业部门,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密切相关,更与人类文明的沟通、交流、进步直接相连,应该摆在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出版业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紧跟时代发展脉搏,顺应时代进步的总体要求。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业已形成的较大规模之上的,没有一定的规模难以保持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内容产品供应角度看,已经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好不好”的问题;从新时代满足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大需求看,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强不强”“精不精”的问题。也就是说,出版业整体上要实现“由大变强、由好变精”的结构性根本转变。

这种根本性转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出版工作的专门指示来说,就是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的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总书记的指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即: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1]。第一,以事实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前提,而规律性是科学性的核心内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所处新时代这一基本事实为依据,以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出版规律为对象,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生动实践作为检验标准,在此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版理论,使其从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系统化学说,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出版理论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人民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越是符合人民利益越具有真理性。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均衡出版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最具实践性,而出版不仅是改变精神世界的行动,也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出版从策划、编辑、审校、阅评到印制、发行等各个环节,知识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数字技术应用,无不包含着实践的特性;第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具有发展开放性,如同张开着的口袋,随时通过概括新的经验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因而它永远具有当代性[2]。 只有充分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书香社会将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发展促开放,共享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出版产业的高质量、出版企业的高质量、出版产品的高质量、出版队伍的高质量、出版服务的高质量和出版治理的高质量。这六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出版治理的高质量是前提和保证。对于出版高质量发展来说,关键是要解决好“制”与“治”的问题。从“制”来说,出版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使高质量发展具有了很好的制度基础。但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很好的机制去落实,制度不会自动起作用。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发挥,取决于执行者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对于“治”而言,就是要做到“六个立”: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导向为魂,在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实践问题中,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宣传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党和国家立心;二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时代立传;三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好精神家园,为社会立德;四是要坚持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出版健康运行立规;五是要树立国际视野,坚持中国文化立场,加快出版“走出去”进程,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海外读者提供看得懂、易接受、会欣赏的经典巨作,以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好全球性的公共话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言;六是要加强出版实践的学理性研究,为出版高质量发展著书立说,为人才培养和出版智库建设立学。出版实践是中国的,出版学是世界的,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出版学科体系的学理支撑,需要以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世界做出学术贡献的大国担当。

二、出版业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

出版是意识形态主阵地,在满足政治服务、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和坚守主业的基础上,还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也就是说,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与坚持问题导向的关系。

(一)出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具有价值导向、行动导向和群众导向的性质,是一个现代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特别强调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他在这里所说的意识形式就是意识形态,揭示出意识形态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警示马克思主义者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从此,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传统之一。直到今天,在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时,马克思这段话是被提起最多的,也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出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受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和制约,反映国家政治意志[4]。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新闻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5]曾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谈到国家竞争力等相关问题时说,“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核弹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的较量。”[6]美国另一任总统尼克松也说,“如果我们在思想意识战中败北,则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毫无用处。[7]”可见,意识形态属性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真正的社会革命都是意识形态革命。

中国共产党是以信仰立党、意识形态立党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8]。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版是一个存在思想理论斗争的领域,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旗定向的领域,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可能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去中国化[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这为出版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夯实思想理论基础,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坚定出版自信,增强出版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高质量出版。

(二)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马克思一向认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他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法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始至终贯穿着问题意识,致力于提出问题并寻求科学答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折,就是因为它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各个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做出了立足现实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如何改变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人类如何获得解放,如何建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为轴心展开的[11]。不面对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如何获得解放的问题,就没有必要产生马克思主义;不科学地找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如何获得解放的答案,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可以说,牢牢把握问题导向,是理解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正确途径。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思维方法为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空间。因为问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历史阶段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问题意识和以问题为导向,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召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2]可见,坚持问题导向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鲜明特点。

出版实践是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战线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随着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同时存在,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影响,民族的和外来的相互碰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现象是我国思想领域中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反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杂志、教材等出版物中被边缘化的现象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既有国际方面的,也有国内方面的。从国际环境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行思想渗透,西方一些势力试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让中国接受西方价值观,成为他们的附庸。从国内因素看,有两方面原因值得关注。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即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两个变化使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与此相关的是,这种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所有制多元化必然导致利益的分化,而与利益分化相联系的是思想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化中,市场经济既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也会对思想意识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新鲜空气”,也飞进来一些“苍蝇蚊子”,包括出版在内的文化宣传领域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碰撞和冲击,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西方文明与制度的盲目崇拜和对本国文明、历史及制度的不自信。从出版自身看,在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和内容把关中也存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分析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制度不够、不充分的问题。一些出版物单纯追求相关专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不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实践、与人民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未能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党的出版工作关系“出版什么、为谁出版、怎样出版”这个根本问题,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贯穿出版全流程,使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倾向相统一。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出版产业规模再大,经济效益再好,也会导致“精神缺钙”。因此,要坚持和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上下功夫,必须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持续用力,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深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何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直面出版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处理好出版实践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弄清楚“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出版媒介和传播流程,是内容载体的多样化选择,是技术进步对出版业态的影响,即出版之“术”;“不变”的是古今往来对知识与信息生产、传播内在规律和传播逻辑的认识,是出版应坚守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功能,即出版之“道”。像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叶圣陶所倡导的,“置身于国家民族的大局中”“永远立于大众立场”“当编辑的时候,不忘教员职责”,以文化人,以文载道,在着力提高把握正确导向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能力、管理意识形态阵地能力的基础上,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