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细节,点亮历史课堂

2021-12-03 17:17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二初级中学张文清
亚太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细节历史课堂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二初级中学 张文清

历史本来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充满迷人的魅力。人们都具有好奇心,总想了解自己是怎样来的,我们的祖先又是谁,他们以前是怎么生活的,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怎样形成和演进的……因此,历史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历史课堂了解过去、探究历史来龙去脉。然而现实的历史课堂却让人大失所望,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课堂缺乏丰富的细节故事,而是被所谓的教学重点如时间、地点、知识体系所代替。我们的历史课堂只要求学生提炼、讨论,追求科学化的历史学习,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但结果却与愿望大相径庭,让原本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的历史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原本有的内驱力,从而对历史课堂学习缺乏主动性。是不是我们的历史课真的乏味,失去了魅力呢?但现在电视栏目《百家讲坛》、书籍《明朝那些事儿》《鬼脸历史课》等却广受大众的欢迎和追捧。这与我们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有天壤之别。笔者作为历史教师,对这种现象深感惭愧,从而引发对历史课堂的深思。这些节目、书籍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喜欢,秘籍就是它们都注重历史细节的展示和描述。观众通过这些描述的历史细节,不自觉地串成一个个历史故事,仿佛自己就是当时历史场景或事件的亲历者,会把自己的命运和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自然引起他们的共情和兴趣。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多挖掘历史细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一、运用历史细节,再现历史情境

什么是“细节”?顾名思义,“细”就是细小,“节”就是单位或要点。《汉语大词典》中的“细节”意思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而初中历史课堂的细节具体指:人或事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个精彩细小的瞬间和繁复的情节。简单地说就是在历史课堂上对那些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过程或影响进行细致而生动的描述。例如,重要历史人物、经典事迹,或揭示其心理、性格特征的生动刻画,有些教师通过精彩的语言描述、实物演示“再现”和“复活”当时历史事件或历史场景。这些历史细节从历史内容来看,看似细小,但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走向、历史人物活动背景紧密相连,是当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往往能影响甚至左右历史人物命运。对群体性的历史人物来说,这些历史细节往往又是他们进行社会生产、文化交流、军事冲突的具体体现,是他们集体认知、意识追求的集中反映。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这些历史素材,通过历史故事、历史图片、历史文献资料、文物等形式,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中的“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一课时,一开始上课时就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了教科书上的一幅照片,这张照片内容是“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而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件文物,之后再描述照片中的具体情形:这是一件看似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针状物体,却是我们国宝级的文物,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象征。细小物件和珍贵文物形成巨大的反差,学生不禁产生巨大的疑惑,就很容易被文物牵引到远古的历史情境中。接着抛出几个问题:这是属于什么史料?什么时期的?人们是怎么测定的?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自然会从课文中寻找信息:“属于实物史料”“山顶洞人时期”“通过碳—14 年代测定法测定”“人们已经会钻孔和缝制衣服”。并且体会到文物的价值,其是我们古代祖先勤劳和智慧的化身,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图片无声,但图片细节所释放的历史信息和渲染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回到历史现场。这会必然使他们期盼了解历史、探究历史,为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

历史学家张荫麟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防止知古而不知今。”因此,要让历史充满趣味和魅力,吸引学生,就必须把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理解关注历史就是关注现实,这些现实问题常常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细节。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要注意挖掘历史细节,并且大胆地展示细节,通过那些历史人物特写或紧张的戏剧冲突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尽快地走进历史、融入历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们在历史细节的选择上要严谨科学,切忌为了渲染气氛而哗众取宠,有意凭空想象拼凑捏造历史、歪曲史实,那就偏离了学习历史的本意,失去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历史课堂教学时所运用的历史细节,应该选择可靠的原始史料或摘自证实了的权威性著作,体现科学性。原则上历史细节应选自史学作品,如果要选用文学作品做材料,一定要慎重考虑;原则上不可选用道听途说的野史材料,更不能选用主观臆断的细节。

