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的再思考

2021-12-03 17:17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陈春英
亚太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培育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陈春英

在幼升小的压力下,不少幼儿园过分倚重智能教育而对健康教育有所偏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则明确表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幼儿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的发生,保证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育。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看来,“人的行为十有八九是习惯,好的习惯,终身受其福;坏的习惯,则终身受其害”。幼儿年龄尚小,大多未自觉养成良好且稳定的卫生习惯,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育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重点践行与完善使命担当,以期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一、教师素养:具备基础的防护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教师将主要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教学技能的打磨上,相对忽视对幼儿身心健康认知与预防能力的提升。如果想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教师在教授幼儿之前,自身需加强保健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疾病防控常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故幼儿园在新教师入职前,应开展与此相关的专业素养培训,保证教师能够深刻理解《纲要》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方向。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应明确各种常见疾病的可能传染途径,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手足口为例,它主要是接触传播,所以幼儿要注意卫生,不要接触太多的公共物品。由此,教师便可知晓保持安全距离、勤洗双手等防护举措的科学依据。而在了解传染路径之后,教师还应熟悉常见传染病及新发病的流行特点与预防措施,例如班上若有孩子出现情绪不佳、无精打采、呕吐、腹泻等情况时即应提高警惕;平日里需注意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对于病菌可能接触到的物体表面(如玩具、水杯、图书等)定期进行清洁与消毒等。

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综合防护能力也体现在能够时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引导者,在幼儿心目中尤具有常人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是幼儿最青睐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例如若要引导幼儿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则教师自己每次从教室外活动后进入室内时,都应自觉前去洗手,并边洗边询问幼儿:“看看老师在做什么呀?大家要跟我一起做哦!”又如为避免病菌从眼睛、鼻孔等渠道传入人体,教师自己平日里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出现用手揉眼睛、挖鼻孔、掏耳朵等行为,将身教与言传紧密结合。

总之,唯有教师身体力行掌握扎实的防护能力,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来说才有源头活水,才能使幼儿更易接受、模仿良好习惯并内化为个体的日常行为。

二、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曾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人的道德意志与实际践履需有机统一。但在具体引导幼儿习惯养成的环节中,教师大多不自觉倾向于关注“行”的层面,一味向幼儿灌输应该“如何做”。然而,任何知识与技能本身都具有系统性与关联性,教师教育幼儿“如何”养成卫生习惯的前提,理应是为他们解答“为何”要注重个人的卫生健康,即生命观的培育。如此,幼儿才能真正理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深远意义,并有动力与毅力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受中国传统“未知生,焉知死”思想的影响,以往的幼儿教育大多对死亡避而不谈;但殊不知,对死亡的正确理解与接受才是人们积极生活的依据与支撑,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与永恒命题,当下的幼儿教育急需补足长时间来该方面的空白,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育与反思也应以此为原点。教师可通过讲述诸如《一片叶子的落下》《活了100 万次的猫》等生动的绘本故事,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例,以及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等多种渠道为切入点,让幼儿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带领他们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引起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建立自我保护与防护意识。

三、循序渐进: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任一行为习惯的养成均具有阶段性,对于幼儿而言,从初期行为建立到后期行为定型大致需经历经他人帮助的健康行为、经他人提醒的健康行为、自我努力的健康行为以及自动化的健康行为四个时期。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与遵守幼儿的认知规律,切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于小班幼儿而言,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引导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耐心帮助,例如洗手时适当帮助幼儿卷起袖口、佩戴口罩时协助幼儿正确挂耳等;对于中班的孩子,经教师示范后,孩子基本能够跟做,比如在讲授咳嗽或打喷嚏的科学方法时,教师以胳膊肘捂住口鼻的动作已基本被班上大多数孩子牢记并接受;而大班的孩子,通常只需教师口头提示后即可自觉遵守规定。因而,教师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调整教学方法。

在关注幼儿群体的阶段差异性之余,还需注意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性,在平日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与指导。例如同样是大班幼儿,有些孩子虽能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但因性格比较调皮,总是匆匆敷衍了事;有些孩子则虽然认真细致,但在洗手动作上总是不够规范,教师应根据每位孩子的实际情况尝试不同方法“对症下药”。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教师可适当引入同辈之间的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充分肯定行为表现优异的孩子,辅以合理奖励,以此促成幼儿之间的效仿风气,推动幼儿自觉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对于采用诸如协助或动作示范后效果仍不甚明显的幼儿,教师可以尝试引进更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进行多方位指导。如针对操作步骤相对较为烦琐的七步洗手法,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反复记诵简洁押韵的口诀:“掌心对掌心,手心压手背,十指交叉摩,手握关节搓,拇指为轴转,指尖掌心揉,手腕别放过。”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勉励幼儿将口诀牢记于心、内化于行。同时,还可以搭配广受幼儿喜爱的卡通故事片进行教学,如放映《不讲卫生的小猪》,从反面案例加深幼儿印象,明白饭前便后勤洗手的重要性。又如,幼儿园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我园就曾在爱牙日、爱眼日到来之际,邀请医学专家为孩子讲述牙齿和护眼保健方法。面对新颖的授课方式,孩子们大多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达成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卫生习惯培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向幼儿灌输健康卫生知识,也不是在理论意义上进行健康生活指导,而旨在将健康理念融入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因而,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其关键共通之处在于,教师均应警惕知识与技能的单向式说教,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具体要求即需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一定的参与、互动与反思环节。例如在我园的特色活动博娃剧院中,幼儿通过每周一次自导自演,上演了一出出倡导健康安全的小短剧,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若条件较充分的幼儿园,甚至可以组织一场实验,让幼儿在显微镜下亲自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菌,使他们对病毒有更直观的体认,由此引发对防控病毒的重视。

四、家园一体:联动习惯的培育环境

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教育而言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部分家长对于自家幼儿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但对孩子的健康卫生教育却不以为意。作为陪伴、接触孩子时间最长的监护人,家长对培育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家长同样需加强自身对基本疾病的防护意识与能力,并为孩子做出正确表率,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诸如早晚认真刷牙洗漱、外出科学佩戴口罩等卫生习惯。另一方面,家庭生活是检验并补充幼儿园教学效果的“延伸课堂”,家长可以让孩子将园中所学“教”给家长,例如向孩子“请教”七步洗手法,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无形中再次得到巩固,同时也能培育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条件许可的家庭,还可以参照幼儿园施行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等,尽可能阻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可能性。

家园双方还应针对幼儿培育加强沟通交流,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指导下,在思想上沟通互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共同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制作家园联系手册,教师负责撰写相关卫生习惯的培养内容与目标,以便家长对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家长则可以跟踪孩子在家庭中出现的不良习惯,以便教师了解后及时提出针对性建议,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综上所述,常态化的卫生防控一方面不断提醒我们珍视人类宝贵的生命,同时也引发相关从业者的深刻反思。正如陶行知所言:“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理应为培育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建言献策,用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培育
多元视角下的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分析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向自己道歉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