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第六小学 米文娟
2018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必将大打折扣。一年级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转型期,因此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而在这个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要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这将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每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陪伴他最多的就是父母。在孩子的眼里,爸爸妈妈就是自己心目中那棵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父母是每个孩子的骄傲,父母的一言一行,每日都印刻在孩子的眼中,投射在心里。其实,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膜拜的榜样。每天早睡早起!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回家时,将脱掉的鞋子整齐地摆好!和孩子一起读书,分享……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正是家长们最容易忽略的细节,但是细节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此,告诉所有的父母,养成良好习惯第一步:从父母做起,从细节做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光讲道理是起不到规范言行举止作用的。因此在早期培养良好习惯时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少讲道理,多讲规则,因为合理的规范可以帮助孩子有序地、有条理地生活学习。从清早起床到晚上睡觉;从生活细节到学习习惯,方方面面都应该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家长和孩子要一同遵照执行。下面就以一年级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案例为证:
案例一:养成作业好习惯。小明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每次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10分钟的作业要写40分钟。究其原因,一是写作业时心不在焉,没有时间观念;二是无人看管,孩子在写作业,父母却在看电视玩手机;三是写作业时,喝水、上厕所、找作业本,各种借口拖延作业时间。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影子。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就要对“写作业”这一环节给孩子定好规矩。
规矩一:制定严格的作业时间,尽可能不要发生变化。坚持三周后,孩子就知道这个时间段就是用来完成作业的,别无他事。规矩二:写作业期间不得离开课桌。家长要在一旁监督孩子,保证孩子在作业期间不会有玩橡皮尺子、玩玩具等小动作。规矩三:奖惩相济,赏罚分明。对于孩子每天的作业表现,家长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个星级奖励卡。表现好可以得到几颗星,表现不够好,就不给星或者扣除以前获得的星星。良好的作业习惯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率地完成作业,会为以后的学习赢得更加充足的复习时间。
案例二:改掉丢三落四坏习惯。开学没几天,我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这个学生没有带书,那个学生没有带本子,还有的学生没有准备好学具。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是屡见不鲜。教师若责罚,学生就来一句:我妈妈或者我爸爸没有给我装。这让老师往往是哭笑不得:我是应该教育孩子呢?还是应该教育孩子的爸爸妈妈呢?其实,核心问题就是,“习”是谁来“学”的?谁是学习的主人?是爸爸妈妈吗?当然,把责任完全推给孩子,也是理亏的,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养成细心的好习惯。在此,我们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从一个书包开始,帮助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
规矩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整理书包为例,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序的自理意识。学生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自己动手整理书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并且教会孩子如何整理自己的书包。现在的书包很豪华阔气,里里外外都是兜。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收纳。当然,整理书包前要让孩子学会看课程表,明确第二天的课程,确定要带的书本,文具等,这些家长都要引导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好后还要进行检查。这种习惯会引导孩子整理,进而学会自理。规矩二:谁丢的谁负责。就拿铅笔这件事为例。一学期下来,很多班级的讲台上会有学生遗落的大把铅笔。当老师问是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是自己的?那是谁的?可见,孩子们对自己的东西没有保管意识,就算不见了也无所谓。在这里,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家长应让孩子牢牢地管好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旦丢失,追根究底,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橡皮。
案例三:养成读书好习惯。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不喜欢读书,给他买的书都不爱读,怎么办?家长很无奈,孩子很无辜。强扭的瓜不甜,孩子阅读的兴趣不是强加的,而是要靠家长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引导。其实,孩子读书的兴趣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时期,我们鼓励孩子们看绘本,听故事。上了小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想象,去感受,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第一步:定时间。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建议成为每位家庭饭后的一项学习制度,雷打不动!久而久之,读书就会成为孩子饭后的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第二步:定内容。低年级孩子读书的内容不宜过深。家长一定要有选择性地给孩子挑选读物。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都是不错的选择。刚开始,孩子由于识字量的局限性,需要家长协助,以“讲”代“读”。家长“讲”故事,要声情并茂地把孩子的兴趣吸引上来,不可敷衍了事。第三步:要勤交流。低年级的孩子机械性记忆力较强,理解性记忆力较弱。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反复读,反复讲,通过大量的巩固达到积累的作用。感觉孩子熟悉故事后再引导孩子讲给父母听,从而使故事的内容深入孩子内心。和孩子一起阅读,要有耐心,要和孩子相互交流读书的心得,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孩子的想法,家长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进行鼓励和引导。
好的习惯养成不易,但是毁掉一种习惯也可以是一夕之间。有研究表明,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但是因为孩子比较小,在习惯的养成期间会有惰性的存在,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在此,家长们就需要用坚持来巩固孩子养成的好习惯。
1.为孩子建立21天习惯养成记录卡。有研究表明,一种好行为只要坚持21天,就能成为一个好习惯。在此,可以借鉴各个学校的金色少年星级评比制度,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制作一张习惯养成记录卡。在这个记录卡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习惯培养内容,当一种良好习惯已经养成时,就可以更换新的习惯养成内容。在习惯养成记录中,让孩子从中去感受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坚持下来,习惯自然而成,相信此时,家长和孩子收获的会是满满的成就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鼓励和奖励是很重要的。
2.兑现奖励承诺。对于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当然最好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同时,家长要信守承诺,答应给的奖励不能成为空头支票,否则会打击孩子的热情。所以家长给予承诺要慎重,要适当,要可行。
3.家校合力,加速前行。家长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候,家长要和孩子的老师多沟通交流,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家长和老师一起合作,互通有无,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今天养成好习惯,明天成就大未来!