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洪塘中心小学 林桂良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共情力、判断力、逻辑力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今教育者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难题。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具备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问题意识,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洞察问题的能力,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增强课堂教学参与感。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懵懂无知,对外界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参与精神和探索欲望,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自身经验无法有效辅助他们独立解决困难,因此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引导,去帮助他们完善自身。
由于长期受限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学手段单一死板,通常是教师列出公式,学生照本宣科并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简单应用。同时解题手段单一,评分标准模板化,只要求学生通过课本教授的方法进行解题,不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不帮助学生拓展新的解题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因为无法攻克数学难题而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厌恶数学学科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偏向理论化的学科,教学内容以难以具象化表达的逻辑概念为主。因此,数学学科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极高,如何将知识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简明扼要地概括知识点所属体系,都是教师必须要克服的难题。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以便顺利开展进一步的教学任务。然而,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方面地进行教学内容讲解,课余时间布置大量练习作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输出知识,不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纠错,不注重与学生交流问题互换想法,教师自身也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不明确,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就会受限。
数学无论对于哪个年级、哪种教育水平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害怕打断教师教学进度,干扰教师教学流程而被责骂;另一方面可能是担心自己的问题是教师曾将讲授过而自己没有用心识记遗忘的知识点,会被教师发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当然,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踊跃发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他们的怯懦和阅历的不足,或者是题目过于深奥刁钻,无法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勇于发问,对知识的不理解逐渐积累,最终注定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残缺不完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长期协作去完成的目标,小学教师作为其中的先驱者,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有效地输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课本内容时,不应局限于课标要求讲授的内容,可以将一个问题通过结构拆分,带领学生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进行论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联系之前所学知识,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承上启下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完善,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十以内的加减法、百以内的加减法,寻找其中的规律,再分别出示“2+6=?9-7=?3+2=?和45-35=?29+24=?72+7=?”两组题目,请同学上来试着解答一下。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讲解,进而引出新课万以内的加减法。新课讲解完成后,带领学生总结口诀得出计算规律:“相同数位要对齐,都从个位先加起,哪一个上位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通过生动有趣的口诀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性地形成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数学这门学科抽象性、复杂性的特质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大胆假设踊跃提问,这样教师才能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但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即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往往不敢向成年人提出疑问,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教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剖析细心讲解,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反馈,即使是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应当在纠正学生错误后给予正面鼓励。在班级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抛给同学回答,用问题来引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坐在班级不同位置的同学,请他们对正方体进行描述,同学们根据真实视角得出结论:坐在物体正面的同学看见的是正方形,坐在西北方的同学看到的则是菱形。然后教师再向同学们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同一物体,几位同学看到的形状却截然不同呢?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见的又是什么形状呢?”通过抛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求事物本质,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积累,我们得知,一个代入感强的教学环境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兴趣进而参与其中。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社会阅历都明显欠缺,因此,教师更应该努力创设一个真实感强的教学情境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的客观不足。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教授学生区分面额,课堂气氛就会很无趣,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等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在课堂上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一部分同学扮演商贩,另一部分同学扮演买家,买卖手中的模拟商品。教师在此期间进行提问:“这个铅笔是5 元,橡皮是1 元,那么你给商贩10 元,商贩应该找给你多少钱?”然后学生进行回答:“10-(5+1)=4。”通过货币的买卖、转让、流通,让学生亲身体会理解人民币应该如何使用。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愉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不断革新,逐渐被引入课堂教学。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多媒体教具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可以尽量通过多媒体获取视频、动画、音频等辅助材料,在课堂教学时将这些材料与教学内容融合,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多媒体完成问题解答,既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示问题以辅助学生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实操水平,促进学生整体全面进步。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不能简单地在板书上列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公式,可以通过多媒体白板教具,向学生生动展示如何通过移动端点和线段完成长方形向正方形的转换,通过旧知识的回顾引出新课。再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向梯形转换的方式,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操作完成图形转换,帮助学生构建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的概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实践教学,得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面积公式:S平行四边形=a×h;S梯形=(a+b)×h/2,既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又完成了相关新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促进了学生问题思维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探讨得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等方法进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教师应当立足当下,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转变教学策略,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