二、运用历史细节,培养学生的思维

古代希腊普罗塔戈认为头脑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历史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人文学科,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设法通过历史课堂点燃学生智慧的思想火花,照亮历史课堂。历史教师可以选用恰到好处的细节去启迪学生的思想,让历史情感在课堂流淌,营造学生思考的情境,使课堂生动有趣。然后通过历史细节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文本、教师、自己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的目的。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运用历史细节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广度。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时,伟大思想家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相对深奥的内容,对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内容,因此学生缺乏兴趣。一方面孔子这个历史人物距今两千多年,另一方面孔子的“仁”的思想比较难理解。鉴于这个原因,笔者在上课时对孔子身材细节进行特写:“孔子器宇轩昂,身长‘九尺六寸’,按现在的尺寸换算,应该有3 米多高。”话音刚落,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差点惊掉下巴,露出怀疑的眼光。然后笔者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进行解释:“按现在尺寸换算,1 米等于3 尺,孔子有3 米多。但事实是没有那么高,因为古代尺寸和现在是不同的,周朝时1尺等于0.231 米,九尺六寸换算成现在的尺度,大约在2.2米至2.26 米。不过这一高度也是相当高的,和小巨人姚明差不多。”学生听了一片惊叹,露出了羡慕的神情,课堂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这一历史细节的运用,可谓一箭双雕,既让学生学到了古今“尺”的区别,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探究孔子思想时,展示镌刻在联合国总部门前的两条“黄金原则”,第一条原则是“把人当人”,第二条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逐条解释,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就是第一条——“把人当人”,第二条引用的是孔子的原话。这样,笔者通过联系现实细节,把历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既认清国情,开阔视野,又引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运用历史细节挖掘学生知识深度。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启迪今天、昭示明天,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鉴往知来、提升智慧。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基础历史知识,了解古今人事的变迁,从中找到普遍发展的历史规律,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比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当探究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时,笔者引用了雷颐《历史:何以至此》的历史细节。前敌主帅杨芳看到夷舰上的大炮总能击中我,但我却不能击中夷……夷炮威力怎么远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竟然马上授予部下张贴告示,传令甲保遍收附近妇女百姓“溺器”作为制胜的秘密武器。他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溺器(马桶)放在船头,对准敌舰,蔚为奇观。但杨将军的奇计最终搞笑收场,弄得他自己带领副将仓皇而逃,而英国舰队则长驱直入。这就是搞笑“粪桶妙计”退敌的“历史现场”,既让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学生读后可以轻松地从“粪桶妙计”的材料中分析得出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本质原因:清军愚昧落后,作战方法笨拙,战斗能力低下,政府腐败无能。再联系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粪桶妙计”看似偶然,其实是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必然结果。通过这种小切口大视野的方法,让学生从微观、逻辑等方面深刻地认识、理解、感悟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最后,运用历史细节升华学生思想的高度。历史课堂是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要让学生思想价值观得以提升,不能再用过去“填充式”的教育方式,而应该让他们的心灵和历史课堂产生共鸣。历史教师应提倡教学中多运用一些贴近学生心灵的历史细节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例如笔者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时,直接引用了《大国崛起》中一段视频资料,起到形象直观的作用。这则视频记载了美国最长的一次制宪会议,这次会议持续了116 天。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各州既希望建立一个权威的联邦政府,又希望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制度。制宪会上议员们对这一难题进行激烈的辩论。但让人意外的是,独立功勋、主持制宪会议的主席华盛顿却一言不发,任凭议员们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人们询问他原因,他表示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权威而影响到任何一方表达观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个细节,并进行生动的描述,然后有意识地利用这个故事情节启发学生思考,引发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和伟人华盛顿产生共情,进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形成以下心得感悟:华盛顿不仅是独立战争的斗士,同时对美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法治精神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盛顿之所以伟大,就是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和自律精神,能够免于最高权力的诱惑。历史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情境,充分发掘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细节,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升华思想情感高度。

三、运用历史细节,点亮历史课堂

历史教师要让历史课堂充满魅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细节。那么,我们应如何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增加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尝试。

(一)运用细节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教师通过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细节,然后引发矛盾冲突和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是其中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笔者同事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时,利用她擅长书法的特点,在黑板上写了一段英语——“Someone’s Joh Hancock”,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学生都摇头,然后她向学生解释:“这是‘亲笔签名’。”学生疑惑不解。她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独立运动的倡导者们纷纷在《独立宣言》上签字。会议主席约翰·汉柯克率先签名,他签的名字比别人整整大了两倍,并风趣地说‘这样英王用不着戴眼镜就可以认出来了’。这个签名,后来就成为‘亲笔签名’的意思,之后就进入美国词典。”这种导入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习这课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运用细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历史课本受篇幅的限制,往往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表述,因此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常常显得干巴巴的。但历史本来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这就需要教师能适当挖掘历史细节,恰当地运用这些细节,让学生以小见大,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分析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教材中只有“它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这样简单的叙述,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这时就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材料。笔者在上课时就补充了“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同时,中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的材料。学生通过这些补充的细节材料,就能形象直观地认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细节进行小结

课堂小结作为教学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师梳理知识、启迪智慧、升华课堂的良好契机。如果这时能够运用一些历史细节,同样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学“海峡两岸的交往”这节课,小结时,让学生齐声朗诵余光中的《乡愁》,通过诗人对细节的生动描述,学生不由自主地对于这位爱国的诗人感同身受,对解决台湾问题充满期待,并能激发学生心底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一些历史细节,凭借自己的智慧设计教学,并恰当地运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全面提升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细节历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